《寻忆与追梦 水电规划设计实践与研究》由战略与政策篇、规划篇、设计篇、水电与电网篇组成。战略与政策篇从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论述“优先开发水电”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规划篇主要叙述作者对我国部分大江大河水电专业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篇记录了作者在从事水电规划设计及其管理工作和参加有关研讨、咨询、评估、审查等活动的片段;水电与电网篇从作者研究电力发展规划、电网规划的角度,论述水电开发与电网发展的密切关系。
《2011中国水利发展报告》是中国水利蓝皮书的第八辑。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回顾总结“十一五”、展望谋划“十二五”,针对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水利建设依然滞后、还存在突出薄弱环节等问题,深入分析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为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支撑。报告汇集了2010年水利重大课题、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等重要研究成果,汇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专家对水利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水利发展的分析和预测。该书由综合篇、专题篇、附篇三部分组成。专题篇包括水利发展战略、水安全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计算是水利工程师工作的主要内容。本书包括各种基本计算,几何图形计算,土方工程计算,测量、爆破工程计算,各种梁内力、弯矩、荷载、剪力的计算,水文、大坝、水力及水力学计算,脚手架及模板工程计算,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计算,地基、基坑、桩基工程计算,钢木结构、挡土墙工程计算,桥梁工程计算,涵洞和隧洞工程计算等主要内容,以便广大水利水电技术人员在设计及施工的计算中方便简捷使用,也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有关人员参考。
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和水利部领导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枢纽管理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综合运用行政、工程、科技、法律、经济等手段,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实现了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连续8年不断流,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书对多年来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和总结,由五篇十三章组成。篇三章,介绍了黄河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特别是黄河水资源危机的突出表现。第二篇两章,着重论述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水环境保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第三篇两章,全面回顾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的背景与决策、筹备与启动,重点介绍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初级阶段的具体实践。
2010年春天席卷中国西南诸省的旱灾使中国和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的水资源现状。本书涉及影响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水源考察。 一群民间科学家、探险家、作家、环保人士、志愿者等组成的民间独立科学探险考察队伍NG0成员已率先行动起来!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队,在完成了2006--2007年夏、冬两季,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独立考察之后,从2009年6月到11月下旬开始又对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新疆几大山系的冰川及冰川径流和西北五大沙漠进行考察。本书作者苍狼与西虎连续3年参加了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队的夏季漂流考察和2007年冬季江源考察,2009年这次他们再次携手,参与中国西北水资源全程考察活动,记录下科学家和探险记者们西部探险的一幕幕。所获得大量的珍贵资料,已提供给国务院有关部门。他们所提出的相关对策,为
《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由任建民、孙文、顾明林编著,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分为水量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水量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常规水量资源开发利用和雨水资源,洪水资源,污水资源,再生水、咸水及微咸水资源,水沙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讲述了区域电能开发利用。在结构安排上,首先概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知识,其次阐述了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后是作者关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研究”的部分专题研究成果。《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可供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研工作者和业务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
刘玲花、周怀东、刘来胜、吴雷祥、吴佳鹏等编著的《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适用技术》主要介绍了村镇集雨饮水系统组成、村镇集雨水污染成因及水质特征、村镇集雨水源地保护与污染防控、村镇集雨饮水生物慢滤处理技术、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政策、村镇集雨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应用案例;涵盖集雨水源地防护、集雨水前处理技术及深度处理技术等内容,为集雨水饮用安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论述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内容包括长江及江湖关系演变、长江气候和水文特性演变、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生态环境影响、水生生物需要的环境、水资源的开发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河流生态监测与评价、河流伦理与流域规划、国外河流开发与保护的经验和教训、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长江治江策略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等。 本书可以为长江的研究、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者参考,可以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之用,也可作为社会公众了解长江、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书籍。
本书以国外调水工程为重点,包含了6大洲的大量调水工程实例。作者从调水工程建设背景、工程概况、关键工程设施、工程建设历程、工程运行和运营管理、环境影响、工程效益、工程经验教训等方面对近80项已建、在建、拟建调水工程及其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典型调水工程的特点、经验教训等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本书资料翔实、信息丰富、图文并茂,是一部全面介绍世界调水工程的著述。本书的问世,能帮助读者以较短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获取大量国外调水工程的信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正在开展的南水北词工程建设及其后期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或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各级政府决策人员、管理人员和专门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
刘伟平主编的《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报告》系《**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普查关于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的方法与主要成果,包括河湖取水口情况、地表水水源地情况、江河治理情况和入河湖排污口情况等内容。 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由政策报告、技术报告、特别关注三个部分组成,立足国情和水情,结合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目前突出水问题的考虑,以“用WWF水风险工具识别中国水风险,帮助中国守住三条水红线”为主题,全景展现了WWF水风险评估工具对中国水情的评估结果及其政策应用情况,希望对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和参考。
该书以自然资源稀缺属性为研究视点,以水资源稀缺为主线,在构建水资源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从理论、政策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经济与管理问题。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试用教材,或涉水科研院所相近方向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也是水资源管理系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有益读本。
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是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目标或物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存储、统计、管理和传输的技术。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各种航天航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面自动采集系统等构成的天地一体化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处理技术主要是对各种遥感图像的处理与信息提取、GIS分析与处理、各种形式(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的传输(网络、通信卫星、电话、微波等)。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终目标是为各种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用于指导决策。 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自然科学范畴内研究被测对象的信号转换、数据融合和信息提取机理与规律的一门涉及遥感、航天、水利、地震、电子、材料、控制、仪器与机械、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水库调度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辽宁省联合调度需求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经济发展格局 2.3 水资源分布特点 2.4 辽宁省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 2.5 联合调度需求分析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水文水资源特性分析 3.1 主要河流概况 3.2 气象特征 3.3 年径流分析 3.4 年径流互补性分析 3.5 水文水资源特性分析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用水需求分析 4.1 目标水平年 4.2 现状用水情况分析 4.3 水资源需求总量控制指标研究 4.4 目标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研究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三线联合调度系统结构与特性 5.1 水资源系统综述 5.2 三线联调系统结构 5.3 联调系统工程调度现状 5.4 调水系统特征分析 5.5 联合调度潜力分析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跨流域水库群调度方法 6.1 系统概化与分解 6
本书采用管理学与水利科学、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集成的研究途径,基于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在对用水结构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前提下,分析归纳总结区域用水结构演变与调控现有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产业用水结构、三生用水结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及区域用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展开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编制了考虑用水的江苏省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从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特性、用水偏差系数方面剖析江苏省用水的现状特征。(3)构建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产业用水变动的影响因素。(4)试图寻找满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约束的产业用水结构,为此构建了用水结构动态投入产出调控模型。(5)为了全面分析区域用水结构和供需水变化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根据黄河流域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特点,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一系列关键问题而开展的一项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在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与一致性处理的基础上,科学评价了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水资源总量,并对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水源、按部门进行了详细的供用水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节水潜力和各规划水平年的节水量;预测了各行业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黄河汛期输沙水量和非汛期生态需水量;构建了符合黄河流域实际的黄河水资源配置模型系统,从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进而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黄河纳污能力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
郑景云等编著的《综合风险防范——中国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部分研究成果,丛书之一。本书基于我国水资源和能源保障风险现状,建立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的识别、分类标准与指标体系,开发能源和水资源保障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编制中国综合能源和水资源保障风险图,辨识出其中的高风险区,提出能源和水资源保障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 《综合风险防范——中国综合能源与水资源保障风险》可供灾害科学、风险管理、应急技术、防灾减灾、保险、生态、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政府公务人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师生等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教材。
本报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水问题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差距,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并重点介绍了国际上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案例以及中国近期的涉水科技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区分近期(至2020年前后)、中期(至2030年前后)和长期(至2050年前后)三个时段,并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和水管理五个方面以及国家需求→发展目标→科技问题→关键技术的基本框架,研究了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路线图,重点绘制了基于发展目标、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三个层面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并从基础性研究、前瞻陛技术研发、流域研究与管理和中国区域水资源问题对策四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应该重视和加强研究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 本
胡仪元*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核算标准与分配 模型研究--以汉江水源地生态补偿为例》围绕研究目 标详细阐明了以下问题:**,生态补偿研究现状的 总结。一是对生态补偿范畴进行了考察,梳理了理论 界对生态补偿内涵、类型与机制的研究成果。二是对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进行了系统考 察和理论总结。第二,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在流 域生态补偿模式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 、欧盟、加拿大等16种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考察了水源地的跨区生态补偿、绍兴 慈溪水权交易 等五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 了四种生态补偿实践模式。第三,生态补偿理论依据 探析,从自然资源、经济学、社会学三个视角对生态 补偿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提出了生态补偿的生物共 生性原理、劳动价值论等五大理论依据
本书内容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共同发起的“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成果之一。本研究旨在为洪河*自然保护区提供一个水资源恢复与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本书是该项研究部分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分9章:第1章为绪论,概述了本研究的相关背景信息;第2章为洪河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水资源评价研究;第3章为洪河保护区水资源需求量及补给量潜力研究;第4章为洪河保护区水资源恢复方案设计研究;第5章为洪河保护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方案研究;第6章为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培训需求分析;第7章为地理信息系统使用说明;第8章为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计算机软件使用说明;第9章为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书适合从事湿地水资源恢复与管理方案开发的设计人员参考使用,同时也可供湿地科学、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