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小楷》 王羲之(三〇三 三六一),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史称 书圣 ,王羲之传世楷书均为小楷,其楷书师承钟繇,自出新意,整体结构紧结匀称,形巧而势纵,为后世所推重。 《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行的道家经典,王羲之小楷《黄庭经》真迹已不存,传世有刻本、临本和摹本多种。本书收宋拓本,传为赵孟頫旧藏,后有陈继儒、董其昌、翁方纲等人题跋,此本《黄庭经》镌刻精良,整体端庄精致,是临习的佳本。《乐毅论》,传为王羲之所作,褚遂良称其 笔势精妙,备尽楷则 。《东方朔画像赞》,原文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撰,传为王羲之书,亦是难得的王羲之小楷长篇。 王献之(三四四 三八六),字子敬, 书圣 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 二王 。王献之的小楷,自唐以来便为书坛所称扬,其小楷结字疏密有致,形态多变,大小不
此《王羲之兰亭序》由杨汉卿编:王羲之行书中*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行书 。公元353年,亦即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饮酒赋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后成了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承素双钩摹本,世称《神龙本兰亭》,因为是钩摹本,所以较能保持其本来面目。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气韵,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
《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另本)》介绍了宋大观初,徽宗赵佶因太宗诗所刻《淳化秘阁法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复拓,兼以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诏出墨迹更定汇次,命蔡京书签及卷首尾题记,重摹勒石镌刻。帖刻于大观三年(公元一一○九年),遂称为《大观帖》,石刻置太清楼下,又称为《太清楼帖》。《中国历代法帖名品:大观太清楼帖(第10卷)(另本)》是据宋内府所藏墨迹钩摹,改正《淳化阁帖》不少廖误,且摹勒谨严,镌刻精工,故为世所重,讑者以为超过《淳化阁帖》。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书法遗迹存留多的皇帝,不论是名山大川,抑或是殿宇庙堂、人文古迹,乾隆书法均时常可见。乾隆书法赵孟俯,心慕手追,身体力行。在以赵体为根本的基础上,又参悟二王弋颜真卿、宋四家等人风格,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圆润道丽、温妍儒雅的书法风格。大学士梁诗正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来,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广,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己。
《集王羲之书唐诗百首》是根据人们学习和欣赏的需要编写的。诗是从唐代众多诗人作品中选出,这些诗艺术性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智慧才能。字是从《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阁帖》、《大观帖》、《兴福寺碑》、《金刚经》等各种珍本中精选出来,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整体风貌。本书是诗与书法的结合,按诗的内容,采用集字的方法,以册页的格式编排。集字的每首诗边有简化字对照。并对诗文加上简要注释。
《娄道南楷书兰亭序》是1997年,土坑里挖出来,只存上半部144字,下部没有下落。现在的落款,是从其《老去诗篇浑漫与,天涯风俗自相亲》集杜甫诗书联下款,移补加注的。金银可造,书宝难得;稀珍罕见,足可传世。是今人研习书法难得的好教材。
运用毛笔在纸上书写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共计2400余字,西安博物馆藏。此碑内容包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通称《三藏圣教序碑》。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后镌刻成碑。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直一迹中摹出,保留了其书原貌,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 ( 今属山东临沂 ) ,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王羲之书风*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
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称『唐初四大书家』,亦是后人称道的『欧、柳、颇、赵』四大书家之一。其书学二王,参以隶法,劲险刻厉,意态精密,于平正中见险纥,自成面目,世称『欧体』。有方家以为,这卷行书千字文是欧阳询早期作品。《天下墨宝: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唐代行书)》结体修长,用笔劲险刻历,清晰地展现出欧体书法特点。卷中钤南宋内府『绍兴』印,南宋权相贾似道『秋壑珍玩』,明项元汴『构梅李项氏家宝玩』等印,清卞永誉『式古堂』印以及乾隆、嘉庆、宣统、肉府鉴藏印。卷后有北宋书家王诜题跋。亦有方家以为,此卷并非欧书,而是他人依本临写。这卷行书墨迹系纸本,纵二十五点五厘米,横三百零四点八厘米,藏于辽宁省博
《中国*代表性书法作品》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其《附录3临摹范本》了18种临摹范本、《附录4欣赏作品》了30种欣赏作品,这些范本和作品涵盖了*代表性的书家和作品,也是本套丛书《中国*代表性书法作品》命名的主要依据。该丛书主要特点为: 一、针对性强、品种齐全。目前市场碑帖品种很丰富,但依据《纲要》精神编写、并将48种碑帖编成丛书的,《中国*代表性书法作品》应该是套,这套丛书的面市为师生提供了一次就能看完全部品种的机会。 二、原色印制、尽呈权威。这48种碑帖可分为拓片、墨迹长卷和作品集三种形式。其中拓片尽*可能选用公认的善本,如《九成宫醴泉铭》
唐褚遂良书法为初唐时 书法集大成者 ,在当今书法热中是为热学的,本帖所编为褚遂良40岁时早期成熟的楷书代表作,特点规范规整,故为初学书法者尤其为中小学生所选楷书典范,方尧明编著的《唐褚遂良孟法师碑临习秘籍》所编从基本点画作详尽的图文并茂的讲解,同时从组成文字各类组件,即字头、偏旁、字底、字框的各类特点,以及这些与整个字的关系的书法技法作了详尽的分类,书法技法、组合特点,内在联系均有图例讲解,为学习该帖提供了快速的学习掌握通道与捷径。
《怀素小草千字文》,亦称《千金帖》。尾署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唐贞元十五年为公元七九九年。绢本。草书。八十四行,一千零四十五字。书法古朴淡雅、苍劲静穆。或谓二字值一金,遂誉为千金帖。明文徵明云:绢本晚年所作,应规入矩,一笔不苟,可谓平淡天成。于右任谓:此为素师晚年之作。可谓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矣。钤有军司马印、宣和、正和、内府图书之印、赵孟烦印、文徵明印一等鉴藏印。帖前有文嘉、宋荦、毕秋帆、六舟等书签六条。帖后有文徵明、杨珂、宋荦等跋,吴荣光、方士庶等观款。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姚公绶、文徵明、严嵩,清宋荦、毕沅、释达受、徐少圃等收藏。该帖为草书学习之范本之一。
《天下墨宝·赵孟頫:妙严寺记》文约意丰、博大精深,妙笔生辉,可供书写爱好者阅读。
《唐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临习秘籍/古代碑帖临创系列》编著者王恩科。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晚年精心之作,也是他惟一流传下来的楷书真迹。因此弥足珍贵,是我们承学颜体楷书的*和*权威的范本。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为纸本墨迹,共33行252字,墨迹清晰、骨力道劲、丰腴雄浑、雍容宽绰、体合自然,观之有正气凛然、从容朗畅之感,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全书主要向你介绍了中国书法的有关知识。《草诀百韵歌》所讲述的中国书法艺术知识,是每一位使用汉字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学书必学王羲之。然而,王羲之真迹,早已只字无存,幸好唐代摹写本将其风貌留存下来。这些极为珍贵的摹写本,有的散见于故官博物院以及国内一些博物馆,有的被转移到祖国宝岛台湾,有的则流传到日本国。编者经过多年努力搜集,现将这些唐摹本墨迹汇成一书,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习。
《天下墨宝·陆柬之:文赋》文约意丰、博大精深,妙笔生辉,可供书写爱好者阅读。
《天下墨宝·苏轼:黄州寒食诗贴》文约意丰、博大精深,妙笔生辉,可供书写爱好者阅读。
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神策军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正如岑宗旦《书评》云,柳书 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 。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 颜筋柳骨 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神策军碑 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下为北京图书馆藏唐拓本。拓本已装裱成上下二册,只存上册27开。下册早已失传。上册仅至 来朝上京嘉其诚 之 诚 字止,为碑文之前半,以下缺。后有南宋贾似道、元瀚林国史院、明晋王朱钢等藏印。清代经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书法遗迹存留*多的皇帝,不论是名山大川,抑或是殿宇庙堂、人文古迹,乾隆书法均时常可见。乾隆书法赵孟俯,心慕手追,身体力行。在以赵体为根本的基础上,又参悟二王弋颜真卿、宋四家等人风格,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圆润道丽、温妍儒雅的书法风格。大学士梁诗正赞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来,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广,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