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称评审、抵押贷款,到申请办公设备甚至出行购票的流程,五花八门的规定可以让我们填写无数张表格,在流程的提交与退回中反复摩擦,当每天的生活从填表开始,我们不禁困惑:真的需要这么多流程吗? 人类学家大卫 格雷伯犀利道出真相,在本书的三篇论文中分别从暴力、技术与理性的角度揭开制造愚蠢规则的根源,更挑明人们离不开它的真实原因。但知道这一切并不让人悲观,因为格雷伯也坚定地指出了被忽略的规则:世界是由我们创造的,而我们有能力改造它。 本书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旨在引发人们关于现代生活的讨论:我们能否走出规则的乌托邦,想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社会工作案例丛书》对十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进行了叙述与点评,这些案例都是在全国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得奖项的案例,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老年社会工作都具有积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的老年社会工作案例是如何具体、有效地设计、组织与开展的,同时,在阅读和解析中也能够获得对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思路、组织方法、协调沟通和需要考虑因素等的认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在《玉米》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
《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青少年科技绿色营与创新大赛成果》内容分为科技绿色营概述、活动方案及评价、插上创新的翅膀三编,讲述如何把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灌输进孩子们的脑海。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相关的书籍正逐渐面市,但对社会工作具体方法深入介绍的还不多见。《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专门介绍了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全书共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下编介绍当今个案社会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八种模式,读后可对个案社会工作有个全面的认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可作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人员参考。
《环境功能区划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在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完成的,包括环境功能界定与划分、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红线管控体系、基于区划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内容。作者认为,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空间差异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提出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和对策,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基于空间尺度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全国环境功能区划以战略引导为主,是各专项环境区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地方环境功能区划以落实细化为主,明确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管控措施。在以241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进行环境功能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类型的体现形式,把全国陆地范围分为五类环境功能类型区,其中,以保障自然生态安全为主的环境功能区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40635030)的重要成果,该书基于地理学人地系统理论视角,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人地系统耦合作用研究的趋向,采用脆弱性分析的研究思路,探索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关键过程、评价方法与调控机制,并以东北地区为例,定量评估该地区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度,划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类型,深入研究阜新、大庆、辽源等典型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形成演化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机制。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变不断加剧,当前地球正日益变得温暖,动、植物的栖息地,动物的行为模式等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试图通过考察变化中的森林、草原、极地、荒漠、山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来回答这一问题。 《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利用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和观测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一些特定的问题,如干旱、林火以及物种灭绝等也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其经济学影响;探讨了动物和植被产生适应的可能性,并倡议决策者与相关科学家保持密切合作,制定合理的决议,积极而冷静地思考应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与适应策略。《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的影响》还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减缓全球变暖的碳封存策略;在正文之间插入的许多有价值的
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将逐步覆盖超过8000家高排放企业,创造一个千亿级别的交易市场。本书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 碳市场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碳市场运行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碳市场的 政策,详细阐述了企业、核查机构、投资机构等不同主体如何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从实操的角度帮助各相关方 好地投身碳市场。
董增川、齐建怀、于磊、付晓花等*的《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研究》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滦河、漳卫南运河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调查生态环境变化格局;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生态景观信息提取方法和建立变化环境下河流及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演变过程;构建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辨识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和贡献率,对未来典型河流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做出预测预警。研究成果为海河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同类地区研究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在技术方法上提供借鉴。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与政策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介绍了世界银行在政策和部门改革领域进行战略环境评价试点项目的情况,包括项目取得的成果、影响战略环评效果的因素以及进行战略环境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引进此书,对于国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物能源真的是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解决之道吗?它真的能替代化石能源吗? 像资本主义这样的经济体系,面对阻碍其发展,乃至威胁其存亡的处境,如果不试图寻找自救之道,将会令人惊讶。但是,它的自救之道是惠及全人类、保障地球未来的解决方案吗?我们是在设法拯救人类,还是在为资本主义寻找出路? 弗朗索瓦·浩达等编著的《作物能源与资本主义危机》首先研究能源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接着分析气候的恶化及资本主义处理这个问题时采取的方法。随后,通过描述作物燃料生产的生态和社会条件,揭示扩大使用作物燃料的真实境况。《作物能源与资本主义危机》阐明作物能源导致的社会和自然灾害,以及表达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人民对此的抗议。 本书后反思作物能源的经济功能,并分析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解决方案。
本书旨在探讨环境与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关联性,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环境治理为什么治理不了全球环境问题?作者认为,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则决定了国际环境合作的有限性。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就是要对全球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分配,而这必然会触动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因此,发达国家迟迟不愿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的国际环境合作。人类的理性选择应该是: 在可预见的将来,在现有体系下通过加强全球环境治理,减缓全球环境恶化的速度,使全球环境问题保持在临界点之内。这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模式,是治标之策。从长远看,则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共同的环境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环境危机。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系统关系,而系统动力学这一通过结构-功能分析构筑模型,研究动态反馈性复杂巨系统问题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正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手段之一。 本书共分11章。全面地总结了系统动力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简要地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建模方法与步骤;构筑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模型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动力学可持续发展研究应向安全与预警方向发展的建议,探讨了系统动力学未来重要的应用领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我国最为流行的系统动力学免费软件Vensim-PLE的使用方法。 本书可以作
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真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的吗?目前大力倡导的碳捕捉真能冶本吗?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加重,百年不遇的洪涝、干旱、台风在我国频繁发生,这些*气候与全球变暖有关吗?拯救地球、恢复生态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本书对片面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等主流观点以及碳捕捉效果提出了质疑,明确指出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是误判,提出“水失衡”才是一切危机之“源”,“保水”才是破解诸多危机的“上善”之策。通过对“天”、“地”、“人”活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探讨,力图从自然、科学、人文高度及地球大气与能量平衡的角度分析和破解全球变暖及其错综复杂的环境恶化、能源紧张、资源匮乏等生存与社会危机问题。提出了“上善是水”——水是天地人的灵魂,水是很好的
1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王守荣编著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精)》介绍了我国气候变化状况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特别利用气候模式*成果重点对在不同情境下的气温变化、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分析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演变特征,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与生态、工业与能源、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与应对行动。 《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精)》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融人了本书研究人员的思想和观点,值得关注气候变化的学者、专家、领导者、管理者和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本书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清代、民国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和田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业开发对塔里木地区生态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地球上的各种地貌,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类型。因此地域之间的极大差异,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特色。要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家,对国情、地情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否则不仅会遇到种种困难,还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本丛书的编写,就想解剖几个典型地区,以求从中能得到一点启示。虽然上述五个地区还难以覆盖全国,但有其一定的代表性,则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