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取自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 二王之外有书,斯可与论书 ,此话被后人看作 碑学 与 帖学 分庭抗礼的标志性宣言。作者通过对碑学历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 碑学 的脉络、旨趣与实践。 清初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从汉隶到楷书的石刻文字书体(铭石书),被视为古代书法学习的新资源,进入学者、书家等文化精英的视野,甚至成为经典。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噪下,用 碑学 来笼统地指称石刻书迹的学习,风气渐盛,并与 帖学 对举。而 碑学 的含义涉及书体的演变,书法观念、趣味的异同等等,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描述代表人物的书法活动,通过揭橥 碑学 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深化了我们将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思考。
当代书圣、文化大家启功先生的中国书法通识课,用大白话,讲出书法大实话,不仅教你怎么写,还教你如何欣赏。 内文全彩印刷,涵盖150余幅历代书法、碑帖。 含启功书论经典:手写论书札记23幅。清劲秀美,字字珠玑,值得赏读! 特色书品质,裸脊装帧,可180度平摊,书名烫黑 附赠启功书法《沁园春》、精美启功书画藏书票两枚
本书是一套解读中国书法文化的家藏经典。作者余世存将其对传统文化的数十年研究结合中国书法艺术,站在大文化视角,遍寻中国最美诗、词、歌、赋、帖、文、碑、诏,精选140多位书法名家的300多篇传世名作。亲撰总序及主题导读,逐篇点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全书作品均有释文对照及名家小传,标注纸本尺寸及馆藏地址。在解读中国书法之美的过程中,不仅诠释了何为中国人的精、气、神,更解密了中国人的生命美学与安身之道。 本书分为 春行 夏草 秋楷 冬篆隶 四册,将我国古代书法的书体形式尽数收罗,有条幅,有长卷,有册页,等等。每册暂包含导读、正文、拉页和专栏赏析等内容,其中正文主要涉及我国历朝历代著名书法作品及书法家信息、收藏情况、作品相关的典故及文化故事、作者的点评、原作品的高清图片及释文等,全书逻辑缜密,架构
《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 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 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宗教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中国书法通识课 书法没有秘密(修订版)》由当代知名书法家寇克让撰写,全书共分八章,从 名正而言顺 开始,讲解书法的源流、习字通规、临摹方法、碑帖及流派,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如何融会贯通、如何切磨箴规、如何选择书法器物以及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和他们的书法故事。全书内容全面,涉及书法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刚入门的读者,还是想进一步提高的专业人士,该书都值得一读。
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 法 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 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 八分书 楷则 ,什么是书法中的 势 , 五字 执笔法 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 屋漏痕 折钗股 意在笔先 等) 究竟何指, 笔法 图解细释,书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完全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史上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 蒐辑甚博 , 间附己说,亦极典雅 ;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 细加补
巨来先生惯用薄薄的日本土纸来篆写印稿。从本书收录的印稿来看,大多是利用信笺纸篆写的,信笺上还残留有〔陆军〕的字样,大约是日本陆军所使用的。拒巨来先生说,这种纸叫美浓纸,美浓是地名,在日本中部的岐阜县,现在已经不再生这种土了。 巨来先生在篆写印稿前,称把美浓纸裁成比印面稍大的小纸,然后把印面朝天,蒙上美浓纸,用铅笔在四周一拖,印面的轮廓便显现在纸上。然后用封折、再封折,乃至数次对折的方法来定位。每对折后形成的折光合作用 ,他用小毛笔的笔腹横着轻轻一拖,歙折脊留下一条极细挺的墨线。尤其是书写有许多平行线条的印稿,这实在是十分高明而有效的方法。
本书的内容是研究书法的 形 与 势 ,即 书法势 。本书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解释,第三部分是理论应用,第四部分是前期文章,第五部分是书法势理论大家评。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社会评论一步步展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完整性, 前期文章 部分让读者了解到 当代书法势理论 的来龙去脉。本书从 势 的角度回答了 书法从哪里来?怎样生存发展?到哪里去? 的大问题。同时从 势 的角度开拓了一个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创作思路,而这个创作思路也是当下书法从传统到创新、从继承到发展的守正创新的艺术创作思路。
郭店楚简于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经整理,共存730余枚,大部分完整。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郭店楚简的形制不尽一致,就长度而论,可以分作三类(32.5厘米、26.5~30.6厘米、15~17.5厘米)。郭店楚简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郭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除《老子》《太一生水》两篇是道家著作外,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尊德义》《六德》《语丛》等。各篇原来都没有篇题,现在的篇题是由整理着拟加的。全书分图版和释文注释两部分。
本书是卢甫圣先生*的书法史著作。不同于其他的同类型作品,本书不做一般意义上的史料铺陈和时间梳理,而是着重从三个维度揭示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一,从语意到语境,即从满足于揭示书法的抽象意义拓展为关注书法发展的语境,结合具体的文化语境阐发书法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二,从视野到视角,即不同于宏观地铺陈、告诉读者能够看到那些人和作品,更注重于揭示观察这些对象的视角与立场,具体的语境和视角将会带来对对象乃至整个书法史不同的解读。三,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通过基于具体语境,带有特定方法与视角的观察,可以捕捉在客观的历史资料背后,不同时期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问题和个人禀赋,所作出的流动、变化的、既体现规律又充满个性的精神性解读。全书分八个章节,十余万字,精选配图三百余张,涉及作品兼顾代表性与偶
《结字卷》围绕 结字 这一主题,从结字的涵义、 字势 与结字探索的总结与深入、细化与支离这几个方面,介绍了结字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为读者展示了结字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读者书写与欣赏的水平。
《订正六书通》,原名《六书通》,明末闵齐伋撰,后经毕弘述撰定付梓印行,因以 订正 冠诸原书前,易名《订正六书通》,大致仿《金石韵府》之例,以《洪武正韵》部分,编次《说文》,而以篆文别体之字类从于下,是一本保存字体、研究汉字字体演变及书法篆刻的工具书,是古文字研究和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此书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字的不同形体,尤其是此书引用的古器物和秦汉印章,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体字,能够为我们的古文字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订正六书通》行世后,毕弘述之孙毕星海在嘉庆年间又广收博采,成《六书通摭遗》,补充了前代字书﹑器物以及当时人的研究成果,成为《订正六书通》的有益补充,使《六书通》得以完璧。本书包括《六书通》和《六书通摭遗》。我社曾于1981年以清光绪六年(1878年)刻本为底本影印出版,此后
《宣和书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魏晋至赵宋书家一百九十七人,书帖一千三百四十四幅。《宣和书谱》于书法各体都作叙论,叙述其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叙论之后,以世代为序,系以历代书家小传及其代表作品。该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更使得此书在体制上似一部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通史。通过这部 通史 ,魏晋至赵宋间书家的因袭传承、书迹的流播演变、书风的时代迁移,后人都能一览无遗。因此,《宣和书谱》无论是对于研究我国北宋及其以前的书法发展和书帖流传,还是对于研究我国书法专科著录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宣和画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编纂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大型著录文献,主要收录上自魏晋,下至北宋的画家二百三十一人,绘画六千三百九十六轴。《宣
本书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篆刻艺术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和艺术价值。 元代的文人篆刻艺术,长期以来是篆刻艺术史研究的空白。作者以元初赵孟頫、吾丘衍为基点,将文人篆刻艺术的自觉时代从明中期的旧说向前推进了二百年;勾勒了从元末到明嘉靖年间文人篆刻发展史实的线索,并利用新发现的文物,突破了以往关于文彭篆刻研究的局限。作者还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徽籍印人的社会属性、地位变化、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探讨他们中的职业印人如何接受文人篆刻的艺术审美,逐渐融入文人篆刻家中,并成为晚明文人篆刻史上的重要力量。在清代的讨论中,突出了 印从书出 印外求印 两论对晚清诸家篆刻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作者论从史出、史从论入的治学方法。 近现代篆刻艺术是古代文人篆刻艺术的承续和转型。文集还收录了关于齐白石、黄宾虹
本书从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笔法、书体、书风等方面,对中古时期书迹及其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考察,揭示了中古时期书法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古时期书写者、书写方式、工具材料与笔法演变、书体、书风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书充分利用汉晋简牍、残纸等原始书迹和铭石书迹,结合史料文献,从墨迹、铭刻两大书迹体系出发,对体现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书迹,以专题的形式深入探讨,明辨书法之变的特征和根源,以期推进中古书法史研究。
《行书卷》遵循行书的发展规律和传统审美原则,从行书的历史演变、笔法与结字技巧、临帖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该书深入浅出,对行书学习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篆隶笔意 是指在今体书 真、行、草书的体势与用笔中兼有篆书或隶书或篆、隶书相杂的某些形式与技巧因素,从而使今体书法中含有某种篆隶书意趣。本论题的研究,既将 篆隶笔意 作为一种书法观念提出,首先对其作出必要的概念涵义界定,树立一个通用全文的概念运用标准。进而对 篆隶笔意 书法观念的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源索流的论 证,确定这一书法观念的历史的存在,指出其崇古尚朴的审美观实质。进而对 篆隶笔意 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书风潮流中的作用与表现及其实践成果加以考察,论证其重大的书 史意义与美学价值。
这是一堂北大爆款书法课。练了多年书法,但对其历史和流变一知半解?在景区看到一幅对联或一块匾额,却连字体都分不出?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张旭等书家都知道,却不了解他们的字究竟好在哪里?一幅字明明写得歪歪扭扭、涂涂抹抹,却被公认为佳作?……北京大学书法课老师方建勋以的六度书法理论体系,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的维度,带你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这是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从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篆,到秦代的刻石、汉代的简牍;从魏晋时期的行草尺牍,到唐代的楷书名碑;从宋元时代的文人书画,到明代的竖轴巨制,再到清代的金石风潮,书法始终在场,从不缺席。可以说,5000年中华文脉,24朝艺术传承,空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