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水文学委员会(CHy)组织编写的洪水预报和洪水预警实用指南,目的是为那些需要建立或定制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成员(国)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指导。该指南并没有按照一个特定的模板或惯例,为用户开发洪水预报预警系统设计初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是通过列举许多不同的实践和技术范例,反映不同情况下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系统性能。本指南共分9章,内容涵盖水文监测、信息传输、洪水预报方法与模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管理等方面国际上*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方法。*章概述了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设计,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洪水预报系统的实现和运行,第八章介绍洪水预警框架和业务,第九章介绍洪水预报预警相关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本书
《流域治 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综合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值 分析技术,开展了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与 方法体系研究,以永定河官厅水库以上流域为案例, 提出了水生态补偿标准、实施要点及流域水生态补偿 策略。主要内容包括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理论 体系研究,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永 定河流域水生态现状分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标 准研究,永定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实施机制研究。《流 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针对流域治理修复型 水生态补偿研究过程中缺少系统理论体系、定量测算 标准和完善实施机制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流域治理修复型水生态补偿研究》紧扣流域水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理 论紧密联系实践,所构建的流域治理修复型水
《菏泽牡丹黄河大事记(1986-2005)》记载了1986年至2005年的牡丹黄河发展史,主要记载了在此期间牡丹黄河发生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管理等较大事件。是功在当今、利泽后世的重要文献。 《菏泽牡丹黄河大事记(1986-2005)》,是牡丹治黄史上的又一件大事,是对黄河史志资料积累的又一大贡献。是今后指导牡丹黄河的治理、建设、开发、利用的重要参考文献,牡丹黄河建设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也必将提升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利用价值。
本书全面介绍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成果及建设管理过程。全书共11章,包括工程概况、工程立项管理、项目建设管理体制、设计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工程监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与审计、工程验收、档案管理、运行管理等内容。 本书可供水利及相关行业的建设者借鉴参考和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教学使用。
《城市雨洪模型及应用》由黄国如、冯杰、刘宁宁、喻海军著,主要介绍了城市雨洪模型及其在济南市和广州市城市暴雨洪水模拟和预警中的应用。 其内容包括介绍了城市雨洪模型研究发展概况,分析了济南市城市化对暴雨洪水的影响,探讨了珠三角地区城市暴雨内涝成因;阐述了SWMM模型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计算方法,运用 SWMM构建济南市城市雨洪模型;针对济南市特殊地形,建立了基于格子波尔兹曼方法的城市雨洪模型,该模型由流域水文模型、坡面汇流模型、洼地调蓄模型和河道洪水演算模型构成:运用MIKE 21建立了济南市城市暴雨洪水模型,分析洪水在济南市城区淹没过程、淹没水深和流速等,构建各种设计暴雨情形下的防洪预案;研制了基于GIS平台的济南城市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以各类城市雨洪模型为核心,可以实现济南市城市暴雨
由叶阳等编译的《欧洲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是 SelinaBeguIn,Marcel StiVe和Jim Hall编辑的论文集《nood Risk Management inEurope》的中文译本,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风险管理实践、洪涝事件及其影响、洪水分析和建模、洪水预报、洪灾风险管理政策等。《欧洲洪水风险管理——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可作为从事防汛抗旱相关规划、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城市防洪防涝规划与设计》一书,是作者团队多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97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的总结。内容有:探讨城市防洪防涝工程的作用,规划和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低影响开发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国内外新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城市防洪与防涝设施的区别和关联,城市防洪与防涝规划与设计新概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江河流泥沙、河道演变及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书是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由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编写的,旨在汇集半个世纪来河流研究方面的成果和总结河道整治方面的经验。 本书共有4篇,分为16章,内容包括: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河道地质地貌条件、水系来水来沙条件、河道水文泥沙特征,弯道和汊道水流泥沙运动、悬移质和推移质运动特性、河床形态与河相关系,长江河道形成与发育、长江干流河道、湖泊及河口演变、干支流河型分类及河型成因,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与河势控制、护岸工程、裁弯工程、汊道治理、河口整治、长江上游航道整治、三峡库区库岸整治与支流整治,以及长江河道观测和河工模型、数学模型研究方法。 本书可供河流研究人员、河道整治工程技术
《河道修防工(附光盘)》由杜云岭主编,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制定的《河道修防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内容要求编写。全书包括水利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包含了水力学、土力学、工程识图、水文、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堤防工程、土石方及混凝土施工、堤防观测、工程维修养护、工程抢险、植树种草、相关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操作技能部分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标准分级、分模块组织材料,包括工程运行检查、工程观测、工程养护、工程维护、工程抢险、培训指导等。 《河道修防工(附光盘)》和《河道修防工》试题集(光盘版)构成河道修防工较完整配套的资料体系,可供河道修防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使用。
本书主要论述了大型水库及大型河流堤防统一调度和管理,并在此开展了多年水库防洪调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2005年汛期根据水雨信息动态跟踪和掌握分析不同防汛时段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充分发挥已有大型水利工程防洪作用,实行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河库联合科学调控洪水、适度承担并有效化解风险的主动防汛调度,达到了全面管理洪水,使下游河道洪水处于可控状态,确保辽河流域安澜,社会稳定的目标。 本书适用于水文、防洪、管理及公路、铁路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读者,同时也可适用于大专院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30年,“根治海河”可以与治理长江、黄河、淮河并列为四大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辉煌的成就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改善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缩影。杨学新著的《根治海河运动口述史》从另一个视角和人群,独特地展现了这个伟大工程。 这本书所选的70多名口述者,是从500多名口述者中精选出来的。从当时的地位来看,基本上是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民工,尤以民工为多。再从岁数上看,绝大多数是60岁以上,70岁以上约占二分之一,*的是1927年出生,多是长期和早期参与这项工程的,并且当时的岁数也决定其了解情况较多,观察问题较全面。此外,由于这些人当年多是基层干部和民工,做口述时也仍然是退休的基层干部或农民,因此口述中往往较少粉饰或迎合作者,谈的基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编著的《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在全面总结我国防汛抗旱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防汛抗旱基本知识和技术要素,供从事防汛抗旱工作人员学习和培训,旨在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全书共十五章,其中防汛部分十章,主要介绍洪水与洪涝灾害、防洪规划和防洪标准、防洪工程措施、防洪非工程措施、雨水情预报、防洪指挥调度、防汛抢险、防汛经费与物资、洪涝灾害统计与评估、防洪效益;抗旱部分五章,主要介绍干旱灾害、抗旱减灾体系、抗旱工程措施、抗旱非工程措施、旱情统计与评估。《防汛抗旱专业干部培训教材》可作为各地防汛抗旱专业人员、参加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级从事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人员培训和了解相关知识的教材,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王裕宜、詹钱登、严璧玉等编著的《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是一本研究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和运移特征的专门著作。《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系统地论述了泥石流体的组成特点和理化性质、泥石流体的应力特性和剪切稀化现象;泥石流启动应力过冲的突发机理、泥石流规模与频率的自组织临界特性、流变模型和二维演算模式、黏性泥石流体的阻力特征与流速参数的确定。《泥石流体的流变特性与运移特征》还专门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黏性泥石流体输沙年际特征、*强降水与泥石流侵蚀输沙的相关性、雨季不同时段泥石流侵蚀产沙特征、泥石流输沙规模年际演变趋势数值模拟。并从泥石流体流变模型出发,分析了泥石流沟道冲淤变化与危险度的评估、泥石流体堆积结构及构造特征和堆积坡度、堆积范围等多因子预测模型。《泥石流体的流
刘玉年、何华松、虞邦义编著的《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共分4章,介绍了淮河中游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淮河中游径流量与输沙量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主要测站水沙关系,进行了输沙平衡和河道冲淤计算,建立了淮河中游河道挟沙能力计算公式和河相关系,建立了造床流量与特征流量间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河道特性和演变规律,在系统分析已实施整治工程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淮河中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背景和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指出了淮河干流进一步整治的方向。《淮河中游河道特性与整治研究》对淮河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也可供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做河床演变研究时参考。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对黄河几个重要泥沙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汇集。第1章为黄河下游输沙与冲淤的若干规律,对以往相互孤立研究的几个问题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在理论上做了统一概括。第2章深入研究了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根据、实践基础、重大效益和巨大潜力。第3章对三门峡水库原规划设计失败的关键及改建后运行成功的机制作了深入论述,特别揭示了其拦沙的巨大防洪效益,超过了防洪库容的作用。第4章利用数学力学方法,对黄河中游的 揭河底 冲刷进行了细观研究,在弄清机理基础上,导出了运行各阶段的表达式和一些深刻结果。后,在本书附录中刊登了作者对黄河几个工程泥沙问题讨论的发言,反映了作者的一些观点。
本书是一部关于黄河干流主要大型水库运用及水库修建对干流河道演变影响的专著,全书共分5章,内容包括:刘家峡水库、龙羊峡水库、上中游其他水库(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主要阐述了各水库不同时期的运用特点、对水沙条件的改变、对库区及水库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影响等。同时在书后附上3个附录,分别为宁蒙河道冲淤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黄河水质与生态系统、黄河上中游部分水库基本资料。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方面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范天印、汪小刚主编的《堰塞坝险情特征与应急处置》重点分析了堰塞坝的形成条件与机理、险情特征,以及险情勘察、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置。主要内容包括:堰塞湖与堰塞坝的概念与分类,不同类型的堰塞坝形成条件、机理与可能性判断,堰塞坝的特点、险情特征与灾变过程,堰塞坝险情勘察与监测预警系统建立、险情研判、溃决洪水计算、坝体稳定分析,堰塞坝的应急处置工程、非工程措施与组织实施,堰塞坝险情的应急管理,*后,通过国内外堰塞坝险情的应急处置案例分析,系统介绍了堰塞坝险情应急处置各方面的内容。 本书立足于武警水电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需要,提升武警水电部队应急技术研究及实战水平,为服务广大官兵而编写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防灾减灾相关研究、管理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