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木材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建筑与室内装饰装修用材之需求量大幅上升。 本书记载了隶属83科的205种进口木材,其中亚洲及大洋洲木材135种,隶属52科;非洲木材21种,隶属8科;南美洲木材26种,隶属17科;北美洲木材18种,隶属6科;俄罗斯木材5种,隶属1科。以图示与简介的方式叙述其木材特性,对木材加工产业特别是地板、家具、胶合板、木线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供从事木材科学研究、检验鉴定、教学、生产、贸易以及使用单位参考。书中的树种中文名(木材名称)均按现行国家标准GB/T18513-2001《中国进口木材名称》进行命名和排序,对个别尚未定名的树种,暂用其原文。
我国有名扬四海的红木家具及红木工艺美术品,但对红木的真伪界定一直没有鉴别的依据。对厂商、执法部门和消费者来讲,都是处于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境地。有鉴于此,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三年的研究,出台了《红木》国家标准。由杨家驹编写的这本《中国红木:红木国家标准简介及诠释》将告诉您:红木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树种及木材名称是如何确定的?材质标准是如何规定的?真假红木如何判别?
《人工造林技术概论》共分为六章,章主要介绍了人工造林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章阐述了北方主要困难立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第3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五大林种的造林技术特点;第4章介绍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造林新技术,以满足基层生产单位对技术的需求;第5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人工林的研究开发现状和趋势;第6章对我国森林培育学科的发展战略做了一点初步的分析,供森林培育学科的教学参考。 《人工造林技术概论》适用于高等院校林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师阅读,同时适用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途径及其作用机理的有关森林土壤领域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6篇20章。在总论中,论述了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状况的外研究动态和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的状况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篇至第六篇重点论述了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桉树、杨树、落叶松及湿地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的途径及作用机理,为合理利用我国森林土壤资源、正确经营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维护和恢复森林土壤功能、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应用技术。 本书可供森林土壤、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水土保持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决策领导、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林场的技术人员等参考。
《陕西树木志》是应林业教学、科研及生产的需要而着手编写的,50年代初曾编写过简易本,主要介绍了当时已知的陕西省树木种类和分布,对秦岭林区森林调查及教学、科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社会主义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研究和整理陕西省树种资源、主要树木的生态特性、繁殖及利用等资料,实有必要。为此,自50年代起,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树木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了很多资料,从中也发现了不少树种在陕西省的新分布范围及一些薪分类群。从60年代起,根据新的调查研究资料,就着手对《陕西树木志》进行补充编写,但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至80年代初,全稿始告完成。其后又参考新出版的文献资料和分类书籍,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共记述陕西省的秦、巴山区、关中
本教材在继承传统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森林生态学自身特点,重点介绍森林分布、森林演替、群落分类和植被分区等问题。针对生态学在宏观和微观方向的发展趋势,侧重生态学分支学科的进展和前沿领域,使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贯穿于相应的章节中。本书吸收了出版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有关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教材的优点,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跟踪世界前沿领域,提高了教材的学术水平和系统性。 本书可供林学、农学、生态、环境、游憩、水保及园林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人员、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和资源管理人员使用。
《中国湿地资源·西藏卷》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系统整理完成,系统介绍了西藏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湿地类型与分布、湿地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利用、湿地资源评价、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书末还附有西藏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和重点调查湿地概况。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阐述了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原理和方法,涉及森林遗传、林木育种原理和常规技术、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等内容。将森林遗传学与林木育种学紧密结合,融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及时反映了本学科的进展,尤其是我国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后有名词解释等。 本书可供广大林业工作者、专业研究、教学、生产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林业院校师生的教学用书。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