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白志鹏、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和科技标准司,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全国有关的监测技术人员对《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修订再版。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正式出版了,这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的增补和完善,是全国环境监测科研、监测方法研究、监测方法标准化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监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为适应环境监督管理和国家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源排放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需要,在第四版中增加了许多监测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与第四版相比有较大的进步。在本版中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类,即: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或与标准方法等效);B类方法经过国内较深入研究、多个实验室验证,证明是较成熟的统一方法;C类方法为国内仅少数单位研究与应用过,或直接
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本书围绕环境监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安排内容,采用*的国家标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突出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包括绪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地表水监测,城镇污水监测,工业废水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固定源废气监测,室内空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应急监测等。章末给出了相关的专业网址,方便学习者查询参考。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及环境保护类其他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可供环境保护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本教材侧重于系统介绍与我国各类标准密切相关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同时力求反映国内外环境监测技术新进展。全书共分为8章,分别为绪论、水质监测和分析、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新技术发展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还附有12个实验。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环境监测”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检测等工作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规范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现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等两项标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发布。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 以上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bz.mep.gov.cn)查询。 自上述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发布的下列标准废止,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菊英、周连翔、张微微、张志锋、陈宇春、陈畅曙、吴迪。
全书共分9章,主要介绍了环境及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法律标准体系以及环境影响的法律责任、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方法(包括大气、水、海洋、声、土壤、生态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总量控制、清洁生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和跟踪监测方法和制度。本书力求内容全面、翔实、实用,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及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方法,尤其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环境评价做了详细的叙述,可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环境监测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监测司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制一套涵盖环境监测业务管理和各专业技术领域的*培训教材即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王瑞斌、李健军主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是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中一个分册,主要内容为空气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和运行管理技术规范、自动监测、手工监测、酸雨、沙尘等相关知识。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以来,为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监理的发展历史、相关知识、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下篇选取了八个典型行业,分别从行业特点的角度说明了各行业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并且每个行业都给出了典型案例。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反响。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不仅写进中央政府的发展规划,而且成为学者的重大课题和现实责任。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再次联合推出第二本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30位资深专家的评审意见,为完善研究报告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坚持“既要发展又要绿色”,且在注重可比性前提下,本次报告对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标有增有减有修订;与此同时,新构建了中国34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针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阐释。我们有决心在“985”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推进中国绿色发展指数的研究,并陕步走向世界!
为使各级环境监测站更加系统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推动各级环境监测站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工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收录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常用的各项技术规范、标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手册》是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读物。 也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书。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以下简称CERN)的科学目标是开展长期的、小区域和大尺度的生态环境要素观测和研究,从而认识中国、东亚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对生态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变迁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CERN自1998年开始实施联网观测就不断注意到有关长期观测方法和规范,出版了相关的观测规范系列丛书,制定了农田、草地、森林和海洋(水域)生态实验站观测方法和标准,指导CERN实验站的观测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下,2002年以来CERN获得了飞速发展,野外实验站从原来的29个增加到36个,并且增加或更新了大量观测设备。CERN组织专家重新修订观测指标、观测规范和分析方法,修订了《长期生态研究观测指标体系》,规定了各实验站基本的生态大气环境观测任务,
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极其复杂多样,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的诸多方面,监测方法也千差万别。本规范的编写尽量采用比较成熟的测定方法,同时考虑到学科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对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比较与选择。同时本书也希望能够通过总结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多年的监测经验,探讨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联网研究的规范化,为我国水域生态系统野外长期监测提供经验和指导;并通过进行数据质量监控及信息服务,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大中尺度的比较研究,建立健康水体评价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方法,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分为5个部分,部分为总则,包括水域生态系统监测的目标与任务以及基本原则与采样方法;第二部分为水域自然地理与周边社会经济调查;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为湖泊和海湾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汇编(增补本2012)》汇集了2011年1-12月我国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新的规定,分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与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部令与规范性文件、其他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四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一部实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工具书,同时也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人员,科研院校的研究、教学人员,以及其他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人员。
《环境影响评价系列丛书:海洋工程类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了我国三十多年以来各行业从事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工作经验,归纳了各行业环评特点及重点。内容涉及不同行业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法律法规、环保政策及产业政策,环评技术方法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典型性、针对性。对提高环评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加强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和审批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环境影响评价行业的从业秩序和从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主要基于论述鄱阳湖流域河流以及长江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并用长江中游江湖耦合水动力数值模型模拟鄱阳湖与长江以及“五河”来水对鄱阳湖水位与水量的变化趋势。介绍了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水质影响的关系,并模拟了固定水位下水质的变化趋势。在鄱阳湖特殊水文特征下,介绍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过程。后提出了鄱阳湖湖区社会经济与水位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湖区不断发展的经济所面临的问颢。 本书内容丰富,可供从事湖泊、地理、环保水利、水产、区域发展规划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有关生产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10年来参与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加以整理而成,旨在提升各级环境监察干部的能力。全书体系较为完整,围绕环境监察信息化建设工作,从理论,政策、技术、方法、实践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环境监察信息系统建设中包括环境监察GIS平台、现场执法信息管理系统、行政处罚信息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诺言通俗易懂,可作为大专院校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应急、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环境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试的参考教材:或作为从事环境管理工作的参考用书,
为了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应试需求,我中心组织具有多年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的专家于2005年编写了版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该套教材的其中一册,归纳整理了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所必需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并对重点内容作了解释和说明。
本书分为总论、方法学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大部分,每章有习题。全书涵盖了环境评价学科的基本内容,包含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视觉影响评价、累积效应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公众参与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等,并配以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书后附中英文名词索引,以便读者查检。作者对基本概念的叙述注意确切和深入浅出,对评价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内容编排上注意系统性和层次性,以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书,并能正确应。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管理和其他理工科有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常备参考书。
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应当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水质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太湖流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经验,构建适合太湖流域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框架。为此,崔云霞、范亚民、颜润润、滕加泉、谢卫平等编写的《太湖流域控制单元水质目标管理手册(江苏示范区)》在美国TMDL水质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太湖流域控制单元的划分情况,提出了太湖流域基于控制单元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框架。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是新世纪应用型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编的环境类课程规划教材之一。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备受瞩目,随着国家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力度的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适用性、综合性均很强的学科,是人们认识环境的本质和进一步保护与改善环境质量的手段与工具。它为环保审批、环境管理、环境工程、制定环境标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生态防护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信息。它将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利用,将推动循环经济的具体落实,使我国社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我
《海洋环境质量基准研究方法学浅析》共分4章。第1章“环境质量基准概念”介绍了海洋环境质量基准、标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阐述了我国开展海洋环境质量基准研究的意义,作者为王菊英、马德毅和洪鸣;第2章在系统分析国外海水水质基准研究方法学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海水水质基准方法体系的构思,并给出了海水中铅、三丁基锡和汞等典型污染物质量基准值的推导范例,作者为洪鸣、穆景利和王菊英;第3章在全面剖析海洋沉积物质量基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生物效应数据库方法,并求算了海洋沉积物中12种典型污染物的质量基准值,作者为马德毅、王菊英和闫启仑;第4章,采用平衡分配法,深入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AVS与有毒金属间的反应机制和过程,建立了具空间可比性的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活性与生物毒性间的响应关系,作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