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本书共分三篇十三章,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制约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不断加剧,当前地球正日益变得温暖,动、植物的栖息地,动物的行为模式等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变化中的森林、草原、极地、荒漠、山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来回答这一问题。 《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利用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和观测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问题,如干旱、林火以及物种灭绝等也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经济学影响;探讨了动物和植被产生适应的可能性,并倡议决策者与相关科学家保持密切合作,制定合理的决议,积极而冷静地思考应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与适应策略。《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还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减缓全球变暖的碳封存策略;在正文之间插入的许多有价值的
王天义主编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在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全书共分12章,系统总结了渗滤液的预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脱氮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污泥与臭气处理技术,以及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方法等。本书介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技术细化到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每个单元以及工程安装和调试、运营等,内容系统、完整、案例内容翔实。 读者对象: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相关设计、建设、调试、管理人员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等。
智能城市是世界一流的城市设计和建筑思想家对未受遏制的城市增长所作出的一种具有崭新意义的回应。城市是由自然、社会、建成形式等构成的生态共生体,这种新型城市范式提出的争论点在于,我们能否遵从以人为本的首要原则来重新打造城市。 智能城市的概念是由一系列国际案例研究发展而来的,其中一些受政府委托,另外还包括一些具有探索性和思辨性的案例。作者重新梳理了人们对于城市演变和绿色空间的思考方式,积极探索怎样通过人工建成环境与农业的整合,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还能培育出新型的空间实践和社会凝聚力。 在时下各个领域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热论中:本书代表了一种来自建筑学的新兴声音,一种长期延误的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的解决之道。本书是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工程、景观设计、农业和社会学等领
1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分析》在充分关注涉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组织和协议的主张、全球普遍实施的能效标准和碳税政策基础上,从经济、法律和制度的维度详细分析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发展作用。在阐述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的重大政策实施等具体问题后,提出了与能源税收相应的政策组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优先发展领域,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清洁能源技术在发展中广配套的政策、法规,区域贸易协定等具体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国际贸易与气候变化:经济、法律和制度分析》行文流畅、表达准确,对从事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研究的政府人员是极有价值的参考书,那些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也会发
绿色技术创新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企业开发一项新的能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产品、服务和生产工艺等。实践中企业往往忽略了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工作,现有学者所提出的绿色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方法也不够系统和科学,如何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付诸于实施,是急需研究的一项课题。绿色技术创新不同于一般性的创新活动,它具有双重外部性,由此导致投资意愿的不足,通过政策介入以驱动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变得异常重要。本题基于对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行为考察,提出对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并从环境规制、碳交易制度和研发补贴等角度,分析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效应,并提出优化相关政策工具组合的建议。
赫伯特·吉拉尔德特编著的《城市·人·星球》描写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和更适合于现代生活的城市规划方法,包括可持续规划的问题。《城市 ·人·星球》中从城市规划的起源讲起,介绍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再到工业技术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城市的生态系统和交通系统等,后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特点。说明了现代的城市规划需要变革,在规划中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用可再生的资源,争取做到零废物的生态系统。
《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由李钢等编著。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正在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当代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更加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在这种背景下,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已经不是一项政策是否应推出的维度。《非价值量的价值化: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评估模型》将一项政策对环境、物价、就业、社会公平的影响统一转换为价值量,实现对非价值量的价值化转化。从而可以终用一个量纲来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进而进行政策决策。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游憩已经逐步成为影响当前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看待游憩、怎样应对游憩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导游憩向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当前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重视的内容,也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出发,本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游憩的品质、游憩系统、游憩空间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城市游憩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借鉴西方游憩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相关经验,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策略与规划方法。 本书共分为4个部分: (1)解读游憩: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游憩思想的比较与汇通、对我国传统游憩特征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游憩应当具有的内在品质;通过对人居环境中的游憩系统构成和游憩空间进行探索,总结影响游憩发展的系
在国内外建筑装饰材料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材料应用与信息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伦敦艺术大学英国创意产业中心、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搜狐.焦点房地产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联合协办的首届“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活动由此应运而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来讲,本次活动的举办就是实验教学的具体实践。它体现了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转型。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我们这一代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于那些有文化但轻视理论著作的人来说,这本杰出的著作很好地表明了好的理论如何与它所谈及的经验现实保持强有力的对抗。对那些多年以前就加入到反对帕森斯、戴维斯等人的阵营中的人来说,本书提醒我们什么是新、旧功能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对那些现在才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那些读书却不管所读的书是否得到社会学经典认可的人,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手册,它可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旧功能主义所追求的,它们如何终未完成这一事业;什么是如果没有新功能主义的拯救就有可能失去的东西;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像接受马克思一样接受帕森斯和其他人,以加入亚历山大的,因为如果没有他们,很难想像社会学家会是什么样子。
《绿色“ ”》(孟凡鑫等编著)围绕气候减排、节约能源、水资源节约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 ”沿线典型 、典型节点城市,从碳排放核算、能效评估、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虚拟水转移等方面进行了可持续评估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延伸了“ ”倡议下的对外产业转移绿色化及 价值链绿色化的理论;从实证研究视角,识别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区位分异特征,并且剖析了“ ”倡议对我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解析了“ ”沿线 环境基础设施及跨国产业集群之间的相关性;梳理了 各国践行绿色发展的典型做法以及中国推动绿色“ ”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行动,提出了我国继续深入推动绿色“ ”建设的方向和建议。
土地利用形态空间布局差异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根源,而交通排放污染是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三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有助于从根源上掌握和改变交通需求的生成强度、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实现优化城市交通空间结构、减少交通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长远目标。本书采用竞租理论、双层多目标优化理论和地理学的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等空间智能方法,从微观定量角度构建土地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一体化模型。通过对三者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空气质量为目标,探索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策略,从而丰富城市规划系统研究理论,强化低碳规划理念,为我国传统的“定性规划”“经验拍脑袋规划”提供定量、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
本书以人体一服装一建筑一环境系统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阐述热环境对人的舒适、健康及工作效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人体温度和体温调节系统,热环境的物理参数及评价,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人在中等热环境中的热舒适(包括适应热舒适模型),人在冷环境中的生理反应、冷环境对人的工作效能的影响、冷应力的评价,人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理反应、高温环境对人的工作效能的影响、热应力的评价、人体生理参数的测定,人在动态热环境中的热舒适,人体室外热舒适,人在非均匀热环境中的热舒适,睡袋的热舒适,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等等。 本书总结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在人体热舒适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通过权威、翔实的资料及确凿的数据,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研究进展,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本书借鉴流域生态治理等相关成果,从黄土沟壑隐含的传统聚落基因入手,着重揭示具有原型价值的陕北河谷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的历程、特征和规律,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河谷城镇空间递阶扩张模式、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模式、小流域乡村空间模式以及传统窑洞改进模式等,力图对陕北以及其他流域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地域性城镇化途径探讨提出新的思路。
为广泛形成社会各界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70年的基本共识,大力传播、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动员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共同谱写美丽中国理论篇章的智慧,生态文明领域70名专撰写70篇文章,书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70年成果。 全书主要分为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70年基本历程、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与生态文化体系、绿色发展与生态产业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安全体系六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