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名扬四海的红木家具及红木工艺美术品,但对红木的真伪界定一直没有鉴别的依据。对厂商、执法部门和消费者来讲,都是处于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境地。有鉴于此,在国家林业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学者经过三年的研究,出台了《红木》国家标准。由杨家驹编写的这本《中国红木:红木国家标准简介及诠释》将告诉您:红木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树种及木材名称是如何确定的?材质标准是如何规定的?真假红木如何判别?
中国是木材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建筑与室内装饰装修用材之需求量大幅上升。 本书记载了隶属83科的205种进口木材,其中亚洲及大洋洲木材135种,隶属52科;非洲木材21种,隶属8科;南美洲木材26种,隶属17科;北美洲木材18种,隶属6科;俄罗斯木材5种,隶属1科。以图示与简介的方式叙述其木材特性,对木材加工产业特别是地板、家具、胶合板、木线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供从事木材科学研究、检验鉴定、教学、生产、贸易以及使用单位参考。书中的树种中文名(木材名称)均按现行国家标准GB/T18513-2001《中国进口木材名称》进行命名和排序,对个别尚未定名的树种,暂用其原文。
现代林业的基本界定:现代林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它是指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发展状态和方向。公益性、市场性、协调性、高效性和开放性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用多目标经营做大林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林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林业,用现代市场机制发展林业,用现代法律制度保障林业,用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林业,用高素质新型务林人推进林业,努力提高林业科学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素质和效益,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建立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
刘根泉主编的这本《前进中的中国种业》从《中国种业》杂志2000~2012年发表的文章中精选了90篇文章。这些文章按:中国种业发展与创新,国外种业与种子贸易,植物新品种保护,地方种业,种业企业品牌经营之路,种业管理,改革、改制与发展分成7编。这既是对12年来中国种业发展概况的回顾,也是一种经验教训的总结。
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中章为林农致富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林农致富的概念、林农致富的主要途径、基本技能,销售渠道和农村金融工具的运用等。第二章介绍了林业种植致富,主要包括经济林种植、种苗种植经营、花卉种植经营、用材林种植与经营等,第三到七章分别从林产品经营加工、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林家乐、野生动物驯养殖、林业产业化发展和资产运作等角度介绍了主要而且具体的林业实用致富方式并配以操作流程和案例。一章介绍了其他的致富模式并进行了总结。
施肥量1 确定施肥量的依据根据油茶营养元素循环研究,以综合经营措施亩产茶油33.9千克为例,对它的营养元素动态系统分析,油茶林木及其林下木、灌丛、土壤构成一个系统。降水、尘埃为输入系统的养分,地表径流、渗漏及果实输岀为该系统的养分输出。两者比较表眀:该系统每年氮的输入较输出多0.24千克/亩,这时氮处于积累过程;每年磷和钾的输出较输入多0.17千克/亩、1.47千克/亩,这时磷、钾处于亏损状态,若该油茶林要保持稳产则还需要施磷、钾肥,如再要提高该油茶林系统的产量,就氮、磷、钾都要施。这样才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油茶林的持续增产。2 确定施肥量的方法制定高产、稳定、优质的合理施肥方案是油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合理施肥量的确定又是油茶栽培管理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生
本书是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林技术专业撰写的教科书。为突出当前园林设计与应用中特别强调的生态学理念,全书整合了植物学、花卉学、树木学、生态学、植物栽培养护以及植物生理学等多学科相关内容;从植物的生长环境入手,在概括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以及生态因子的基本观点等内容之后,从诸多生态因子中选择“水”为主线对园林植物的生态类群进行归纳,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园林植物的各个生态类群及其应用,渗透了植物的演化规律。以光照、温度、土壤以及生物因子等归类的生态类群作为侧枝展开并融入主线。章节后附有“课外阅读”栏目和习题。全书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适合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又可供同类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参考。
毁林是仅次于化石燃料后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碳排放以及森林可持续管理、森林保护等已经成为靠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REDD所涉及的基线、参考水平、碳储量核算、以及融资机制和"三可"问题等方面便成了当今研究人员的当务之急。本书基于靠前气候变化的谈判进展和我国的国情,研究了如何确定REDD的基线/参考水平、碳储量的核算方法学;分析了REDD对我国的影响以及"三可"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研究结果为我国的今后参加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技术支撑,并促进了靠前外REDD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