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是在马克思的思想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写就的。作者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全面完整地阐发了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大学译丛·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分两个部分,部分简要介绍了古代的历史和社会哲学学说。第二部分全面阐发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本书包括以下五大部分。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的意义,然后综述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的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梳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第三、四部分就价值观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基于此,论文从国外文化、国内文化现状两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面临的文化挑战。同时也认识到,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愈加坚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第五部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文化方略探索。主要是体
本书共分三篇十三章,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行业、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污染防治措施、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制约问题。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9卷。 本书以国内资源条件及矿业发展形势分析为基础,以全球资源分布为参照系,讨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矿产品供给及矿产资源接替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问题。在国内资源开发方面,按照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从加强矿产勘查、加大开发力度、建设集约型矿业、研究开发劣质和非常规资源、降低矿产品消耗、开发替代资源、废弃物质再生资源化七个方面,讨论了提高国内资源保障程度的途径,定量或半定量地估计了其预期效果。在利用境外资源方面,分别讨论了利用矿产品国际贸易和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两个方面的可行性。作为矿业发展和城市化接合部的课题,本书还对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了专题讨论。 本书可为各级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各类国
入号九年的大盛魁伙伴古海在被开销后会走上怎样一条道路? 他与大盛魁之间又会再起怎样的恩急瓜葛? 固守陈规的大盛魁是否难逃衰败的梦魇? 本土商业史上一场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
谢花林、姚冠荣所著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 研究》在界定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内涵的基础上, 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区 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从区域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区域土地生态演化过程管 控、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管控等方面进行了若干案例的 实证研究;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技术、经 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展望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 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本书适合土地资源管理、地理学、生态学、环境 科学和生态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 可以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人员参考用书。
王天义主编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渗滤液处理技术与工程实践》为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来在渗滤液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全书共分12章,系统总结了渗滤液的预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脱氮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污泥与臭气处理技术,以及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方法等。本书介绍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技术细化到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每个单元以及工程安装和调试、运营等,内容系统、完整、案例内容翔实。 读者对象: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相关设计、建设、调试、管理人员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等。
1
本书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与黄龙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出发点, 详细阐述九寨—黄龙的生态环境与保护概况、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情况; 从核心景区森林植被的水源调节功能与湖泊水量的关系角度, 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维系核心景区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旅游干扰对核心景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揭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体质量变化的关系, 并对生物监测的关键物种选择提出了建议; 在对核心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容量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 提出了缓解旅游压力的时空分流体系,以及生态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与对策。本书可供生态学、环境科学、林学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校师生, 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等领域的管理人员参考。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是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规划与政策的主要研究机构。环境规划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专门从事环境战略、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项目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家环境规划编制、环境政策制定和重大环境工程决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本书针对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以现代地球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对地质生态环境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参数等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与阐述,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地质生态问题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特别是在基本查明该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特点、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量化地综合分析与评价,对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与预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该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数据库系统,从而为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与评价。 本书可供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与创新”,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的三重挑战,探讨了绿色复苏、系统创新、低碳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等广泛议题;根据国内外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等,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今后十年,中国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绿色创新为桥梁、以资源环境绩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目标,构建综合发展框架,统筹各种相关的新发展理念,发挥多种手段的组合效益,创造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建设绿色中国的构想,为自身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以迎接高效的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
《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是作者充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时段中动态考察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及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 此外,《西北地区历代地缘政治变迁研究》还对西北地区疆域的变化、人口分布、民族分布、社会经济结构进行了探讨,视图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缘关系的总体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为广大读者客观认识西北地缘政治结构的变迁提供新的途径。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阐述了节约型社会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报告还首次提出了节约指数,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粗放的客观事实;同时分析了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节约指数变化趋势,给出了各地区节约指数的综合排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报告提出了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构架、发展目标和五大支撑体系,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在历年战略报告的基础上,应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于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全面地评估和数据更新。 本书对
《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概要》共12章,分别对编制《概要》的背景目的、工作过程、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以及摄入量参数、时间活动模式参数和其他参数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获取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各参数分年龄、性别、城乡和片区的算数均值以及百分位数值,以及各参数分省的推荐值,有个别参数还列出了分季节的数据(本书的统计数据暂未包含西藏自治区、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全球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蓄积的国际学术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书中第1-3章概要地介绍了全球变化、全球硕循环与气候变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科学问题,其目的是为初步该研究领域的读者提供基础知识和国际学术动态;第4-9章按生态系统类型系统地总结了碳循环与碳蓄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通量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述;第11章评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研究的主要成就。 本书为从事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科技技人员提供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本信息,可供全球变化科学、生态学、地理学、资源学、环境学以及农学、林学、草地学等研究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教材。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郭净先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为了真实记录和观察当地的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村民给他的称呼是“桑匹记者”,而不是外来的“甲”。在这本《雪山之书》中,郭净先生从中国严重的梅里(卡瓦格博)山难入手,以纪录片拍摄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开展长期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藏族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以及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雪山之书》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生态问题日显突出,并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