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无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年调查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和长沙市区两个层面上,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十年变化、环境资源效率及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等,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的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质量及胁迫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调查评估结论。*后,从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本书是美国人文与艺术学院院士唐纳德.沃斯特的作品。本书作者曾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提名,其论著对世界环境史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书汇聚了作者有关美国西部环境史的多篇论文和学术讲演。本书首先介绍了西部史的发展过程及新西部史的基本特点,对新西部史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并研究了西部畜牧业的发展和经验教训等内容。总的来说,本书主要围绕西部史的三个主题即多元文化意识、环境意识、个人自由与集权问题展开。本书代表了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对于研究环境史等专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环境仪器分析》共分为13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在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离子选择电极、电解和库仑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方法原理、仪器组成和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仪器分析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关键要发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促进区域产业再造;力图城乡区域统筹、污染联防联控,建立环保新秩序;力图先行先试,探索环境保护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一体化战略研究》从推进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入手,统筹构建八大体系,实现环境管理机制、政策“两创新”,产业调控、环境监管“两统一”,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两联合”,生态保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两共同”,着力于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安全,为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提供环境保障。本书由吴舜泽等著。
曹志洪编著的《中国农业与环境中的硫(精)》是以中国硫肥协作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归纳了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农业与环境中有关硫研究的*理论和进展编著而成的。全书分四篇共三十章。篇,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与转化:至七章探讨土壤、大气和水体中硫的含量、循环、转化和平衡,硫与酸雨的关系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土壤中硫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第二篇,动植物的硫素营养:第八至十三章综述植物和动物(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的硫营养和补硫的响应,植物对硫的吸收和代谢,植物硫素营养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及缺硫的诊断,作物硫素营养与农产品质量的一般关系等。第三篇,硫肥、硫农药和土壤调理剂:第十四至十八章介绍含硫肥料、含硫农药及含硫土壤改良剂/调理剂的主要类型、品种、需求、生产技术或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方法
2002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环发[2002]141号),要求青藏铁路等13个国家重点工程进行环境监理试点。20lO年6月以来,环境保护部先后在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在许多地区、许多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案例选编》汇集了国内部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典型案例,涉及港口、石化、输变电线路、输气管线、水电站等典型行业,各个案例从环境监理的要点、方法、工作效果、经验等几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是众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者多年来努力探索、潜心研究的结晶,反映了环境监理工作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建设项目环境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在当今关于气候议题的国际谈判和生态问题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克劳斯·洛伦茨、拉藤·拉尔编著的《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首次系统论述了森林生态系统自然的碳动态过程和世界主要森林生物群落的碳动态及碳库特征,探讨了干扰、演替和经营管理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以及营养元素、水分等供应的影响机理;讨论了森林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发展及减缓气候突变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很多森林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新观点和前沿问题.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曦、罗格平编写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 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 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建立了具有自主版权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FM,改 进了国际上的Biorn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 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 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 全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 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 ,开发了AEM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 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 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 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翔实,图文并茂,体 系严谨,要领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也是环境污染大户。目前我国电力工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环保形势非常严峻。 本书重点论述了火力发电厂的大气污染控制、废水回用和输变电工程中电磁辐射的影响,亦涉及电力工业的其他环保问题,如火电厂粉煤灰的利用、水力发电站的环境保护、核电站的环境保护、电力工业噪声污染控制及节能减排等,全面完整地描述了国内外电力系统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 本书可供大、中专院校师生和电力系统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的版出版于2007年,作为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广泛应用于全国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同时也用于其他专业选修课作参考教材。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在理念、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诸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环境安全、节能减排等;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在一些方面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全国次污染普查的开展,一批新的环境标准、法规的颁布实施,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本教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对原教材的内容做了增减和更新,如增加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有关精神、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环境与健康、环境空气
本教程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2004版ISO 14000系列标准,系统地掌握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过程及实施方法。 本教程内容覆盖全面,且具有较强的新颖性、系统性、实用性与操作性。本教程主要结构和内容包括:章,系统地介绍了ISO 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及作用;第二章,表述ISO 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及其国内外应用状况,并引用了大量的数据;第三章,除诠释ISO 14000系列标准所述术语外,还就环境管理体系中未给出定义的一些术语作出了解释和说明;第四章,对ISO 14001 2004进行详细地解读;第五章,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体系建设过程的程序和方法。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读者关注的环境管理体系策划、文件化、建立、实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审核等内容,使读者能准确而系统地理解和应用ISO 14000系列标准。
《中国柠檬酸行业清洁生产进展研究报告(2013)》作为首份对中国柠檬酸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研究分析的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柠檬酸生产现状披露了柠檬酸行业进展的详实信息,探讨了柠檬酸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机会和潜力,提出了柠檬酸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政策建议。《中国柠檬酸行业清洁生产进展研究报告(2013)》由白艳英、冯志合编著。
本教程包括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土壤侵蚀原理、水文与水资源学、风沙物理学、水土保持工程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林业生态工程学6门主要课程实习实验内容和专业综合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相关要求。本教程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适用于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大学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还可作为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的参考用书。
《农村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首先研究了环境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主要包括外部性、环境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的边缘化倾向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并结合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讨论了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农村当前主要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而讨论了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激励机制。其次,探讨了农村当前主要的两类环境问题-一面源污染与生活垃圾问题,研究了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和发展的财税政策,简要回顾了农村金融理论演变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研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后,以首都为例,介绍了首都农村水环境、生活垃圾和面源污染情况,探讨了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首都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具有
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第2辑)》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引发原因,将搜集的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分为五类,分别是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交通运输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一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权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同时包括一些国外突发环境事件。在介绍事件处置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应急处置经验教训和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教育,希望能对各地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起到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