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受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委托,应急管理部干部培训学院组织部分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总队、森林消防总队和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案例》。 书中所选每个案例均包括事故灾害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应急处置的主要做法、经验教训及实践启示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现状,针对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现场指挥机构建立、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等资源调派、现场处置救援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思路性举措和针对性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适用于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或社会应急力量、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参考,也适合作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教学培训中的案例教学。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2003》是一本反映2002年全国火灾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内容共分四个部分;1.全国火灾情况;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及重大、特大火灾案例;3.铁路、港航、民航火灾情况;4.附录。2002年是实施新的火灾统计方法的第六年,全国“分地区火灾综合情况”和“分月季火灾综合情况”中,每起小火损失按5000元计算,其他全国汇总表均为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的火灾数。 “全国火灾情况”均按照各地上报的火灾原始登记表汇总编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火灾情况”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汇总表编写的;“特大火灾案例”和“重大火灾”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案例编写。
《农业数字防灾减灾资源规划及相关问题研究》在分析应急信息管理过程、社会需求、典型应急管理实践及相应的应急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以农业灾害应急为例,研究了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环境及防灾减灾相关理论基础支持下,应急信息化管理原理、流程与框架模型,提出了应急信息资源描述、组织、整合、规划及应急资源优化调度等相关模型概念和相应的理论与技术,并基于DEA方法对农业数字防灾减灾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及优化研究。
该刊注重跨学科理论框架,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明了我们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办刊理念。因此,我们欢迎任何学科关于风险、灾害、危机的研究,只要研究符合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2014年,我们有幸获得了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开始以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多学科研究平台,出版《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便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将《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办成一份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推动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的多学科研究。 第八辑我们重点对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的概念体系以及相关应急前沿话题(如如雾霾治理、震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以国家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在分析、总结大量重大自然灾害应对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实践和体系建设的进展;围绕“一案三制”建设的需求,研究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的构成、具体内容以及相应技术支撑体系的组成和建设内容。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可供从事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广大读者提升防灾、减灾知识的基础读物。
2005年3月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的《城市灾害概论》一书是国内部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同时也是国内为城市规划与建筑专业编写的部城市灾害综合性教材。通过迄今近3个学期数十位老师的讲授及数千计学生的研读,发现应补充上国外城市灾害管理及技术方面的内容,本书的编撰正是为此做出的探索。 伴随着20世纪后10年的联合国“国际减灾害十年”全球统一行动,本人于1994年秋冬参加了联合国在瑞典国家风险中心举办的“灾害风险与评估”研修,通过研修使作者在过去城市防灾减灾研究的基础上更拓展了对灾害基本理论及国际化大背景下全球灾害的认知。而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及研究讨活动,更督促作者在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努力研读国外在灾害管理、灾害科技、灾害立法等方面的文献,本书正是作者研读的成果,相信读者会从中
《灾害治理:从汶川到芦山的中国探索》主要依据应急管理的时间-组织-决策模型以及刺激-表达-反应(stimulus-representation-response, S-R-R)模型,同时借鉴台湾地区9 21地震评估、美国9 11事件评估、香港SARS事件应对处置以及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应对处置等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方法和经验,建立如图1所示的应对处置框架。 本书将侧重于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并选择典型性案例进行剖析,力求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2008年,我国连续遭受了两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是年初发生在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二是发生在四川的“5 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需要的是速度,灾后重建需要的是理性。今后的发展不可能完全规避自然灾害,但尊重自然的发展理念和方式,能勉励在我们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时,实现*的减灾效果。《人为的灾害》不局限于1972年以后20年间灾害问题研究的归纳,而是基于美国自然灾害与不当的工程行为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学科研究,阐述今后灾害研究的方向和应有的政策取向。 本书引导你关心灾害的实质问题,书中随处闪烁思索的光芒。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本书是1994年10月组成的美国“第二次国家自然灾害评价”项目组的研究成果。它主要引导我们关心灾害的实质问题,书中随处闪烁思索的光芒。它的主要读者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一种慢性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危害之深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典型的干旱区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匮乏、干旱频繁发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根据流域内陆水循环和水平衡的特点,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了适用性强的干旱评价方法。系统分析了典型流域的干旱演变趋势,并基于气象、水文干旱指标,运用马尔柯夫链对干旱状态转移预测,建立了塔河流域干旱预警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塔河流域于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量化分析了塔河流域干旱灾害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干旱灾害应对措施。为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流域生态系统和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灾荒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发表了大量富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其中尤以清代灾荒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这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所决定的:首先,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后一个王朝,也是离我们近的一个封建王朝,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大都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研究清代的灾荒,对今天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其次,清代灾荒极其严重,而人民群众的抗灾斗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政府的救荒机制及实际运作,也集古代荒政之大成,更加完备和系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后,迄今留下的有关灾荒的历史资料,也以清代为多,例如我们所编的《中国荒政全书》中,清人所写的荒政著作就占了全部资料的百分之九十强,不可谓不宏富。如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
本书是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复杂性、多学科性和多领域性,集合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编写而成,旨在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思想,宣传、研讨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措施。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人士参考。
刘玲主编的《火灾物证技术鉴定(武警学院统编 教材)》是一部关于火灾物证技术鉴定相关理论、方 法技术和实践应用的教材。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火 灾物证技术鉴定相关概念和工作内容;火场中 液 体类物证的快速检测、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等鉴别方 法和应用;火场中金属类物证的快速检测、金相分析 、电子显微分析等鉴别方法和应用;热分析技术的基 本理论及其在火灾物证鉴定中的应用等。该书作为火 灾勘查专业的本科教材,还可以供相关司法鉴定机构 研究人员、消防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安机关的侦 查和刑事技术人员以及公安和消防院校的师生阅读和 参考。
汶川大地震是对NGO行动能力的一场宏大检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统计调查、深度访谈以及比较等多种方法,本书从行动和规程的角度对NGO参与紧急救援进行了研究。NGO在赈灾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行动方式上将NGO的灵活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体现得淋漓尽致。NGO通过汶川地震紧急救援编织了公民社会的新图景。通过规程和行动的记录与总结,本书不仅为NGO反思公益行动中的不足提供了多视角参照,也为其日后的灾害回应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资料。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里氏7.2级的阪神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由神户大学组织学者开展了历时十年的研究,出版了“阪神大震灾研究”系列丛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日本神户大学从这6卷书中编选了29篇论文,汇集成本书。书中不仅包括了城市型大地震的特点和受灾情况,还具体再现了大地震后避难、救援以及应急临时住宅建设,受灾者的健康、心理状况,住宅重建,震灾教育,对未来的影响以及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等详细情况,以期对中国的震后重建有所借鉴和启发。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案例》就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对近些年基于振动台的部分试验案例做了汇总。内容包括振动台系统在国内的建设与发展,振动台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振动台的设计与分析,建筑结构模型设计与测量仪器选择,及基于地震模拟振动台一些典型实验教学案例汇总等。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案例》可供从事地震模拟试验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
《海洋灾害基金设计及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我国海洋灾害基金设计的现实背景、我国海洋灾害基金设计的技术背景、我国海洋灾害补偿基金的综合设计
新千年以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时期。接连出现的巨大灾害,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使得诸多脆弱群体的生计陷入高度的不确定性之中。*气候现象的多发态势,不断考验着各国的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和贫困治理的能力。 黄承伟、向德平、王国良等所著的《农村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概论/防灾减灾》聚焦于灾害与贫困之间的关联性,从理论上探讨灾害风险与脆弱群体生计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阐释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相结合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方法。探讨了灾害与贫困之问的关系,梳理了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的理论,总结了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的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分析了灾害风险管理与减贫的未来趋势。本书既可为政府工作部门进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亦可为学界研究减贫提供资料和线索。《农村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是有关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方面的专著,主要介绍利用模型模型库的思想开展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理论探索与方法实践。专著所涉及的灾害类型包括洪涝、旱灾、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等10种。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通过灾情评估术语、灾情评估流程、灾情评估模型库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步骤,给出完整的灾情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和灾情评估全过程。有关内容可为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提供直接借鉴,对其他灾害、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可供从事自然灾害、自然地理学、遥感应用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并可作为有关学校师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日本同时也面临着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的严峻挑战。在长期应对灾害的实践中,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全球领先的科技发展实力和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建立起了堪称世界一流的灾害管理体系,相关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书以全面揭示日本灾害管理体系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日本灾害管理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E结合中国的实际展开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全书共分7章,分别是:概述;日本的灾害管理体制;日本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日本灾害管理通信系统建设;日本气象厅与灾害管理;NHK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与行动;日本地震灾害保险体系建设。此外还有一个“日本国家减灾报告”的附录。 本书适合对灾害管理和应急管理感兴趣的各类读者,可用作相应的教学和研究资
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是灾后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灾条件的重要资源保障。 本书的内容包括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概论、应急救援的实证研究、地震复合灾害与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资源及其定量计算、应急救援模型、 避难与应急救援、救援资源畅流、灾害弱者及其应急救援、配置规划要点等。本书突出了近些年来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重大灾害及其应急救援的各级管理与指挥部门、 研究机构的领导、管理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防震减灾相关专业的师生。对于城市规划、 避难场所及其发展规划、救援物资储备规划的规划师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全面介绍了基于信息扩散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详细展示了有关模型的应用实例。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涉及面广,可以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众多。本书循着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这条主线,对本科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可操作性强的实验进行分类,分为气象因子类实验、植被因子类实验、土壤因子类实验、水文因子类实验、综合因子类实验。实验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基本涵盖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常见的实验项目。本书的特点是打破课程界限,按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对实验进行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因子的认识,可为学生在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时按照因子模块选择专业研究方向提供较好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