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对无定河、延河两个流域的典型河流、淤地坝水体及水库进行水质、水生态调查及河流水生态系统综合诊断,摸清了无定河和延河流城水环境特征,并利用WQI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其水质情况;明晰了无定河和延河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群落的基本特征;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和鱼类保有指数评价了无定河和延河流域的水生态健康状况;结合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的差异对无定河和延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功能分区,揭示典型河流的主要受威胁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及区划方案。 本书适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领域的管理、研究、技术人员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对2013年黑龙江流域的暴雨洪水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全书共分5章,主要包括流域概况、暴雨分析、洪水分析、辽宁省“8·16”暴雨洪水、水文监测与情报预报等。
为筹谋解决黄河下游防洪建设与管理的迫切问题,贯彻落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提出黄河长治久安的策略与研究方向,黄河水利委员会于2004年2月20日-22日在北京召开了“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高层专家研讨会”,又于2004年3月20-23日在开封召开了“黄河下游治理方略专家研讨会”,两会与会专家、代表多达180余人。本书汇集了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代表的发言或论文,共89篇,内容涉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便于读者了解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演变历史及治理现状,本书汇编了有关黄河下游治理的背景材料,并对黄河水沙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本书可供水利工作者及海内外关心黄河治理开发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深入分析了世界大河河口治理及黄河口摆动与整治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黄河口潮流界以下河段巧用海动力输沙、建设向海延伸的双导堤工程以长期稳定黄河人海流路的科学创意。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及不同工程方案影响下外海域潮流场及沉积动力学过程;同时,根据工程区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通过多方案比选并进行海动力冲击试验,设计了利用水力插板桩组合坝技术建设导堤工程的技术方案。本书可运用于黄河口工程治理,也可为河口城市建设、油田勘探开发、防洪减灾等方面的工程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黄河健康生命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为筹谋解决黄河下游防洪建设与管理的迫切问题,贯彻落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提出黄河长治久安的策略与研究方向,黄河水利委员会于2004年2月20日-22日在北京召开了“黄河下游治理方略高层专家研讨会”,又于2004年3月20-23日在开封召开了“黄河下游治理方略专家研讨会”,两会与会专家、代表多达180余人。本书汇集了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代表的发言或论文,共89篇,内容涉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便于读者了解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演变历史及治理现状,本书汇编了有关黄河下游治理的背景材料,并对黄河水沙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本书可供水利工作者及海内外关心黄河治理开发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内容有三部分。部分为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包括河道特性、水沙特性、水生态与水环境、河道演变和河道整治历程,河道演变与整治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第二部分分述长江中下游上荆江、下荆江、界牌、武汉、九江、马鞍山、南京和镇扬河段50多年来的河道演变特点,河道整治过程及主要经验。第三部分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预测,以及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方向。 本书可供从事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的专业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本书主要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开展了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坝下游河势调整响应规律分析、冲刷条件下不同河型河道演变与治理思路研究、三峡工程运用后重点河段河势变化趋势预测,在明晰主要问题和相关规划治理目标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个重点河段的治理思路,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并对方案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和河道治理等专业的科研、规划、设计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长江、长江洪水及其危害、长江防洪对策与防洪建设、1998年长江洪水及长江防洪的前景等问题。考虑到本书所论述的主题,是一个全国各行各业关注的问题,因此,读者面可能是比较广泛的,而不限于水利专业。为了便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我们力争以通俗的语言阐述这个专业问题,对个别在文章中难以避开的术语和词汇,采取了“页下注”的形式作了处理。
本书在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河涌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外主要国家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或重新自然化的思想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善河涌综合整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水系概况及河涌数量调查;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目标、标准和评估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及评价;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典型案例;外河流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与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的计算方法;结论及建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草稿)。本书可供水利、生态、环境及相关行业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立论于当代,以求是态度揭示洪水灾害问题,并从前人的自然观汲取科学养分,分析国外工程与非工程防洪减灾政策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探讨21世纪我国防洪减灾战略调整的理论问题。本书阐述的“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双重属性”的概念,对于近年有关水问题的战略研究有较大影响。本书适合水利、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大中专科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及下游河道概况、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特性、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和河床冲淤演变主要规律、黄河下游纵横面高速规律及其与水沙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高速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冲淤演变影响的分析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及黄河泥沙调控和利用等。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