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 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野分析中国历 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以此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冠疫情之下,对文明的“双相”,以及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
环境健康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书是同济大学广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环境健康危害与防护 的教学用书,作者总结了10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国内外环境健康与防护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读者的兴趣点和通识课程教材的特点,从环境健康绪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染、生物性污染、重金属污染、新兴污染物、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学品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介绍其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及防护措施。同时,本书穿插了众多环境健康案例,使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本书可读性和实用性俱佳,不仅适用于高校的公选课参考,也可作为人们爱护自然环境、关心环境与身体健康的科普读物。
大型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超越了常规社会资源应对极限,需要紧急调集大量的资源进行救援和缓解灾害的影响,然而这些资源和外界的帮助到达灾区之后,随之而来是灾难中的各方将会面临艰难的决策。该如何公平的分配这些资源?谁将会优先得到稀缺的救命资源?灾难中的人们是否可以放弃诚实和正直,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这些救命资源?政府、社会力量等都会组织大量的救援工作,然而救援是以效率为目标还是以公平和公正为目标?“自然灾害使人类诸多道德矛盾在瞬间交织爆发,因而成为进行伦理学研究的很好场域。”本书主要通过实验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在大型自然灾害中,人们在紧急救援过程中进行伦理决策的行为规律以及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我国灾害救援的启示。
雷电防护装置是一个综合的防护系统,它包括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为了加深技术与施工人员对防雷装置与器件的了解,本书从材料与器件的角度来详细介绍防雷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工艺、装置及各类防雷电子元器件。本书共8章,章防雷技术基础,为入门者提供雷电及雷电防护的基础知识;第2章防雷装置的材料与工艺,介绍了防雷工程中用到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第3章介绍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处理,让读者了解在加工防雷部件的过程中常用到的切削、防腐、连接、镀层等工艺;第4章介绍外部防雷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材料选择、安装应用等;第5章主要介绍过电压保护器的发展、种类及性能参数;第6章介绍应用于低压系统的防雷电子元件,从元件的结构、原理、性能指标、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第7章介绍应用于低压系统的电涌保护器,如电源SPD、信
张强编著的这本《灾害治理--从汶川到芦山的中国探索》通过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深入地揭示出应对灾害的制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从生产救灾到灾害管理,再从应急管理到灾害治理,这不仅是灾害应对制度的发展路径,也是整个国家社会治理的演进历程。本书还分别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视角对灾害治理体系中的多元主体定位进行了详尽讨论,探讨了灾害治理体系中的制度学习环境建设,从治理思维、治理路径、治理基础等三个维度入手,在新常态下建设灾害治理体系的系统路径。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危机管理研究,并直接参与了汶川和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社会应对。为此,本书既是关于灾难及其应对的真实记录,也是基于社会视角、协同治理思维、政策模型的灾害研究之理论重构,更是未来中国韧性社会建设的路径勾
本书系统阐述了旱灾、旱灾风险与旱灾风险管理的内涵;提出了旱灾风险分析的结构形式、主要任务与步骤,重点阐述了基于特征指标体系的旱灾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基于风险传递机制的区域旱灾风险量化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旱灾风险决策与抗旱资源配置等问题。,结合安徽省旱灾风险评估和干旱条件下南昌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展了案例研究。
《咸寒区渠道冻害评估与处治技术》针对我国新疆北疆等咸寒地区的输水渠道冻胀问题,通过现场调研总结了渠道冻害的主要破坏形式,明确了渠道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了咸寒区冻结渠基土的变形特性和强度特性,研发了可模拟渠道冻胀的离心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大型离心物理模型试验,对渠道冻胀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渠道冻胀的自动化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研究,提出了渠道冻害的防护和修复技术;介绍了咸寒区渠道冻害的处治技术实例,并总结了渠道冻害的处治模式;最后介绍了目前长距离调水工程在冬季运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