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生态学将生态学同行为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引入经济学思想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该学科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进化稳定对策、博弈论、频率制约、*适模型、经济可保卫性、两性利益冲突、亲缘选择、广义适合度、利他主义、行为权衡和决策以及基因的自私性等概念。本书全面概要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理论,全书共分为12章,分别从觅食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生境选择和领域行为、社群、捕食、信号与通信、资源竞争等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科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我国逐步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层次多级、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保护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建立一套标准的成效评估指标和方法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作者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研究,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了保护区成效评价的原则,构建了基于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定量评价体系。《如何确定保护区是否有效》将是保护区建设中不可多得的著作,将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护区提供有价值的指南。
本书针对城市河流环境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适用条件、相关案例和运行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主要介绍了城市河流污染现状及问题、城市河流环境修复基础与技术体系、城市河流外源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河流的原位水质净化、城市河流水质旁位处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与重构,以及城市河流污染和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可供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查尔斯、瑞纳德著的这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活(原书 0版)》基于自然保护、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恢复和人口控制,全面介绍了资源保护的各个方面,涵盖局地、区域、 乃至 尺度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全书通过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资源利用中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可持续性,并给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增长与农业问题,病虫害控制和农药污染问题,土壤和可持续农业问题,水资源问题,草场管理、森林管理、动植物灭 和野生动物管理,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书中在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用专栏的形式在每章中穿插了一些生态伦理学知识、案例分析和 技术应用等内容,有助于读者拓展知识面和深入认识特定的问题。
本书围绕工业能源节约、多种污染物减排的环境管理需求,基于 原料-产品-工艺-技术 构建工业模拟体系,研发节能减排可行技术的潜力评估、路径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模型,应用于钢铁、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对标管理、多目标协同控制及不确定性分析,介绍了作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 虚拟生态建厂及绿色工厂综合评估 系统等方法学。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采用情景分析与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限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提出建立环境影响评价长效机制,需要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把区域限批纳人正常的执法渠道。论述了基于经济与环境的融合理念的区域限批政策,以及经济与环境捆绑式运行机制的创新。从实践上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保护与部门利益是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障碍。 《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可供涉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研究单位,以及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士阅读。《环保风暴的理性回归》由曹凤中、刘伟生、徐云著。
本书为陕西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中的“社区管理规范”“动力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规范”等相关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规范、岗位考核标准与要求等,以及相应的规定文件。 本书所有内容均为实际管理经验的总结,具有的实用价值,并且对于规范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有的指导借鉴作用。
目前,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中期评估和即将开展的终期考核为基础的规划实施机制的建立,对于规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编辑与出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一书,旨在向读者阐述规划评估的基本思路、一般方法,分析我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的经验与问题,供各地借鉴和参考。本书由吴舜泽、周劲松、李云生、燕丽等编著。
林线树种太白红杉片断化地分布在秦岭高山区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其分布区是研究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典型生态过渡带。太白红杉是秦岭山区的落叶松属植物,对研究秦岭植物区系和落叶松属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李俊生、胡理乐和舒检民等著的《秦岭林线树种太白红杉生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高山林线生态特征,并探讨了高山林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丰富了高山林线与气候关系的理论研究;探讨高山林线生态系统碳密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反馈研究领域的重要探索;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濒危物种太自红杉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建议,为濒危物种太白红杉应对气候变化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秦岭林线树种太白红杉生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供森林生态学、保护生物学
本书以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系统模式与驱动机理,将生态园区的构建划分为企业(产品生产)、企业间和工业园区三个层次,通过对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探索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方式,并通过案例佐证得出企业(产品生产)层次循环经济模式的能值评价方法;分析企业间物质能量流动的方式和系统的有效性,设计工业共生能值效率指数,并给出判别方法;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推动我国工业园区产业升级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书可供从事生态学、经济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士阅读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生态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使用。
本书系“黄冈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规划”的研究报告,全书在实地考察、综合调研的基础上,以黄冈市沿江经济带生态、社会、经济现状为基础,比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了该地域的生态活力和环境质量,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对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示范意义,也可为同类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可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和保护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分析国内外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相关研究,提出了针对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内容。通过对黑龙江省寒区不同的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以及施工工艺的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宜寒区公路边坡绿化的植物种类,研究出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和经济适用的寒区公路路域植被建植技术,并进一步对公路林带、取弃土场、公路边坡的建设规模、树种配置模式和抗污染树种筛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SPOT5和ALOS)为主要数据源,定量提取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因子,借助层次分析法,从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三层次的评价体系:公路自身景观、公路两侧本底景观和公路两侧人文景观,完成了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质量综合评价。
本书力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和框架,梳理环境应急管理的理论、规范环境应急管理的有关概念、明确环境应急管理中各环节的任务和要求,总结多年来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探索和展望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导和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环境保护部门领导干部更好地认识和完成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任务。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化》是国家环保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干旱地区内陆大型湖泊生态健康监测评估体系研究”(200909048)和国家“十一五”水专项课题“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ZX07106-004)等课题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湖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细菌、水生植物和鱼类等水生生物种群及区系的系统调查,结合古湖沼学及历史时期的资料,剖析了博斯腾湖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咸化及富营养化过程对博斯腾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演化》可供湖泊学、环境生物学、古湖沼学、生态学、水利、水产及水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尤其在我们这样 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使得保护环境和科学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点。 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先后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更把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政治报告,作为新的战略任务和行动纲领昭示天下,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发展理念的升华
本书介绍了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描述水环境、水质要求、水和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通过应用案例阐释生态工程在景观水体保护、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净化、雨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本书可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本科专业开设的双语或全英文授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的形势、成员国的环境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概况、区域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合作形势和建议等进行整体阐述;下篇从国家概况、环境状况、环境管理以及国际环境合作4个方面对上海合作组织5个成员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塔、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做详细介绍。
《拥有我们自己的自然学校》的主题是“拥有我们自己的自然学校”。介绍的是日本自然学校30多年来的经验和精华。并非先进经验,并非灵丹妙药。反而,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种苦苦挣扎的过程,是那些不甘于自然生态被破坏;不甘于美丽乡村被开发又被遗弃;不甘于看到孩子们除了动物园见不到动物,失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不甘于*一产业衰退得一败涂地;不甘于所有人都变成被消费社会支配的一群人。这群人从1980年代初期,在当时日本经济*繁荣的时期开始,一点点掀起了“自然学校运动”。和当地人一起,去探讨,去发现当地各种生态的、人文的、社会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组合成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式活动课程,让本地的、外地的,从孩子到大人,各种各样的人们来体验,来一起感受和感动,一起思考,一起受触动。在日本,自然学校,是当地人和国内外
在此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工作经验,向广大读者全面、系统地阐述农村能源的概念,总结国风外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成果,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全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介绍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农村风能利用技术、农村地热能利用主、农村小水电和微水电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及农村绿色能源集成技术,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说明了农村能源建设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融入了笔者近几年的工作成果。 通过本书本的出版,如能为更多工作在农村能源战线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提供参考与帮助,将是笔者对农村能源发展所尽的绵薄之力。
本书是我国本化工环境保护设计工具书,它从设计的角度将已经过生产实践的较成熟的环境保护技术编制成书。本书由多年从事化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内容容用,可供化工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