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教授普通大众工笔类人物画的图书,精选了15幅人物图像,每个图有40个左右的步骤图,简单容易好上手。书中每一幅画都十分唯美,读者跟着学完之后,会十分有成就感,学完15幅人像的工笔画,就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本书集合了莫晓松、方政和、雷苗、李金国、高茜、叶竼、郑雅风,这七位年轻画家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他们是活跃在当代画坛前沿的艺术家,他们在工笔画追求中别具个性也深有共性,饱含了时代精神和自身高雅的审美情趣。书中除了有这七位画家的花鸟画作品展示,还设置有工笔画技法剖析,糅合了理论和实践。本书将画家的心血和编者的才智融合在一起,版式设计舒朗明快而雅致,图文并茂,用*完整和*鲜活的前沿信息,带给读者美的体验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借鉴。
工.在当代 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三年一届的盛大展览。在中国当代艺术日趋多元化的格局下,工笔画创作的边界被不断地打破,开始与影像、装置等公共艺术形式产生连接。作为一个传统的画种,工笔画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重要文献资料,本届展览的画册《工在当代 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作品集》采用中英文双语模式,在开篇的大事记中回顾了30年来中国工笔画和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发展之路。在全书正文中,分特邀参展艺术家、学术提名艺术家、入会资格作品、入选作品四个部分,细腻生动地展示了本次大展的盛况。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工笔画,其意象造境的审美取向强调深入地把握花卉、鸟虫等客观事物的本质,在写生与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然物象的超越,进而达到主观性情感的表达。 当代工笔花鸟画写生与创作 课题充分利用云南植物王国的优势资源,在写生中融入传统技法的讲述,在 讨论 、 对话 、 实践 和 反省 等的人文教学过程中,把工笔花鸟画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层层剥茧般呈现出来,阐述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理念,直观呈现新的绘画语言和新的画面构成理念,帮助学生探索找寻理想的审美表现形式。
看李君琳的画可以察觉出她的心思,一份是追忆一份是憧憬。 她以平静的心境对自然久久的关注,自然会从一朵花一丛叶中体会出无限生机与无数的变化,一旦成立一个和谐,即是对自然的一份领悟,这种领悟也许会悄然冒出似曾相识的愉悦。以往那般遥远的心绪已通过数件古代作品粘附在自然,在凝神自然的瞬间,已与昔日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起了一种谙合。从《牡丹系列》到《文竹集雀图》《幽篁鸣翠图》可以看出她在平凡与琐细间慢慢地甄别出了一份美感,通过她悉心的描绘,既展示了自然的生机,也流露了对古典的惦念,让我们得到的春光是自然与古典互为辉映的景象。 《春日物语》、《栀子之夜》、《蔷薇花开》是李君琳近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她仿佛在自然间寻觅到别样的滋味,这滋味开始游离了遥忆的古典心绪,起了憧憬的念头,于是
《工笔牡丹技法有问必答》系中国画技法有问必答丛书之一。本册介绍了工笔牡丹技法和碰到的51个疑难问题。分为四个章节,如工笔牡丹画的工具介绍、用笔和用墨着色方法、画法步骤、赏析和创作。张瑞根先生善山水、花鸟、佛像,悉造其微。尤工临摹,落笔乱真。他曾在故宫专职临摹名画,对每幅画的背景、流传故事、所画内容,都经过深入的研究,并运用不同的笔法去临摹作品。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浅显易懂的图文步骤来传授工笔牡丹技法。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所有工笔牡丹画皆为作者创作,十分适合初学者学习参用。
《工笔花鸟画技法》从工笔花鸟画的概述、发展,到工笔花鸟画的形式与技法、写生和创作,从入门到深入艺术的殿堂,都有深入浅出的详细阐释,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将我们引人一种神清意远、多姿多彩的清新梦幻的境地。在技法层面上,邹传安先生淡化线、面,注重立体,巧融没骨,使得作品光影幻化。在风格上,富贵与野逸并举,绮丽与灿烂共生,意象超迈。
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事业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为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美术名家荟萃,风格流派纷呈。在艺术氛围更为宽松的状态下,广大画家、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勇于探索,勤于实践,涌现出许多的美术作品。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美术事业虽然处于繁荣上升的阶段,而从整体上看,繁荣的状态是量大于质,甚至出现泡沫化成分。我们认为,作为一位画家不但要勤奋努力,兢兢业业,夯实基础,在巩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探索,把美术作品奉献给社会与人民大众。消费主义对当前美术事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部分画家的拜金主义思想作祟,唯市场利益是图,创作动力唯钱所迷惑而导致水平下滑,商业炒作之风带来的伪艺术泛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
本套书既单独成册,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套书以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练习为主线,编排科学合理,步骤清晰,讲解透彻,重点加强基本技法的训练,以提青少年朋友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大量优秀的作品范例,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学习美术基础的概念、内容、观察分析方法和绘画步骤等内容,总结了学习美术基础的入门知识、基础技法,重点在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旨在引导热爱艺术的青少年朋友走上专业、正规的学习道路,为进一步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泉(瑔),字清源,1937年出生于山西省清徐县,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为该校首届毕业生;1962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同年在北京画院进修班学习传统人物、山水,两年后在院任专职画家。 马泉先生曾任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秘书长、副会长,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人物画室主任,北京长鸿美术学校校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顾问、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顾问、美国世界华人文化联合名誉会长、旧金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 马泉先生擅长中国人物画,尤擅画中国历史故事和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兼能山水、花卉、书法、篆刻,并对中国旧体诗词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马泉先生曾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受邀参加全国省、市级以上画展三百余次并多次获奖;绘画作品曾在美
《陈之佛工笔花鸟画集》收集了陈之佛先生花鸟画作品59幅,其中有黄先生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梅花宿鸟、月夜双栖、老梅、雪雁、和平之春等作品。陈之佛(1896~1962),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又名陈绍本、陈杰,号雪翁。1896年9月23日生于浙江余姚,1962年1月15日卒于江苏南京。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染织科机织专业,后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留学日本,学习图案,次年入东京美术学校工艺图案科。1923年回国后从事工艺美术教育,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中央大学艺术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兼图案科主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科主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中国杂志》编委。擅长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后转入中国画,长于工笔花鸟画,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色彩清丽、典雅,画风清新、冷
竹子美而不俗,淡中见雅,观赏性。自古以来,竹子在东方园林园艺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形容竹子,可用“生、形、体、色”4个字来描述:生,百笋齐发;形,潇洒飘逸;体,婀娜多姿;色,青翠欲滴。扬州的瘦西湖的个园、北京的紫竹院、成都的望江公园,都是以竹子造园的东方式园林,可见其魅力所在。在中国南方像“茂林修竹”、“竹径通幽”、“水中竹影”、“移竹当窗”、“竹林夹径”等以竹为景的景观,随处可见。谈到竹的实用价值,历史十分悠久。唐宋时,竹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人们生存的必需物。苏东坡曾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外,竹子还可以当盛器,可做竹筷、工艺品等。中国的“丝竹”乐器,笛、萧、笙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