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采用情景分析与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限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提出建立环境影响评价长效机制,需要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把区域限批纳人正常的执法渠道。论述了基于经济与环境的融合理念的区域限批政策,以及经济与环境捆绑式运行机制的创新。从实践上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障碍。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可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以及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士阅读。《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由曹凤中、刘伟生、徐云著。
本书论述了现代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代环境规划在层次性、引导性和广域性的特征,丰富和发展了环境规划的内容。对现代环境规划体系、理论基础、技术方法、环境总体规划内容、环境与发展规划,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近岸海域、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生态工业园、环境管理能力等要素规划,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绐出了具体工程实例,以突出其实践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环境管理人员及从事务类环境、能源、水利、城市、交通、海洋、气象、工业等领域规划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辅助教材。
2011—2012年,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针对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开展了“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其他相关调查、研究及统计信息,形成了赵秀阁、段小丽编著的《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概要)(精)》暴露参数是用来描述人体暴露环境介质特征和行为的基本参数,是决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本书旨在更方便地为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水资源和能源都是极其贵重的紧缺资源,关注水输送、水分配、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之一。长期以来,水与能源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并未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针对这些挑战,本书将从水与能的关系,蒸散发、水分收支和能量收支,蒸散发观测方法、原理及其应用,蒸散发、水循环和城市热环境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观测方法和应用实例。本书涉及环境、能源、城市、水资源等多个学科,是典型的跨学科著作。
农村的生产、生态、生活是一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互为因果。显然,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被重视和及时处理,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环境良好是生产发展的保障,是生活宽裕后的追求,是乡风文明的标志,是村容整洁的核心,是管理民主的结果。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优美、食品使人放心、环境令人无虑的农村才是广大群众心中理想的农村。
本书共分6章,主要介绍适用于我国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监管的生态环境安全阈值与毒性诊断识别技术方法,以及相应技术应用工程案例分析,为土壤污染物生态环境安全阈值及相关毒性识别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工程应用性,可供重金属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滇池沧桑--千年环境史的视野》的内容提要如下:千百年来,滇池环境变迁的根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进水退”。优越的生存空间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使滇池流域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兵家必争之地。从“涸水谋田”到“围海造田”,从内地化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表现了人口集聚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水争地、与林争地的博弈及人类的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在自然演变及人类干预的双重影响下,滇池环境日益脆弱,水域不断萎缩,水体污染变质,自净能力及多种功能逐渐丧失,在加速“小化”、异化、毒化、老化中迅速“退化”。滇池水危机与“公地悲剧”,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旷日持久的滇池治理保护中,调动了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越来越多人、财、物的投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水环境空间结构日益趋向顺应自然、尊重自
本书以科学为基础,共有96页的内容使用了基础科学和生态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从而使从未受过科学训练的学生也可以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有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均衡性。本书强调了:(1)对一些有争议的环境问题的相互对立的观点都进行了恰当的阐述;(2)帮助学生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自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在处理环境问题的过程在所收集到的“好消息”和“坏消息”都进行了阐述。 定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共有147页的内容用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列举和评价。 以生动形象化的学习为重点。本书的285幅插图都经过精心设计,以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复杂的理念,并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本书还贯穿着各种特殊的专栏来促进学习。 实时性与准确性。本书每两年更新一次,为了准备每一新版本,作
《拥有我们自己的自然学校》的主题是“拥有我们自己的自然学校”。介绍的是日本自然学校30多年来的经验和精华。并非先进经验,并非灵丹妙药。反而,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种苦苦挣扎的过程,是那些不甘于自然生态被破坏;不甘于美丽乡村被开发又被遗弃;不甘于看到孩子们除了动物园见不到动物,失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不甘于*一产业衰退得一败涂地;不甘于所有人都变成被消费社会支配的一群人。这群人从1980年代初期,在当时日本经济*繁荣的时期开始,一点点掀起了“自然学校运动”。和当地人一起,去探讨,去发现当地各种生态的、人文的、社会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组合成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式活动课程,让本地的、外地的,从孩子到大人,各种各样的人们来体验,来一起感受和感动,一起思考,一起受触动。在日本,自然学校,是当地人和国内外
本书是对3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研究在各个阶段的科学考察与重点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在高原形成演化及岩石圈动力学、高原隆升及古环境演变、高原季风与气候变化、高原自然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高原自然灾害、环境退化及其防治、高原环境与人体健康、高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高原资源环境数据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凝练了青藏高原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系统地概括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理论进展与应用实践,对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与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青藏高原研究中存在的大陆碰撞动力学及高原隆升机理、高原隆起与环境演化突变、高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高原地表圈层动态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土地荒漠化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一种能导致严重灾害的自然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不仅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因此,防沙治沙已成为我国急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沙袋沙障是一种新型的防沙治沙技术,《沙袋沙障防沙治沙技术》以沙袋沙障为主题,介绍了沙障的类型和作用原理,采用流体力学软件对沙袋沙障的设置技术及效果进行了系统模拟,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了沙袋沙障的施工设计技术及工艺,揭示了沙袋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总结了沙袋沙障对土壤及植被恢复的作用,分析了沙袋沙障的应用前景。《沙袋沙障防沙治沙技术》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对
在进化 ,人类出现的时间很短,却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地球,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在21世纪,人们面临着其扩张带来的各种副产品:自然资源枯竭、 变暖、 范围的流行病……我们如何克服当下所面临的这些危机?本书追踪了人类征服各大洲的旅程,穿越北极和沙漠,畜养动植物,克服看似 的自然边界;并展示了人类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危险中得以幸存的方法。
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研究课题组编著的《贫困地区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分为六章。章内容摘要,对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高度概括。第二章贫困地区低碳发展概述,首先从我国扶贫事业的历史沿革、我国贫困地区的现状与分类介绍我国的扶贫现状,并对国内外贫困地区低碳发展实践及政策进行总结,进而阐明我国扶贫所面临的新趋势、贫困地区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贫困地区低碳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开拓可持续的扶贫资源和创新扶贫机制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贫困地区低碳发展的理论分析,从绿色经济与包容性增长、环境公共性与排放外部性,历史排放差异与公平发展权、边际减排承办差异与生态服务价值化、技术扩散与后发优势等方面阐明扶贫与低碳发展协调的相关理论,分析贫困地区脱贫路径与低
《森林生态系统优先流研究》对优先流的概念、类型、运移特征、相关理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系统的介绍,并分别以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以及华北土石山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先流为研究对象,以四川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和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为研究基地,通过野外示踪影像试验与室内土柱示踪实验有效结合,实验方法与数学模拟相结合,系统分析了长江上游暗针叶林和华北土石山区森林的优先流类型、特征、运移路径、运移规律以及优先流形成的驱动影响因子,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域的径流形成、土壤水分运动、地表地下水质净化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撑作用。
规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燃煤电厂环保从业人员关注的研究重点。 本书根据 环保政策,重点介绍了电力行业环保发展概况,燃煤电厂污染物概述,燃煤电厂三氧化硫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氨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可凝结颗粒物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其他 规污染物的产生、测试及控制,燃煤电厂有色烟羽控制,有色烟羽治理技术的后评价等内容。 本书不仅适合燃煤电厂环保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煤化工、电力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