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重大隐患排查要点》由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组织编写,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审定。全书共七章,分别为: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临时设施及设备重大隐患排查、主要工序作业安全重大隐患排查、桥隧工程施工安全重大隐患排查、港口与航道工程安全隐患排查、特殊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典型案例。书末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重大事故隐患清单管理制度》。
《电动自行车 电动三轮车维修从入门到精通》一书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维修于一体,内容依据国家相关职业技能的要求和标准,结合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的维修特点和维修行业要求编写而成。学习一本书而掌握两种产品的维修是本书的特色,本书内容丰富、知识含量大、技能实用、图解维修,对每一种产品的维修都进行了详细而系统的讲解,即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通过学习本书循序渐进地掌握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的维修技能。本书可供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维修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
本书通过导论、道路交通事故警情的处置、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处置、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的勘验、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测绘、道路交通事故勘验照相及视频图像采集共七章内容,介绍了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道路交通事故的形态及分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道路交通事故交通现场勘查等内容。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知识及混凝土的物理学性能,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手工估算及Midas有限元仿真计算的实用方法。下篇通过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工程案例,为读者提供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土建工程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
《桥梁健康监测》一书由国际著名学者赫尔穆特·文策尔教授倾注多年的心血撰写而成,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监测数据处理的理论知识与要点,简明扼要地综析了国内外著名的工程应用实例以及监测系统设计准则,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赫尔穆特·文策尔教授是结构振动监测领域的国际领军者,有着深厚的桥梁监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主持开发的“桥梁监测系统”,是业界知名的大型桥梁监测软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132号文《关于下达201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修订工作。新规范是对原《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以下简称“原规范”)的全面修订。经批准颁发后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以下简称“本规范”)颁布实施。本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是:总结我国多年来公路建设工程经验和科技成果,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先进技术方法,按照“安全耐久、节约资源、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公路路基的功能要求,强化路基路面协调设计,在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刚度、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重点修订,力求使本规范技术先进、指标合理、可操作性强。本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312 号《关于下达2010 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 中交*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 2006) 进行修订,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参加。修订工作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交通运输厅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本次修订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14), 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 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14) 相关规定, 对公路功能与分级、设计车辆、服务水平、车辆折算系数等进行修订, 突出功能在公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2 对总体设计章节进行全面修订, 突出总体设计全过程、全方位
《公路桥梁施工系列手册》共八册,分别为:《基本作业与临时设施》、《施工组织设计》、《墩台与基础》、《桥梁钢结构》、《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本书为《墩台与基础》的下篇,主要内容包括: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管柱基础,组合基础,其他基础,承台,桥墩与桥台,展望,基础、墩台施工安全环保方案等,反映相应内容*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并有大量的工程实例,突出手册的实用性;编写中,采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本手册上下篇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桥梁建设中各种基础类型的施工技术工艺和方法,工程质量标准,施工设计计算的方法、公式,常用施工机具设备的规格性能,以及施工技术安全等,全面反映我国目前桥梁基础施工总体水平。 《公路桥梁施工系列手册(墩台与基础下)》主要
本书详尽介绍了我国地震活动情况、国内外桥梁震害资料、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设计概念,综述了桥梁抗震计算与抗震评价方法,用实例形式阐述了梁桥的抗震分析技术,结合本书作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斜拉桥抗震与减震技术,结合实例介绍了高墩抗震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详细比较了国内外几个桥梁抗震规范,详细论述了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简要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桥梁抗震可视化软件,后介绍了作者对桥梁抗震所涉及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本书可供桥梁设计、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桥梁专业在校师生等人的参考用书。
本书作者运用交通工程、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方法,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目标,从系统控制的理念出发,分析了影响隧道运营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隧道安全的分级标准,建立了隧道安全的框架体系及预警与控制方法。全书共15章,包括绪论、基础知识、公路隧道安全框架体系、灾害特点、交通运营灾害成因与机理、安全标准、防火技术、消防技术、交通状态识别技术、安全预警技术、交通事故辐射分析技术、控制技术、运营安全管理、安全评价技术及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交通运输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参考,也可作为有关院校的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132号《关于下达201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作为主编单位承担《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的修订工作。【JP+1】本规程是对《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以下简称“原规程”)的全面修订,经批准后以《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颁布实施。【JP】本规程修订遵循布置合理、管控有效、安全可靠、便于实施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现场安全作业管理,保障公路养护作业人员、设备和车辆运行的安全,提高公路养护安全作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修订后的规程包括14章和两个附录,主要修订了以下内容:(1)增加了基本规定、四级公路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和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等3章。(2)将原规
本书共分11章,主要讲述了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检查与评定;桥梁应急处置管理;墩台、基础的养护、维修与加固,上部构造承重构件的检查、养护与维修技术要点;危及桥梁安全的重要病害成因分析;各类桥梁维修、加固施工的技术、工艺和施工要点等相关内容。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易于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维修加固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借鉴参考,亦可供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杨广庆、徐超、张孟喜编写的《土工合成材料加 筋土结构应用技术指南》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土 工合成材料加筋土结构筋材特性、加筋土结构的设计 计算方法、施工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全书由我国长期 从事加筋土结构设计和应用研究的近20位专家、学者 和工程技术人员撰写而成,集中体现了国内外有关土 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技术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的经验, 反映了我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技术的应用技术水平 。 全书分绪论、加筋材料及其特性、加筋土边坡、 加筋土挡墙、加筋垫层路堤、加筋土结构工作性能现 场监测六部分。书后附有数值计算在加筋土结构设计 中的应用、加筋土挡墙其他设计方法简介和加筋土结 构典型工程案例三个附录。 本书可供土木、水利水电、交通等部门的设计、 施工、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师生以及从 事土工合
本手册(第二版)包括新建桥梁技术和旧桥养护维修与加固措施。手册共分20章,第1~16章为新建桥梁施工,包括常用资料和技术标准,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明挖地基和基底处理,沉入桩与钻孔灌注桩,管柱与沉井地下连续墙,模板、支架与拱架,钢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预应力与混凝土,彻体和冬期施工,装配式桥梁预制构件安装,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钢桥桥面及附属工程;第17~20章为养护维修与加固,包括桥梁检测与评价,桥梁结构日常维修养护,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桥梁下部结构的维修加固等。 本手册可作为公路桥梁施工、管理及维修养护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实用手册,兼供大专院校有关师生教学参考应用。
本书对国内外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深入的评析,并结合我国现状构建了新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使用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沥青路面结构组合、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万法的演变、路基湿度状况、沥青路面温度状况、土和粒料的回弹模量、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无机结合料类材料的力学性质、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沥青面层的低温开裂、粒料层和路基的永久变形、沥青层的永久变形、我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改进等。本书内容对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相关院校师生以及沥青路面设计与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以城轨车辆的构造、原理、运用及管理为内容,收集大量国内外城轨车辆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叙述,为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作的各方面人员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参考,尤其对车辆工作者,是一本实用的技术书籍。
该手册是一部全面涵盖沥青路面相关内容的综合性专著,全书共计七篇二十五章,包含有:总论、沥青路面的基层、沥青路面的组成材料、沥青路面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沥青路面施工,以及沥青路面养护与管理等内容。 该手册既注意全面反映我国沥青路面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水平,又注意介绍国外的*成果;既注意其内容的广泛性,又保证有一定的深度。手册内容重点突出,在保证技术信息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了对新技术的论述,同时,在整体论述上特意强调了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该书的读者对象定位在公路工程专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他们的工作与学习有所裨益。
本书是作者从事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机制研究的全面总结,是一部系统论述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的著作。全书系统梳理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行政策,总结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梳理总结了典型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从行业属性、学科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交通运输科技成果的特点;对交通运输部所属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执行情况、转化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组织管理机制、评估定价机制、收益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转化机制创新的相关建议。本书可为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促进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研究支撑,不仅是交通运输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用书,也是社会各界关心交通运输科技
本书依据2007年版《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公路工程专业)》,面对公路工程一线施工的项目管理人员,将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结合,使其既能作为应考建造师的参考用书,又能为公路施工项目管理服务。本书共分3章,章简明地介绍了公路工程基础技术知识,第二章介绍了具有公路工程特色的有关项目管理的关键知识点和关键环节,第三章介绍了在公路工程建设活动中应了解的主要法律法规。 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负责组织施工企业技术人员和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学院有关专家成立了公路工程类建造师专业管理委员会编写《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部颁标准、规范和部分相关资料。
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是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发起的学术会议,旨在推动中国古桥的研究与保护,倡导古桥保护的社会及学术风气,并就古桥的保护技术、古桥的适度利用问题、中国古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及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2011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第四届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部分与会专家与学者的会议论文30篇。 《2011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可供国内外桥梁工程、建筑工程、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有关人员阅读参考。本书由丁汉山主编。
本书依据交公路发[2004]446号《关于贯彻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对竣工文件编制的要求,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管理经验,制定了“公路工程竣工档案目录”中的监理资料、施工资料的编制程序、资料用表和施工资料的立卷程序。该体系科学、规范,简明、完整,便于使用。 本书是从事公路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工具书,亦可供公路工程监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标准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静、唐辉、王蕾、陈琪明、李为为、黄德玉、魏凤、田春青、张蕾、肖荣娜、任玲利。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部署实施,近年来我国公路的总里程、路网的密度以稳定的速率逐渐增加,加之早期修建的公路也逐步进入了设计寿命的末期,在新建公路和旧路维修养护的双重需求下,我们道路工程的规模依旧庞大,其能源与材料的巨量消耗成为了工程建设绿色发展的主要难题。冷再生技术是一种在常温下实现对旧路结构再利用的养护技术,其出现改变了传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拌和条件,大大降低了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很好解决了旧路废弃料的再利用处理问题。为道路工程的主要养护手段之一,冷再生技术是实现道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道路建设工程 碳达峰 、 碳中和 等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书将以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为对象,从其原材料性质、混合料特点、设计与生产工艺、应用实践情况几大角度出发,剖析泡沫沥青冷再生方法的技术原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我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交通事故概况、安全保障技术概述;第二章从驾驶人、车辆、道路、环境、运输介质等角度分析高速公路安全风险因素;第三章详细阐述驾驶人和车辆运行安全保障技术,并建立相关模型对驾驶人和车辆进行画像分析;第四章详细分析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监测预警技术,建立道路、环境和特殊事件等的监测预警模型;第五章以危险化学品为例,详细分析高速公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保障技术及应急管理手段,并对危险化学品运输泄漏进行模拟和分析;第六章综合上述模型进行高速公路运输安全风险评估,介绍相关评估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第七章是总结及对未来展望。本书可供公路管理人员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