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颜真卿三稿》。
本套书为中小学生书法入门教程,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学习书法而编写。全书共分为书法基础知识、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原帖欣赏六大部分。以范字为主,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明了。范字中加以简单的图示,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便与教学与自学。 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我们选用了范字的偏旁、部首,运用电脑设计集成了大量的范字,并集字汇成常用成语、古诗等,举一反三加以变化运用。我们还选用了原帖中的字做成拼图与集字进行对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书法图书市场上的古诗集字类读物大多止步于简单的集字呈现,有的又编排得十分复杂,没有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集字水平也参差不齐。鄢建强编著的《集颜真卿书好诗(多宝塔碑)》以古代名碑为依托,精选古代名家名诗若干篇,然后将原碑拓字集成有趣的古诗书法读物。同时,书中还编排有古诗诗意、书法常用款式及集字创作方法,供目标读者创作所需。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即《峄山碑》。《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无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因游皖山谷寺石中涧,乐其泉石之胜,又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创江西诗派。书法以行草著称,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拗崛,自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书法]。传世墨迹有《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诗》、《廉颇閵相如传》、《诸上座》等等。《松风阁诗帖》是其行书代表作。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清赵之谦称:“国朝人书以山人(邓石如)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邓石如的隶书吸取汉碑长处,取资广泛。初期结体扁方,出自曹全,笔意圆润,有棉里裹铁的笔致。其后,笔法日益苍劲洒脱,腴润稍减。到了晚年,往往运用篆、草的笔势以作隶,骨劲茂丰,淋漓尽致,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峰。这件隶书作品是邓石如嘉庆己未年(1799年)时所书,内容是关于治家、立身处世的格言。此作体势宽博、凝重古朴,是他学书融篆隶之法的代表作品。原作现藏无锡博物馆。 本次修订,利用我社所藏作品照片重新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365件艺术珍品 新上市的2019年《嘉德日历》延续了前两本日历的传统,所收录的365件艺术品皆来自中国嘉德2017年春、秋大拍及2018年春季拍品。 在品类上则涵盖了书画、油画、瓷器、家具、古籍善本、邮品钱币等各个门类,可以说是中国嘉德二十余年经手艺术珍品的呈现。 拍卖市场数据 《嘉德日历》所收录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标注了历年估价与成交价。 如果说2017年《嘉德日历》简单勾勒了近二十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脉络,2018、2019年《嘉德日历》则试图使读者一览当下艺术品市场的风云变幻。 无论是为大众所广泛关注的中国书画、油画,还是陶瓷、家具、古籍善本、文玩杂项,我们都希望《嘉德日历》能够还原艺术作品的真实价值所在,开启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品市场面貌的一扇小窗。 收藏学习指南 除了价格说明,我们还为每件艺术品精心准备
本书为根据国家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临摹欣赏范本之一。主要收录中国拥有代表性书法作品,分为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等书体,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化度寺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品之一,阶梯规范,线条劲拔,是书法爱好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很好范本之一。
《孔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年)刻。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封孔丘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而立。贞观七年(633年)刻成,无撰写年月。
隋《龙藏寺碑》,楷书,无撰书人姓名,开皇六年(586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县。有人说它“整密瘦健,为隋碑第一”,有人说它是“爽整精能,为隋碑之极则”。《龙藏寺碑》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书形象。《龙藏寺碑》集北碑之众长,是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 本书修订版据上传世最善本即莫友芝旧藏本影印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兰亭序》,又称《兰亭叙》《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帖》《禊序》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当时41位名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消灾祈福的“修禊”活动,大家流觞赋诗,后汇编成集,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所书序言的手稿即为《兰亭序》。《兰亭序》有多种摹本、临本、刻本存世,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知名。本书将冯承素摹本与虞世南临本、褚遂良摹本一并印出。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目前影响优选的名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春雨杂述》云:“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鬣鸟翅,花须蜂芒,油然桀然,各止其所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八),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少负盛名,累官州主簿、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大令”。其书与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所书小楷《洛神赋》中一节,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二百五十余字,十三行,故称。《洛神赋》真迹原写于麻笺,流传至唐代已经散佚,只存十三行。柳公权有硬黄纸临本,有刻本流传。而原迹九行为宋高宗所得,贾似道复得四行,因将此十三行刻石存于“半闲堂”。此石于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西湖葛岭。因石呈深暗色,被誉为“碧玉”。石纵二九厘米,横二六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本书所刊为贾似道刻碧玉本。第九行“衡”字双人旁似有小钩。此帖笔致灵动,体势秀逸,沉着流美,被誉为“小楷之极则”,历来为书家所重,是临习小楷的经典范本。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八),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少负盛名,累官州主簿、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人称“大令”。其书与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所书小楷《洛神赋》中一节,自“嬉”字始至“飞”字止共二百五十余字,十三行,故称。《洛神赋》真迹原写于麻笺,流传至唐代已经散佚,只存十三行。柳公权有硬黄纸临本,有刻本流传。而原迹九行为宋高宗所得,贾似道复得四行,因将此十三行刻石存于“半闲堂”。此石于明万历年间出土于西湖葛岭。因石呈深暗色,被誉为“碧玉”。石纵二九厘米,横二六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本书所刊为贾似道刻碧玉本。第九行“衡”字双人旁似有小钩。此帖笔致灵动,体势秀逸,沉着流美,被誉为“小楷之极则”,历来为书家所重,是临习小楷的经典范本。
《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选用历代经典碑帖海内外珍稀传世版本,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体经典碑帖,碑帖种类丰富,采用18开优质纸印刷,并附带碑帖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周颂鼎集联》文字完整,书刻精良,堪为东汉隶书的典范。其书法之精妙可谓少见,登峰造极。该碑虽笔画较细,但少见纤弱之态,而似铁画银钩,劲健遒媚,极富质感,非屏息提气,腕力强健者不能临写。其结构平正严谨,疏密停匀,但平中见奇,寓险于平,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其风格庄重典雅,高古超逸,严整中寓潇洒,规矩中见性情。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于明代出土,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菜根谭》是明代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练明隽,兼采雅俗。 《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行书精选》以《菜根谭》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名家或经典碑帖行书范字集合在6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本书以当代书法名家荆霄鹏老师的字体为范本。本书从偏旁部首到间架结构,精选61个常用简体例字,由荆老师进行书写示范、技法分析、要点讲解,并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读者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观看。例字设置了描红、临写两种学习功能,供读者反复练习。另外每个字都附笔顺提示,帮助读者规范练字。书后有精美作品页,供读者欣赏、实现从临摹到创作的轻松过渡。
《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苏州玄妙观是著名的道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此后屡遭兴废。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名为玄妙观,此名取自《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元大德六年(1302)赵孟頫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并篆额。《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原在正山门内,『』时失落。此作乃墨迹纸本,纵35.8cm,横283.8cm,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邓石如是清代中叶一位富于创造的书法家,真、草、隶、篆无一不工,尤精篆隶,别具一格。此件作品系邓石如于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年)以后所书,内容以个人处世哲学与感慨为主,在书法上颇具新意,取法李阳冰铁线篆,其中又有以隶笔作篆的意味,笔力遒练,体势沉着,是他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生于唐景龙三年(公元七〇九年),卒于唐贞元元年(公元七八五年),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曾经做过平原太守,官至太子少师赠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后世习称“颜平原”或“颜鲁公”。他的书法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在书法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念其侄季明所写的祭文。通篇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沉痛悲愤之情,溢于笔端。《宣和书谱》记载:“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
赵孟頫(1254-1322),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后人称“赵吴兴”。元代有名书法家。他的行书,尽得魏晋风流遗韵,深入右军堂奥,风神雅致,潇洒端庄。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采飘逸。传世作品有《前后赤壁赋》《闲居赋》《真草千字文》等。 本书针对书法初学者,精心编写了30天的课程,一课,让初学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赵孟頫行书,力求在他们认真学习并练习赵孟頫行书30天后,能够基本掌握笔画的写法和大多数字的间架结构。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草书精选》以《人间词话》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名家或经典碑帖草书范字集合在6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