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介绍了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描述水环境、水质要求、水和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通过应用案例阐释生态工程在景观水体保护、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净化、雨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开设的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北京为例,首次系统分析了现代城市环境危机的主要物质因素:雾霾、生活垃圾、活性污泥、餐厨垃圾、垃圾渗滤液、粪便、园林绿化废弃物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治理技术进行了系统评价,指明了其产生根源是城市新陈代谢综合征。人口暴涨、环境承载极限、资源短缺是城市发展的限制条件。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向大自然学习,建立符合自然物质代谢规律的城市新陈代谢系统,使进入城市的各种能源、物质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并终还原成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能够利用的水、炭、金属、塑料等物质。作者大胆预言:自然资源再生产业是未来社会的朝阳产业,循环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奠基石。
本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原则;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加强规划,塑造优美的城乡环境;重视设计,突出特色。本书是为了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而编写。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人员、城乡规划建设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是国际科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而生物多样性如何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专辑以生物多样性为主,收录了关于全球变化的15篇论文。论文内容包括中国地学发展的策略分析;生物多样性与国家经济指标的关系;全球鸟类体型大小、物种地理分布范围大小、物种丰富度、不同分类层次上进化起源、物种更替率等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与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鸟类生态学变量与鸟类分化过程的关系;地方特有鸟类随气候变化的预测方法及保护意义;生物特征与环境要素和系统发育信息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科学;人为生态群系分类和生态系统预测。 本辑对从事地学、生态学、地学统计学、生物多样性、土地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科学和地球系统模拟研究的学者有一定参考价
本书从生态基本理论论述了湿地修复,介绍了国际26国28处湿地和国内较有特点的12处湿地考察的总结,并以实例说明了湿地修复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可供所有关心 地球之肾 的读者、管理湿地的官员和修复湿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九章,、二章主要介绍能源与环境、燃料燃烧与大气污染和室内污染的关系及相关标准;第三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NOX生成机理;计算机模拟预测及工业预测各种燃烧设备的NOX生成量;民用燃具及工业燃烧设备用各种低NOX燃烧新技术、新装置及其实验研究与燃具排放的相关标准。第八章着重介绍冷凝式燃气热水炉的理论热效率、实际热效率及节能原理;介绍冷凝换热器的冷凝传热机理与实验研究;介绍冷凝换热器防腐技术,并介绍冷凝式燃气热水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第九章介绍燃气与烟气的测试技术及仪表。 本书可作为城市燃气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热能及工程热物理等热工类有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高效节能与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的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与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013相比,突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模式。创新和特色体现在三个方而:(1)回顾、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从慨念到行动、从行动到逐步深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在实践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核心中所作的不懈努力,梳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创新点;(2)客观展示各类生态城建设实景,为各类城市的规划建没管理提供参考。(3)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经验与反思,深入剖析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建址、产业发腱、智慧发展等问题,把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借鉴。 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以科学为基础,共有96页的内容使用了基础科学和生态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从而使从未受过科学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有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均衡性。本书强调了:(1)对一些有争议的环境问题的相互对立的观点都进行了恰当的阐述;(2)帮助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在处理环境问题的过程在所收集到的“好消息”和“坏消息”都进行了阐述。 定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共有147页的内容用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列举和评价。 以生动形象化的学习为重点。本书的285幅插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复杂的理念,并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本书还贯穿着各种特殊的专栏来促进学习。 实时性与准确性。本书每两年更新一次,为了准备每一新版本,作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之一,吸纳了国内相关领域研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的五个主题框架(*进展、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即uD指数))的基础上,2012版报告的创新和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新发展与重建微循环体系相融合;二是尝试更关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效与定量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从地下空间环境舒适安全、系统合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城市地下空间热湿负荷计算方法;城市地下空间舒适性指标体系与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和相关设备;城市地下空间噪声控制技术;城市地下空间采光及照明设计技术和城市地下空间节能控制与能量管理系统等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关键技术》适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本书由姚杨主编。
本书针对我国村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低、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趋势日益加重、净水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供水设施水平参差不齐、相关管理与政策体系不配套等问题,以国家新颁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为基础,以村镇分散式地表水、地下水和集雨水等饮用水类型为对象,重点研究水源地面源污染控制、水质净化处理和安全供水等关键技术,目的是强化村镇饮用水环境管理与安全保障的科学与工程基础,建立完善分散式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村镇饮用水质监测与控制管理体系,支撑水环境质量改善和饮用水水质达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是认识、评估景观,并为景观利用提供选择以便更好地适应人类居住的过程。在《生态规划历史比较与分析》的分析之中,福斯特·恩杜比斯用历史与比较的方式简洁地记述了生态规划的各种方法。他还揭示了每种方法对于人类和环境过程之间交流的独特理解。 恩杜比斯首先考察了过去150年中生态思想背后的理念及主要贡献者,以及近数十年来由于全球生态意识不断增加而导致的规划模式转变。然后,他转向景观适宜性分析并探讨了生态规划的替代方法,例如应用人文生态学、应用景观生态学等。后,他提供了多个方法的比较和综合,揭示了其理论与方法的内在假设,便于规划者进行方法上的选择。恩杜比斯的结论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单独解决生态规划的全部问题。基于这个原因,他为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提供了指导,指出何时选择何种方法
本书共十章,包括引言、消费和出现、分析方法、国外的药品环境风险评价立法背景及法规简述、某些水溶性药品的人体和动物毒理学、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中PPCP的去除、饮用水间接回用、源控制与源分离、结论及展望等,以阐述PPCP在城市废水、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和污泥等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及其生态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其生态毒性、分析检测技术、国外法律法规及降解机理的知识,讨论了全球关注一类新型污染物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此外,为便于读者查阅有兴趣的问题,特编有中英文关键词对照索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有关专业参考书,也适于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是在“中国生态大讲堂”2009年春季学术研讨会22位报告人的学术报告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以“基于观测与试验的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为主题,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与实践、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湿地开发与保育、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管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国际生态系统管理的经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书内容涵盖了我国许多极具特色的典型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区和典型的生态问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推广意义,可供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套《聚焦中国之科学发展》系列丛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司法、教育、环保、交通、住房、民族、扶贫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丛书用具体的事实和鲜活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书为《低碳发展(英文版)》,由苏伟编著。
《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2019》由总论、城市经济基础与科技进步测算与分析、城市自然资产与环境压力测算与分析、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测算与分析、城市政策响应与社会福利测算与分析以及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和附录组成。各部分围绕城市绿色竞争力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对全国290个城市的绿色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和专题研究。
《绿色发展(英文版)》介绍:China, the largest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going all out to build itself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uring this critical stage of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Efforts are beingmade to tackl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result from thecountry's current economic mode,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patterns. We need to 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by changing theeconomic mode, 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ourconsumption patterns. Taking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thebasis for state policies, China is working to optimize its economicdevelopment, striving for a win-win success in terms of developingthe econom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本套《聚焦中国之科学发展》系列丛书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2002年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经济、司法、教育、环保、交通、住房、民族、扶贫等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丛书用具体的事实和鲜活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是顺应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书为《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编著。
《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从临床实际出发,将超声心动图学与心血管病基础、临床心脏病学紧密结合,通过全面充实、增补和修订,尤其是补充了大量全新内容和精彩图像,充分反映当前该领域的现状和进展。《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心血管解剖生理、胚胎学和超声心动图学基础、新技术;各论重点介绍各种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超声检查方法和表现,包括详细介绍各种少见病、疑难杂症。书中包括近3000帧高质量的心血管超声图片,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发表的新图,包括许多罕见、特殊病例和各种新技术的宝贵资料。《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第三版)》可供超声科医师、研究生,以及临床相关科室的医生阅读参考。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的这本《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14科学认知与政治争锋)》共分六个部分。 部分“总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定位的理 由和意义,并从公平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责任与贡献 。第二部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对德班平台 下开展磋商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梳理,反映了目前不同 议题的谈判进展和不同国家、集团的谈判立场。第三 部分“科学认识与进展”系统解读了IPCC三个工作组 的研究报告,突出介绍了三个工作组报告的关键结论 ,分析了IPCC报告对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以及 开展国内行动的意义。此外,还介绍了2014年2月正 式发布的IPCC湿地清单指南的情况,以及“未来地球 ”科学研究计划在我国的实施进展。第四部分“中国 的碳排放峰值”,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人口 发展趋势、能源发展与利用以及居民消费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