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识别手册》基于国务院2021年批准公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收录了117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苔藓5种、蕨类129种、裸子植物101种、被子植物925种、藻类6种、真菌4种。本书除了提供相关植物的彩图外,还提供了鉴定特征描述和物候、分布等相关信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鉴定和保护服务。
《农田杂草识别原色图谱》由浑之英、袁立兵、陈书龙主编,本书以河北省农田杂草为基础,内容包含了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谷子、向日葵、水稻、蔬菜、果树、芦苇等农田杂草43科190种。《农田杂草识别原色图谱》采用文字和图片对照的形式,充分展示杂草各个发育时期及典型部位的形态特征。图片清晰直观,文字描述通俗易懂,适合农业技术人员、农业院校的学生、农药经销人员及广大农民朋友阅读参考。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出版,本书为第二版,由全国26所农业院校长期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的专家共同编写和修订。《BR》 全书共分水稻病害,麦类作物病害,玉米、高梁和谷子病害,薯类作物病害,棉花和麻类病害,油料作物病害,烟草和糖料作物病害,果树病害和蔬菜病害九章。书中对各类作物重要病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叙述,并附有典型症状和病原显微形态及病害循环图。各章单独编写了一节该类作物病害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技术措施,对次要病害以附表方式简要描述了症状要点、侵染来源及传播途径;章末附有复习思考题,书末列有相关参考文献和主要参考网站。
全球高等植物超过30万种,我国高等植物超过3万种,属于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种类多达1000余种。要识别这些保护植物对于基层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员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使我们找到了灵感,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组织专家按照《汤头歌诀》编写的思路,实现 一种植物一首歌 ,将每个物种的野外主要识别特征、分布与生境、用途三方面内容提炼后,编写成七言歌诀。 《农业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识别歌诀》把植物识别特征编成 顺口溜 ,或合辙押韵的甸子,通过歌诀形式让学习者识别植物。部分识别歌诀在教师、学生、基层技术员中征求了意见。由于识别植物歌诀在国内是首次用在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易于诵读、方便记忆,反映比较强烈。
本书共分10章,前几章分别阐述了我国茶树昆虫区系分布、来源、发生和种群演替,茶园生物群落、天敌资源及其对茶树害虫的自然控制,茶树害虫生态防治与无公害茶叶生产,若干主产茶区的有关专家对本地区茶树害虫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专门论述;后半部以较大篇幅介绍了茶树芽叶咀食性害虫、茶树吸汁性害虫、茶树枝干与茶籽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等100余种茶树害虫的分布、危害和形态识别,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虫情预测、生态控制与无公害防治。 书中绘制了一批彩色与黑白图版,供形象识别;编篡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茶树有害昆虫名录”“中国茶树害虫天敌名录”“中国茶树害虫相关文献资料”,供大家参考查阅。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不断推进,势必加速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进程。因此,现代化植保机械、高科技含量的农药及新型农药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届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结合了近年来全世界及中国的农药、植保、药械与施药技术专家的科研成果,同时邀请中国各级植保站、药械生产厂家、农药及叶面肥生产厂家等国内外各界有志之士欢聚一堂,共同探讨现代化的植保技术,就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农药配方及各种助剂的应用、农药及肥料利用率的提升与施药技术进行深度交流和研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多方面合作,共同为植保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本书收录了围绕大会4个主题的各个方面的原始研究论文或综述性文章。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肖晓华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植保技术研究推广及植物检疫工作,在平常工作中,注重业务技能提高,刻苦钻研基础理论,在学术上获得较大成绩。在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植物检疫等方面成绩突出。本书收集作者近十年主要论文,内容包括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新技术试验示范、植物检疫等方面,以期为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开展病虫监测预警、防控技术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作为2007年出版的《世界农药新进展》、2010年出版的《世界农药新进展(二)》和2014年出版的《世界农药新进展(三)》的续篇,保持了内容的连贯性和形式的统一性。本书针对当前世界农药发展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按农药的各大类,各地区和主要国家,主要适用作物,主要农药公司市场和新品种做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并对新农药品种、专利期已过或即将到期的重要品种,特别是其合成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农药剂型加工及研究进展。 本书主要供从事农药研发、管理、教学、生产、应用和贸易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农药、植保等专业师生参考
该书是19位从事农药科研、教学与生产线的专家、博士各自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本科学使用农药的专著。它把农药学、植保机械和病虫草害防治等科学有机地综合在一起。 从作物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着手,除全面重点地介绍农药科学使用原理、环境毒理、农药使用技术整体决策系统、农药剂型与制剂、农药分散度和分散系、农药喷洒分散系沉积分布、雾滴飘移现象及监测方法、农药混用的原理原则、农药使用各种方法与植保机具密切的关系及其质量检查标准之外,还对飞机施药原理、飞机类型、作业技术以及遥感施药等现代前沿技术也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可供农药使用者、植保工作者、植保机具研究人员以及农药剂型、制剂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 农药行业的管理干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也可作为农林院校农药学和植保专业的
本书共收录陕西分布的维管植物211科1271属4919种及种下单位(包含4330种和106 亚种、466变种及17变型)。按照维管植物研究的*进展,详细列举了研究区域内目前所知的维管植物科、属、种的中文、拉丁文名称,精确到县或主要山峰的分布地点,分布的海拔范围和生境,国内外地理分布及部分植物的重要经济价值。书后附有本书收录植物的中文名和学名索引,便于查阅和检索。 本书可供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生态学、植物资源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农学、林学、园艺、中药学等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及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者等参考 。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在推进现代甘蔗产 业过程中,有效防控甘蔗病虫草害是 双高 甘蔗栽 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抓好病虫草害防 治工作,不仅能显*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 使甘蔗生产取得*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黄应昆 、李文凤主编的《现代甘蔗病虫草害防治彩色图说/ 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 对甘蔗生产中普遍发生的46种害虫、7种害虫天敌、 25种病害以及杂草,以清晰的彩色图片和科学、准确 的文字进行了描述,内容包括害虫发生为害、形态识 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害虫天敌的寄 生(捕食)特点、形态识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保 护利用途径,病害发生为害、症状识别、侵染流行特 点、防治措施,蔗田主要杂草及分布、田间消长规律 和化学防除等。 本书内容新颖、通俗易懂,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农业入侵害虫的可持续治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参加国家“973”项目第七课题“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途径”和2008年以来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相关研究工作,并系统介绍了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现状与发生趋势、入侵害虫的调查方法和可持续治理方法等;整理了蜚蠊目、等翅目、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8个目的78种常见外来入侵害虫的编目信息,包括入侵害虫的名称、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为害与分布、发生规律、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等内容。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丛书:农业入侵害虫的可持续治理》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
本书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害虫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共11章,第1章简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第2章综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与昆虫群落稳定性的关系;第3章介绍了昆虫多样性的调查取样方法;第4~10章简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昆虫群落的关系及其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并简要介绍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害虫的典型案例;第¨章简述了生物入侵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书重点介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持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群稳定的途径与方法,讨论了间作套种、耕作层覆盖、杂草管理、农田边界植物调控等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 本书可供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植物保护学、害虫综合治理、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农业
杨军玉主编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彩色图鉴(精)》分为基础篇和各论篇。基础篇包括植物病害基本知识、昆虫基本知识和农药基本知识。植物病害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病害的症状、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病原物的越冬场所,介绍了和蔬菜病害相关的重要病原物种类(属);昆虫基本知识包括: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重要的蔬菜害虫种类(目);农药基本知识介绍了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配制方法及农药剂量之间的换算方法。病虫害各论部分对每种病害分别介绍了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对每种害虫分别介绍了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农药各论部分按照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等分类,介绍了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每个农药品种介绍了别名(商品名)、登记的剂型、毒性、特点、防治对象以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