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共11卷。本卷为第2卷——《规划、水文、地质》,共分7章,其内容分别为:流域规划,工程等级划分、枢纽布置和设计阶段划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水文分析与计算,水利计算,泥沙,技术经济论证。 梅锦山、侯传河、司富安主编的这本《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第2卷规划水文地质)》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基于卫星组网和虚拟星座等定量遥感研究的先进思想,结合当代水文遥感才相关分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力求严谨、准确、系统、全而地总结归纳当前水文遥感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成果。本书在概述水文遥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及趋势的基础上,以大气水分、陆地水体、土壤水分、冰川积雪、降水和蒸散、海洋水体等地球水循环组分或要素为经,以基本原理、遥感方法、数据产品和实际应用这一逻辑结构为纬,力争系统地阐述地球水循环要素的物理基础、关键水文参数的定量遥感反演方法、遥感反演结果的精度检验方法、遥感反演的全球产品数据及其应用研究案例。
周建平、党林才主编的《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共11卷。本卷为第5卷——《混凝土坝》,分为6章,其内容分别为:重力坝、拱坝、支墩坝、砌石坝、碾压混凝土坝、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 《混凝土坝》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超大型输水渡槽工程设计与研究》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超大型输水渡槽工程设计与研究》主要围绕南水北调中线超大型输水渡槽设计与施工,系统总结工程建设实践成果。《超大型输水渡槽工程设计与研究》共分6章,内容涵盖超大型输水渡槽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渡槽设计、超大型输水渡槽施工与运行等,重点介绍南水北调中线超大型输水渡槽设计关键技术
本规范系在行业标准《海港总体及工艺设计规范》(JTJ211—87)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港址选择、平面、装卸工艺、铁路、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照明和连续输送机械系统控制、通信和船舶交通管理、助航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等。 关于规范的名称,根据1996年8月交通部颁布的《水运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的规定,以及国内外有关行业的情况和部审会的意见,将原《海港总体及工艺设计规范》改名为《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 本规范共分11章51节,4个附录,并附条文说明。 本次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港址选择,煤炭、矿石、散粮、集装箱码头的装卸机械选型和工艺布置,港口主要建设规模的确定,油品码头与其他货种码头的安全距离,辅助生产建筑物指标,设计船型尺度,环境保护及公用设施等。增补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小型港口和大型深水码头
《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共11卷。本卷为第9卷——《灌排、供水》,分为7章,其内容分别为灌溉、排水与供水规划,引水枢纽工程,灌排渠沟与输水管道工程设计,渠系建筑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泵站,村镇供水工程。 本手册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今水文水利计算科学的新进展,更具科学性、实践性,能更好地满足我国水利建设的需要。全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水文观测及其资料收集,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年径流分析与计算,水文过程*模拟,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流域产汇流计算,河流泥沙计算,水文预报,水库兴利调节计算,防洪计算和调度等。每章都配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并增设了两个课程设计。
本书阐述了氧化镁混凝土拱坝筑坝技术,并以贵州近年来已建的多座外掺氧化镁拱坝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氧化镁混凝凝土材料特性以及氧化镁混凝土拱坝设计、施工、检测等内容,并对各工程温控全过程仿真成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我国今后外掺混凝土坝工程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王自高、黄润秋编*的《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地质环境特征及水电工程建设实际,在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成因机制分析、勘察技术方法、工程地质特性、变形破坏特征、稳定性分析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及材料工程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经验、变形失稳模式、地质灾害特点、处理措施适宜性等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包括预防、治理、监测、预警及环保等)措施建议。 本书可供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工程等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从事水利、公路、铁路、矿山等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及地质灾害防治教学、科研等工作人员借鉴参考。
《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共11卷。本卷为第4卷 ——《材料、结构》,共分7章,其内容分别为:建筑材料、水工结构可靠度、水工建筑物安全标准及荷载、水工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水工钢结构、水工结构抗震。 《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第4卷材料结构)》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第4卷材料结构)》由白俊光、张宗亮主编。
李娟等编著的《水环境监测技术》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依据国家骨干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按照校企专家共同讨论制定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本教材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涵盖了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水环境监测;水环境调查及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运输和保存;水质监测实验室基本知识;水质分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水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综合实训。 《水环境监测技术》为高职高专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用书或水环境监测岗位培训及水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论述了多沙河流洪水演进与冲淤演变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共分三篇三十章。篇介绍了多沙河流水沙运动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包括泥沙级配、泥沙沉速、泥沙起动、水流流速与紊动强度沿垂线分布、含沙量与悬沙组成沿垂线及河宽分布、动床阻力、水流挟沙力、多沙河流河床变形方程的修正与泥沙连续方程的完善、悬沙与床沙交换基本方程与计算方法、冲积性河流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等;第二篇介绍了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结果,包括准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与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建模原理,模型在黄河下游典型洪水与典型系列年、黄河上中游干支流河道冲淤、黄河水利委员会系统模型比试等中的检验与测试结果等;第三篇介绍了模型在治黄中的应用情况,包括黄河下游河道洪水演进预报与汛期实时作业预报、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研究与水库调水调沙试验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举世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她不仅是中华民族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李国英、陈小江编著的《中国河湖大典(黄河卷)(精)》(以下简称《黄河卷》)是一部全面反映黄河流域河湖水系的自然状况,真实记录黄河变迁、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以及黄河流域丰富文化遗存的重要基础性文献。
《水工设计手册》(第2册)共11卷。本卷为第7卷——泄水与过坝建筑物,共分5章,其内容分别为:泄水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其他过坝建筑物,闸门、阀门和启闭设备,水闸。 本手册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的要求,对DL/T5074—1997《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进行修订的。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的技术要求,在修订中坚持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的技术先进性,引进成熟的工程经验和勘测方法;强调现场勘测质量,更加突出岩土工程分析,注重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岩土体的整治和利用等方案的优化和论证.本规程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容量为125MW~1000MW级新建、扩建、改建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发电厂)场地及各类建(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测。其他机组的发电厂可参照使用。
这本书由王笑峰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十八章,主要介绍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高差、角度、距离三项测量基本工作,分别讨论了普通测量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检校方法,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现代测绘技术的新成就、新仪器和新方法;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测设(放样)的基本方法,水利_T程建设中常见的大坝、隧洞、渠道等的施工测量技术以及变形观测,同时补充了部分有关路桥、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内容。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土保持_亡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