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管理学与水利科学、经济学、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集成的研究途径,基于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在对用水结构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前提下,分析归纳总结区域用水结构演变与调控现有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产业用水结构、三生用水结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及区域用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展开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编制了考虑用水的江苏省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从用水量、用水结构、用水特性、用水偏差系数方面剖析江苏省用水的现状特征。(3)构建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产业用水变动的影响因素。(4)试图寻找满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约束的产业用水结构,为此构建了用水结构动态投入产出调控模型。(5)为了全面分析区域用水结构和供需水变化
霍有光所著的《绸缪中国水战略》研究与探讨的中国水问题,主要侧重21世纪对中国影响*的两个课题,一是关于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问题,它将直接制约我国北方工农业可持续发展、彻底改造沙漠生态环境、开发大西北的水平与深度;二是彻底消除长江、黄河洪水这一时刻威胁中华民族的心头之患的有效途径问题,它将直接避免未来长江、黄河洪水可能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重大损失。也就是紧紧围绕这两大课题,对诸如水配置、水工程、水环境、水经济、水法制、水管理、水决策等作出深入研讨,为人们思考和解决中国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水治理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当今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为了推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云南财经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于2012年7月在春城盘龙江畔的云南财经大学联合举办了“2012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共同为中国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建言献策。通过26场报告会及互动方式,分享了水电开发与移民安置探索、湖泊水环境治理、中国水旱灾害治理、水资源评价与利用、城市水务与水政治、水哲学伦理及可持续发展6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杨子生主编的《中国水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 显示部分信息
《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续篇)》编译整理了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为五篇:篇为战略环境评价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及发展;第二篇为澳大利亚水量分配规划——当前做法和取得的经验教训;第三篇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协调导则;第四篇为东亚海洋地区跨界诊断分析(了DA)和战略行动纲领(SAP)编制导则;第五篇为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手册。 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管理、科技人员,也适合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2011中国水利发展报告》是中国水利蓝皮书的第八辑。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回顾总结“十一五”、展望谋划“十二五”,针对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水利建设依然滞后、还存在突出薄弱环节等问题,深入分析关系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为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支撑。报告汇集了2010年水利重大课题、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等重要研究成果,汇集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专家对水利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水利发展的分析和预测。该书由综合篇、专题篇、附篇三部分组成。专题篇包括水利发展战略、水安全
本书在分析水物质、水资源、虚拟水和水商品等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世界水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其管理特征,透析水资源与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剖析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描述水资源管理及其发展过程,阐明各个时期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态势,介绍水资源管理相关理论、法律法规、世界水资源组织与行动,针对水资源管理提出展望。本书揭示了水物质、水资源、虚拟水、水商品等在自然环境载体和人类社会载体中循环与嬗变的机理,是实现对自然环境中物质水资源化进程、资源化利用、资源性消耗和资源性保护制约与激励的科学基础。全书共分为8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方法性和资料性等特点。 本书可供水利、水文、水资源、地理、环境、公共管理等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有关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
《黑河下游生态水需求与生态水量调控》是基于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在大量统计、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编写的有关黑河下游生态水需求与生态水量调控的专著。全书共分9章,重点介绍黑河下游生态环境状况、不同时期的绿洲规模及其变化、入境水量和东居延海水量变化;探讨了黑河下游天然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论证了黑河下游生态需水的关键期;基于遥感分类和生态恢复的方法分别计算了黑河下游目标年、分水前和现状年的生态需水量;基于生态恢复目标对黑河下游生态需水进行预测;确定了生态水量调控的指标,提出了生态水量调控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持黑河下游生态的*生态需水量、保证需水关键期的小输水量、配水区域选择和实施“小均水”方案等几点配水建议。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生态水文、资源、环境等专业的高等院
刘伟平主编的《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报告》系《**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次全国水利普查关于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的方法与主要成果,包括河湖取水口情况、地表水水源地情况、江河治理情况和入河湖排污口情况等内容。 本书内容及数据**、准确、客观,可供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环境、气象、交通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生产的各级政府人士、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社会公众参考使用。
本书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和决策实施的生产与科研任务为基础,首次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可调水量、调水影响和调水安全等水文水资源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创新性研究。本书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可靠,分析科学合理,定性定量准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根据黄河流域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特点,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一系列关键问题而开展的一项研究课题。主要内容包括:在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与一致性处理的基础上,科学评价了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水资源总量,并对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水源、按部门进行了详细的供用水统计;分析了黄河流域节水潜力和各规划水平年的节水量;预测了各行业不同水平年需水量、黄河汛期输沙水量和非汛期生态需水量;构建了符合黄河流域实际的黄河水资源配置模型系统,从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进而提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黄河纳污能力和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
辽西地区是京津门户,位于首都翼侧,是连接华北的咽喉地带和历史上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也是东北严重缺水地区。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特别是近30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加之辽西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辽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辽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
NevenKresic编著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和修复(上中下)》从水资源评价、保护、修复、工程设计和管理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在地下水管理与保护方面的*进展,全面反映了本领域的*成就。相信本书会给水利、水文水资源、地理、环境等专业的管理和研究人员,特别是从事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人员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系统论述了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及管理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联合评价方法与技术途径,尤其是针对地表来用水状况和针对河流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以及基于流域水循环系统和模拟多闸坝人工调控河流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多个应用实例。 《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适用于水资源评价、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专业人士参考,也可供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农业和社会经济等部门的有关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报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水问题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差距,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共性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并重点介绍了国际上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案例以及中国近期的涉水科技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区分近期(至2020年前后)、中期(至2030年前后)和长期(至2050年前后)三个时段,并按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和水管理五个方面以及国家需求→发展目标→科技问题→关键技术的基本框架,研究了中国至2050年水资源领域科技发展的路线图,重点绘制了基于发展目标、科技问题和关键技术三个层面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并从基础性研究、前瞻陛技术研发、流域研究与管理和中国区域水资源问题对策四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及未来时期中国应该重视和加强研究的若干重大科技问题。 本报
本书是作者在新疆灌溉科研一线工作40多年的成果选编,浓缩了新疆水资源和节水灌溉方面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四篇:内容包括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对策,节水灌溉发展战略,节水灌溉技术,考察,调研报告和专题报告。提供了新疆水资源方面系统而简明的资料,详细论述了新疆节水灌溉发展战略,对新疆一些主要节水灌溉技术也作了介绍。书中创新性成果多,有些内容系首次公开,是研究新疆节水灌溉的重要资料。 本书是干旱区水资源和节水灌溉方面科技人员难得的一本书,对干旱区水行政领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也非常有益。
本书以黑龙江省半干旱区的齐齐哈尔市为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系统工程理论为研究方法,在分析该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水土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多时间尺度特性、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在田间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和设计了适合研究区域的旱田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和精准灌溉方案,并提出了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和灌溉制度;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引入到水土资源系统分析中,通过对种植结构调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和求解,提出水资源系统效益协调度较高的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本书针对研究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作物、土壤、种植结构、节水灌溉技术、资源供需平衡、粮食安全等多个角度对水土资源进
淮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剧烈,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供需水矛盾加剧,干旱灾害频次增加、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给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为了解决淮河干流枯水期日益复杂的水资源利用和供水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开展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利用及调度研究。 《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调度技术与实践》以淮河流域为研究背景,以淮河中游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开展枯水期水资源演变规律、枯水期来水量预测和枯水期水资源配置及调度技术研究,并提出枯水期应急调度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已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水资源规划、水量分配与调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城市供水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等提供了重
本书从原理、设计理念、工程应用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运行管理经验等方面,对人工湿地水体净化技术、喷泉曝气水质净化技术、人工沉床水质净化技术、人工浮床水质净化技术、投菌法改善水质技术以及五项技术集成的链式生物生态净化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供了已运行的多个工程实例。《城市水环境改善与水源保护技术》可供相关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以及其他各类从事水处理、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景规划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水生态工程等与水处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牛、本科毕的参考书。
智慧水务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本书从水务系统发展演变出发,总结当前水务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汇总水务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潜在解决方案,分析判断水务系统智慧化升级的行业需求、政策引导、技术可行性和发展智慧水务大趋势;按照智慧供水和智慧污水两大类,系统梳理智慧水务应用现状,以及典型应用场景的原理和技术方案,对比国内外的智慧水务发展状况,从传感器、执行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层面讨论了智慧水务领域的发展前景。
本书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交流各网员单位在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服务经济社会方面的经验,很多网员单位建议网组长单位(淮委水文局)能就近期水文领域中的工作经验、技术手段和研究成果等进行交流,而编写成的。全书收论文115篇,涉及水文水资源技术应用、水资源研究、水文分析、水文监测与管理等方面。这些文章展示了近年来水文水资源科技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书系“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卷”。全书分为综合报告、省区报告、专题报告三大部分。综合报告部分,论述了西北地区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形势与判断,预测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省区报告部分,分别论述了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6省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城镇发展历史概况、城镇发展战略等;专题报告部分,重点论述了西北地区的苦咸水利用和城镇防洪减灾对策。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水资源环境经济统计和核算的*理论和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水务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的数据采集和统计体系,建立了包括水资源实物量账户、排放账户、混合和经济账户、资产账户、质量账户在内的上海市水资源核算体系;探索完成了作为账户核算技术辅助和水资源管理需求的涉水对象分类名称及代码、信息采集和应用体系、混合账户技术规程、水资源评估体系、水资源白皮书和信息支持系统;开展了2005年和2007年水资源统计核算。本书以统计为基础、以核算为手段、以应用为目标,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上海实际、拥有规范要求、具有推广价值的统计核算体系,不仅为上海市水务管理部门推进水资源统计核算工作、建立现代水务统计体系和实施国家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和统计示范,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和相关部门开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案例汇编(2011)》(作者张淑玲)选取获得水利部“纪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LO周年优秀报告书”称号的六个优秀报告书进行汇编。六个案例分别为:岭澳核电站三期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青海省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吉林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山东国华寿光发电厂一期(2×1000MW)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襄城县第二水厂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每个案例都包含专家点评,内容全面,结构设计合理、独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案例汇编(2011)》可作为水资源论证上岗培训人员学习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的主要指导文献,同时也可供从事水资源评价、规划、设计、保护及相关工作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