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的书法家王羲之,有多种书法作品传世,最为常见的是其尺牍书札。这些尺牍被后人珍藏并镌刻在历代丛帖之中,为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其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王羲之书法在南朝的强大影响,在《千字文》的编纂和书写上可以见出一斑。在南朝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被作为字书的字样,所以才会出现《千字文》这样专门收集王羲之单字并加以编纂的集字作品。《千字文》编集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是十分爱好王羲之书法的梁武帝命文士周兴嗣从王羲之传世书法中选择一千个不重复的单字加以编次而成。传说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编次完成,须发皆白,因此得到梁武帝的嘉奖。另一种《千字文》文本是梁武帝的弟弟南平王萧伟命萧子范(486-549)所编撰,可惜今已失传。《千字文》问世之后,历代不断有书法家加以书写,其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有“米襄阳”之称。长期居润州停(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马北宋四家之一。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成竹在胸书暑研
赵孟頫,1254年生,1322年逝世,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宋亡,归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朝(1311—1320),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于书法绘画成就尤高。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邱壑
《书法经典放大·墨迹系列:颜真卿祭侄稿》所选法帖都是原帖字本较小者,因而“放大”也便具有了价值。放大不仅原色,而且做到尽量保持法帖之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真貌”,使原作由于字“小”而不易见之韵致得以完全展现。这既利于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的《颜真卿祭侄稿》无意于书,而神采飞扬,姿态横生,笔势雄奇,超神入圣,为颜书行草,为草书学习的范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