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各种航空模型的设计和放飞为主, 包括手掷飞机、橡筋动力飞机、电动飞机、旋 翼机和特种飞行器等模型,融合了各种飞机的飞行原理、空气动力学、无线电遥控、气象等 航空知识,有着完备的课程体系。全书共 6 章,以每一类模型为一章,详细讲解其原理、制 作、放飞和竞赛,并将模型的飞行原理和调整原理融入各种实验和飞行的探究活动中,内容 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旨在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优秀的飞机 设计者 和 飞行员 ,提高 竞赛水平。关于模型的制作与放飞还留有一些改进和创新的空间,读者可根据已获得的相关 知识进一步探索飞行的乐趣。 本书假定读者没有任何航空模型学习的基础, 书中内容易于被青少年学习掌握, 易于激 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帮助读者在学习航空知识的同时探索飞行的奥秘,并且爱上飞行。
本书就飞机制造领域内所涉及的专业,从飞机工艺技术、飞机工艺装备技术、飞机零部件制造及装配技术、飞机售后服务、飞机质量适航、飞机制造供应商管理以及飞机制造文化等方面提炼出作者多年来工作经历中的一些经验,由背景、主题切入、过程和结果与思考四部分结构组成,相关案例通俗易懂、有浅有深,为读者阐述了宝贵的处理复杂技术和其他问题的技巧和实用方法,记载了中国航空制造发展的一个个事实,本书目的是让中国的航空工业工程师在工作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少走弯路,是一本值得阅读和珍藏的专业读物。
全书共分10章,首先回顾了麦克斯韦、富兰克林、金兹顿、吉尔伯特等大师和贝尔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对电磁学发展的贡献;然后介绍了射电天文技术在地外生命观测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手机信号的追踪识别等技术和法律问题;又探讨了手机引起的大众恐慌和超敏感性等问题,通过对基站系统进行介绍以尝试打消大众对电磁波的恐惧;还介绍了电磁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成果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及电磁波的军事应用;最后就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无线充电等领域的电磁问题进行了研讨。
本书从学科的角度介绍飞行器结构设计,强调飞行器结构作为系统的一部分,从系统的角度介绍形成结构设计方案的过程,在强调飞行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突出其物理实现的设计属性的同时,以介绍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关键设计技术为主,而将具体的飞行器结构设计作为应用实例进行讲述。为做到和实践相结合,书中提供了很多如何应用本书内容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例子。
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珍妮弗·杜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两位科学家,获奖原因是她们开发出基因组编辑方法,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该奖项不仅仅是对一项成就的认可,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方面,CRISPR之所以是继DNA结构后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因为CRISPR不仅像我们阐释双螺旋结构时一样解释了世界,也让改变世界变得简单。这些基因剪刀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时代。另一方面,这标志着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两名女性共同获得了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从达尔文和孟德尔到沃森和克里克,再到杜德纳和沙尔庞捷,跨越几代科学家的合作,让人类经历从了解生命的起源到重写生命的密码。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焦点。这不仅是一场生命科学的竞赛,也让人类开
本书共11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无人机行业应用和二次开发的基本知识;第2~3章介绍了Mobile SDK应用程序开发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和基础代码的编写;第4~5章以飞行控制器为中心,介绍了键值管理器和地图显示无人机位置等重要内容;第6~8章以云台相机为中心,介绍了实时图传、云台和相机动作、相机存储内容的获取方法等内容;第9章介绍了行业应用中重要的行业负载;第10章介绍了航点飞行任务和时间线任务等无人机智能飞行任务;第11章介绍了UX SDK的基本使用方法。作者在使用Mobile SDK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均以 小提示 的形式为读者提供在使用Mobile SDK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中。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织数百位院士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学科反战战略?新型飞行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系统介绍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所提出的各种新型或新概念飞行器的背景、发展态势,重点阐述了由此对力学学科带来的新挑战、新需求,详细分析了力学学科相关领域的研发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目前需求迫切、学科关注的17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进入20世纪以来,航天领域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催生了以其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群的飞速发展。在地面装备领域,所面对的未来的空天威胁日益呈现出多维化、多样化、体系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复杂特征,对面向未来的信息化地面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面装备信息化技术及发展》一书,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信息化地面装备的基本内涵与发展历程,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显示及信息指挥控制等方面对地面装备涉及的信息化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站城协同:轨道车站地区空间使用的分布与绩效》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轨道交通站点区域人车路径与空间使用的协同效应 (N0.51178318)的研究成果,从促进站城协同发展的视角,关注轨道车站地区的空间分布与使用绩效的关联影响。研究以上海为例,通过核心城区共35个站域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的站域总体开发强度模型,用于指导站区空间发展总量的控制;同时,结合功能、可达、空间和使用者四方面绩效影响因素,初步建立了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使用绩效的 评价一预测 方法模型;并以 功能、强度和分布 三大导控要素为核心,构建了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使用 分布-绩效 的基本优化框架。 《站城协同:轨道车站地区空间使用的分布与绩效》以上海核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为例,对空间使用的分布和绩效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相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绪论、飞机下降性能数据库的建立及下降剖面设计、大型客机CAT III A/B着陆导航传感器信息融合架构和导航传感器建模、大型客机CAT III A/B着陆导航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大型客机CAT III A/B着陆导航传感器管理策略、大型客机CAT III A/B着陆导航传感器信息融合仿真验证、符合RNP AR要求的垂直引导技术、GLS虚拟波束的生成和引导指令的计算、基于自抗扰控制法的自动着陆控制律设计、自动着陆引导策略和着陆滑跑段地面综合控制技术等连续下降运行和高等级自动着陆领域的前沿问题,对新一代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是作者团队从事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研究工作的总结,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方法基本上经过预研项目和实际工程型号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书可供从事飞行控制、飞行引导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
本书以研究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历程中的科技战略问题为主题,研究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开国领袖强国思想的内涵与底层逻辑、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历程中重大方向的战略抉择、航天事业战略规划决策实施和组织管理的精髓,以及中国航天创始科研团队在科技、国防、工业、精神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并结合对新中国早期历次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分析,以及世界上主要国家科技崛起的历史总结和历次科技革命的研究分析,对当今科技发展和航天科技创新的若干重大问题,从科学、教育、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科技战略思维和行动的统一模型,对科技战略规划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进行了探索,以期与广大科研人员共同探讨如何提高科技战略研究的水平,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在
《去植物园逛逛吧》是一本围绕“植物园”展开的治愈读物,既有植物界学者对植物园源流、植物园功能分区等的探索讲解,又有世界各地以及国内各大特色植物园的介绍,还有普通人或者植物爱好者该如何通过植物园获得亲近自然、疗愈身心体验的指南。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实践内容,如观鸟、观虫、野花观察和露营等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生活的多种方式。通过这些内容,读者不仅能了解植物学的知识和植物园的文化,还能体验到植物园作为自然与人类互动平台的独有魅力。
每个生物的身上都隐藏着一部编码丰富的遗传之书,讲述无数祖先世界的故事。莫哈韦沙漠的角蜥皮肤颜色和花纹酷似砂石,那是对其祖先家园的具体描述;叶尾壁虎枯叶般的身体让我们不禁想象它的祖先栖息在枯叶中的情景;长角蚱蜢也许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完美传递着祖先在绿色苔藓上穿行留下的基因记忆。这些故事不仅写于体表,也深深刻在它们的每一个身体器官、每一个行为习惯,包括它们的基因组里。更为奇妙的是,生物并没有抹去遗传之书中的早期文字,即使它们已经不再发挥作用。蜥蜴胚胎上的鳃弓回忆着其祖先在水中生活的故事;鲸和儒艮的肺记录了其祖先从陆地回到海洋时对呼吸系统做出的重大改造;还有更为复杂的陆龟,臂骨和龟壳中隐藏着祖先两次往返水域和陆地的曲折历史。 透过表层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到生物所经历过的众多意想不到、
在信息科学、控制科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交叉且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与自主智能系统协同问题研究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基于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内容聚焦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决策中“人在回路”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有人机与无人机有限干预式和认知智能交互式两种协同决策机制,重点研究了有限干预式协同障碍规避、威胁规避和攻击决策模型,有人机操作员工作负荷与认知负荷评估模型,认知智能交互式协同态势评估、威胁评估、任务分配、航路规划模型和决策仿真系统等问题。
本书主要结合作者自身的研究工作,对近年来应用贝叶斯统计推断理论进行结梅键康监测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本书将对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贝叶斯统计推断理论从基础到应用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贝叶斯统计理论基融、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贝叶斯模型修正、贝时斯模型选择、贝叶斯滤波、贝叶斯茧则化以及在若干结构健康监测问题中的应用。
高级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和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及其调控的综合性学科。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和层叠不穷,本教材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概述近些年植物生命活动中某些研究领域的进展,内容涉及如何进行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植物种子生理、植物光合作用、植物次生代谢、植物生长物质、植物刺激性形态建成、植物环境胁迫应答和2004以来我国植物生理学研究成果概述等。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使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植物体新陈代谢活动机理,明确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信号转导及由此表现出的形态建成诸方面的联系,理解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原理,为硕士研究生后续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与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教材结构新颖,选材丰富,内容翔实,重点
本书从卫星研制、星座运营、咨询服务、地面设施、管理机制等方面,针对项目管理的重点内容、关键事项、主要要素、操作实务等内容,进行了务实分析,对商业航天从业者、教育者、实践者具有指导价值。
本书介绍了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电液力伺服控制的操纵负荷系统双回路阻抗系统机理建模、整体系统约束条件和稳定性判据、前馈逆模型观测器多余力抑制方法、系统辨识、非最小相位系统逆模型设计方法、前馈观测器结构间接H∞控制优化方法、阻尼补偿增稳控制、前馈逆模型补偿带宽拓展方法、μ控制等控制方法,并结合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