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多年鱼病防治的实战总结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拍照片展示,对鱼体检查的标准化流程的构建,塘口服务标准化流程的构建,水质检测标准化流程的构建,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主要病原的标准化防控体系的构建,养殖中的重要细节如投饵、增氧机的管理和使用等作了详细阐述,着重传播标准化鱼病防控的理念,力求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理解鱼病防控的实战逻辑,提升塘口服务能力及水平,科学防控鱼病,从而降低鱼病的发生率及养殖损失,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本书适合水产养殖技术、管理人员,水产养殖户,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水产养殖培训班学员阅读参考。
该书上篇是对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用药问题解析,作者通过大量真实事例,包括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例来分析说明传统养殖病害防治措施、理念、方式方法的种种弊端。 该书下篇是作者尝试建立水产养殖业 零用药 ,实现真正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的一些理论体系及措施建议。 本书为针对水产行业病害防治与用药中的问题而作,是作者自身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书中介绍的水产病害防治理念,对通过 零用药 实现水产养殖的生态化、绿色化的理论探讨和措施建议,具有很好的行业参考性和实用性,适合水产行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和生产者等阅读参考。
池塘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形式,池塘“倒藻”、无藻和有毒藻存在等引发了一系列养殖环境问题,导致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对虾病害频发。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微藻生态调控是通过构建良性微藻群落改善养殖环境的一种对虾绿色产品生产技术,是解决池塘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本书从对虾养殖池塘微藻生物学和生态学出发,探讨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机制,阐述了微藻调控养殖环境的理论体系,概述了活性卵囊藻的浓缩和常温保存等技术原理,详述了池塘微藻定向培育的微藻群落结构优化技术,为对虾绿色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本书详细总结了蛤仔遗传育种研究的**成果,是迄今关于蛤仔遗传育种*为完整和系统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贝类育种学及相关概念,贝类育种方法,我国海洋贝类育种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第2章主要内容为蛤仔不同群体家系建立及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蛤仔壳色和壳面花纹,蛤仔的壳型;第3章介绍了蛤仔群体选育,蛤仔不同壳色群体选育,蛤仔家系选择;第4章为蛤仔杂交育种,包括蛤仔不同地理群体、不同壳色品系、不同壳内面颜色品系、不同壳型品系之间的杂交,以及蛤仔家系间的杂交;第5章研究了蛤仔近交及回交效应,有效群体大小对子代影响,蛤仔9个父系半同胞家系F1的近交效应,上选、下选两种规格奶牛蛤品系间的近交效应,奶牛蛤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橙蛤品系两个世代的近交效应,近交对橙蛤品系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同近交系数
本书在介绍青虾、罗氏沼虾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指导一线生产的经验,重点介绍了青虾、罗氏沼虾标准化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将先进性、实用性、通俗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融为一体。内容包括概述;标准化健康养虾生态环境的优化;虾的生物学特征;淡水虾的人工繁殖技术;淡水虾的标准化养殖技术;淡水虾标准化健康养殖的质量要求;疾病防控;捕捞与运输8个部分。 本书适合广大水产养殖户、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规模养殖场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目前国内养殖户已从高密度养殖开始尝试向生态养殖、半野生、仿生态等养殖模式过渡,但大部分养殖户对生态养殖的理解不一和标准不一,造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差异性大,鳖品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本书为适应当前高效渔业发展的需要,普及中华鳖等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系统地介绍了鳖的生物学特性、养殖场的规划设计与建造、养殖池塘的结构与建造、鳖的营养需求、鳖饲料种类与投喂技术、鳖的人工繁殖与育种、稚鳖、幼鳖的培育、成鳖养殖、病害及其防治、鳖的捕捞与运输、鳖的营养与烹饪等技术,并列举了一些养殖模式与实例,内容贴合实际,对普及生态高效养鳖技术及推动我国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采用双色印刷,同时配有90幅高清彩图,图文并茂,内容翔实,科学易懂,可供水产养殖单位、养殖户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收集了358种南海水产品的原色照片,其中鱼类275种,虾类14种,虾蛄类4种,蟹类12种,头足类8种,贝类29种,螺类13种,其他类3种。依次列出每个种类的中文名、拉丁名和别名,并对其特征、习性以及分布等方面作了简述。原色照片中标注了种类的显著形态特征,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点。
本书主要介绍鞍带石斑(龙胆)、军曹鱼、漠斑牙鲆、鲳鲹、花鳗鲡、笛鲷、海马等17种名优海水鱼类的浅海网箱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等几种模式和技术。内容科学先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强。 可供广大水产养殖业者和有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2018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编写,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包括经济核算、生产、生产要素、加工与贸易、渔政管理、科技与推广、灾害、附录,附录中有2017年全国渔业统计情况综述和附录(包括水产品产量数据调整说明,调整后历年水产品产量对照表,渔业统计指标解释)。
《虾蟹增养殖技术》(第二版)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流程和项目操作为主线,以健康养殖为立足点,主要介绍了海水虾蟹类、淡水虾蟹类、螯虾类、龙虾等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依据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重点介绍了养殖虾蟹的人工育苗技术、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虾池综合养殖技术和资源增殖技术,反映了我国虾蟹养殖的 技术水平。本书中附有我国养殖虾蟹品种的彩色图片、实训操作项目以及相关养殖技术规范和 职业标准,效果直观、实用操作性强,可解决虾蟹等水产类甲壳动物养殖中的实际问题。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可从www.cipedu.com.cn,下载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水产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中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水产养殖工人、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及广大养殖户参考或培训使用。
本书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它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鱼类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绪论、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与雄核发育、性别控制、细胞核移植、细胞融合、细胞培养和基因转移技术、引种与驯化等内容。书中有彩图12幅,插图77幅,参考文献900多篇。书末有附录5个。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生命科学系以及高等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师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鱼类遗传育种学、水产养殖学和水生生物学等方面的学者和技术人员研究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我国对鳜鱼遗传育种与新品系培育、人工饲料与可控养殖技术体系的科研成果。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鳜鱼种类、分布与进化,鳜类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鳜鱼遗传资源与育种,鳜鱼高效利用人工饲料配套品系培育,鳜鱼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鳜鱼摄食感觉原理与食性驯化机制,鳜鱼人工饲料与诱食剂,鳜鱼开口饵料研发,鳜鱼池塘集约化控水生态养殖,以及鳜鱼人工饲料可控养殖与品牌营销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中渔业的发展历程,在很大程序上是渔业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的历程,是渔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历程。 为了及时集成与跟踪我国水产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每年编辑出版《中国水产科学发展报告》。本书为《中国水产科学发展报告(2005-2007)》,书中认真总结了3年来渔业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入分析了目前渔业科技领域的*进展和研究动态,全面展望了今后国内外渔业科技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渔业科研的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有利于促进我国渔业科技进步,为渔业行政部门、研究和推广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渔业科技发展态势和动向提供参考指导,很有意义。
本书是我国水产养殖学科领域中的部涵盖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动物养殖与植物栽培并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著作,具有明显的特色。 全书共分10章,运用综合比较的撰写方式,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水产品营养价值,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水产动物育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经济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养殖,藻类养殖,以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本书由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和水产高等教育的近30名专家撰写而成,其中8名是水产动物与藻类养殖及其病害防治的知名教授。全书是各位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较完整地反映了水产养殖科学研究与养殖生产关键技术的新成果和新技术。 本书可供水产养殖科技人员,水
本书由鱼类学和海水鱼类养殖两部分组成。鱼类学包括了鱼类形态、分类及生物学基础等内容,详细介绍鱼类各器官系统的构造特征、机能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变化;介绍鱼类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各分类阶元(主要是经济类别)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经济意义;介绍鱼类的年龄、生长、摄食、繁殖等生命各主要环节的生态特征以及鱼类的生活与环境间的密切关系。海水鱼类养殖部分详细介绍了各主要养殖对象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介绍海水鱼类增殖的原理和方法。本书海水养殖专业适用,可供大专院校水产养殖、水产资源、生物学等专业的学生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水产养殖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中国现代渔业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共同批准资助的“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渔业体系建设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由张显良主编,对渔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为早日实现从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案。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我国综合水产养殖原理和技术的专著,是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关于综合水产养殖研究工作的总结。作者系统地回顾了我国综合水产养殖的历史沿革,归纳了其依据的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类,系统地介绍了综合养殖系统中主养生物之一——对虾的养殖生态学和系统中常用工具生物如大型海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和刺参的相关养殖生态学,阐述了综合水产养殖结构的优化、综合养殖水体的生产力与养殖容量,展望综合水产养殖在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作用。本书内容新颖、系统,图文并茂,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英文注释。
本书主要以著者团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环境的影响及鱼类保护相关内容,从而引出过鱼设施和鱼类游泳特性研究,阐述鱼类游泳特性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评价模型。然后从外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温、水流、光照、可溶性污染物等)和鱼类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形态、摄食、运动疲劳等)对鱼类游泳特性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讨论。*后将鱼类游泳特性与过鱼设施流速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鱼类行为和过鱼设施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