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光编著的这本《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规则的生态人类学解读》阐述了:黔东南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就进行了林业经营活动。几百年来,以人工杉木为主要商品的生计活动成为这里苗族、侗族人民的“文化基石”。其独特的营林技术和生态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习惯法保障等,都在“清水江文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书是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丛书 的一个分册,针对当前森林碳汇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基于全国7800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样地的调查资料,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全组分(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及土壤)碳库现状,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手段,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及潜力。
.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凉茶的发源地。凉茶在我国饮用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广泛,文化底蕴深厚。本书共收载凉茶资源植物82个分类群,隶属于40科75属。书中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了凉茶组分的来源、功效、法规与行标出处及相关文献,并配有高清彩色图片展示其主要识别特征,是一本了解我国凉茶资源植物的实用参考书。
《森林疗养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篇》以林学、心理、旅游、医疗、服务、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知识基础,服务于森林疗养的基础理论、基地建设、课程编制、实施方法等领域,从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的角度,为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教材将从森林疗养元素、森林疗养与人体健康、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森林疗养师能力要求、森林疗养途径及有效实施方法等方面全面论述森林疗养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和重要意义。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森林疗养基本原理,了解森林疗养的相关硬件及软件建设。森林疗养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交叉学科,其涉及的林学、心理、文化、旅游、医疗、设计、服务等多个领域,均为热点行业,且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森林疗养已成为主流。通过本教材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森林疗养实践中综合应用
供从事水土保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森林水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木材波谱学(第二版)》是我国部有关现代波谱分析技术与木质材料科学相互交叉融合之作。《木材波谱学(第二版)》共11章,分别阐述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快速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技术、热分析技术、锥形量热仪分析技术、拉曼光谱技术、荧光光谱技术和圆二色谱技术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木材和木材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各分量,定量评价典型森林植被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和流域生态用水量。从坡面和流域两个尺度,解析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各组分的影响,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
本书以半城子水库库区为例,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植被类型结构的优化模型,提出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调整的要素和流程,建立了基于调整分期的模型,研建了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调整的决策支持系统。 本书可供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水土保持学、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以我国北方黄土半干旱区为研究核心,从降水资源条件及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入手,提出了林分密度与林分稳定的关系问题,展开了退耕还林地区水资源条件与植被演替规律的研究;从林木生长形态及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入手,系统研究了主要防护林造林树种在干旱胁迫情况下,幼苗叶片的水分饱和亏缺、叶水势和保水力,定量研究了林木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进行了苗木耐旱机理判别分类;采用多年现地实测数据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借助Penman-Monteith模型和Jarvis-Stewart模型,实现了林木耗水特性的定量研究;后,在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林木需水量与林木植物系数。本书旨在对我国北方退耕还林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本书可供防护林、水土保持、环境影响等领域的科
本书对油茶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油茶基础知识、良种繁育、早实丰产林营造、增强抗逆性(冻害)栽培、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控等。 本书首次提出或强调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技术,如扩根容器苗繁育技术(第二章), 中耕防草 和 降密增肥 技术(第三章),增强抗冻性栽培技术(第四章),新低产林改造及预防措施(第五章),油茶灾害类别及预防(第六章)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新颖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
本书的编写以适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需要,打破传统教材编写体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园林苗圃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体现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全书分为园林苗圃的建立,种实的生产,实生苗培育技术,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大苗的培育,园林苗圃病、虫、草害防治、苗木出圃以及常见苗木繁育技术8个学习单元共21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每一个学习单元包含了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任务内容、学习条件、相关知识、任务考核标准、知识拓展、自测训练等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突出教材的职业性、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园林、林学、园艺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成人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园林绿化苗木生产、管
.
本书是对一种红树林可持续开发利用创新模式的总结,反映了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研发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全书共分为九章,*章详细介绍了现有红树林养殖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第二章到第九章分别介绍了地埋管道原位生态养殖系统的研发历程、原理技术、构建过程、适养动物及苗种供给、运行管理、内部环境特征、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健康评价和在人工红树林湿地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展示了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可借鉴的典型案例,探索了解决传统养殖跟红树林争夺滩涂空间难题的一个新途径。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的可以分布到亚热带;由于受潮汐影响,有的也可分布于河口海岸和水陆交叠的地方。 由林光辉等编著的《红树林研究论文集(第7集2005-2009)》共分七个部分:前言部分收录纪念林鹏院士的论文1篇:《情系红树、献身中国生态事业——记“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院士》,概括了林鹏院士研究红树林、献身中国生态事业的一生;部分收录论文22篇,论述红树植物生态生理学特性,如抗盐特性、淹水胁迫响应等;第二部分收录论文18篇,论述了红树林中的鸟类、底栖动物、微生物和藻类等类群的生物多样性;第三部分收录论文8篇,论述了红树林植物的活性物质的特性、丹宁代谢以及植物激素作用等;第四部分收录论文4篇,论述红树植物形态学特性;第五部分收录论文4篇,论述了红树植物种群遗
《广西红树林资源及其经济价值》概述了广西红树林资源的现状、经济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总结了23种红树林植物在食用、药用、材用、薪柴、养蜂、绿肥、饲用、染料方面,以及104种红树林动物在食用、药用、饲用方面的传统利用。探讨了红树植物木榄、红海榄、秋茄树、海榄雌、蜡烛果叶或胚轴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并对生物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木榄根和红海榄树皮内生菌,以及红树林土壤和海水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并对代谢产物的发酵条件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体系、价值体系、价值评估,以及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本书从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与服务对象需求的维度出发,对为森林康养植物资源的功能应用作科普性介绍。本书上篇为概论,主要包括森林康养植物涵义、作用机理、功能、类型、筛选原则、构建模式、适宜人群、场景应用等内容。下篇为功能应用,主要通过彩色图文形式,对222种常见森林康养植物的基本属性、康养功能、场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引证梳理和应用探究。本书可以帮助森林康养产业从业者与服务对象认识了解森林康养植物,也能为广大植物爱好者、林业和园林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读者提供多一种不同视角的阅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