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致制作了这样一根项链: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八分书』『楷则』,什么是书法中的『势』,『五字执笔法』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屋漏痕』『折钗股』『意在笔先』等)究竟何 指,『笔法』图解细释,书写工具、姿势与书法发展的关系,『章草』与书法演变终止的关系,提出『美化』与『隶化』的概念,『完法』『尚法』『变法』『无法』阶段的划分,『帖学』与『碑学』的实质,历目前主要书家书写风格破解,『书画同源』的本意,何谓『文人画』,书法和绘画的分界线,等等。因此,这本书不是教科书,而是『寻』古来书法之『本』的书。
毛泽东在奋斗求索一生中的墨迹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承载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毛泽东的手书,既是一部思想史、革命史,也是一份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王羲之书法,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 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 疏密相间;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 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 班志铭编著的《王羲之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历代书法经典教程)》收录王羲之行书作品,供读者欣 赏临摹。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部分用作者独具风格的隶书——融汇汉隶与清人隶书——书写了300条雅俗共赏的中国成语,每条成语皆注明读者及解释。第二部分创作了包括中堂、条幅、横披、斗方、扇面、对联、小品等各种款式的隶书成语书法作品,各附以适当的文字说明,阐述每件作品的特点及创作意图,用以指导初学者对成语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本书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中国成语文化爱好者阅读。
本书主要介绍王羲之书佛遗教经。王羲之书佛遗教经供广大王体楷书研习者在临池学书时以此论共勉。《王羲之书佛遗教经》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王羲之是书法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赵孟頫在书法方面不满宋朝末期摒弃古法、随意挥洒的书风,竭力提倡恢复[王]的书法传统。赵孟頫兼善诸体,特别以行、草、小楷。他的楷书博釆众家之长,以李邕的纵逸,形成外观温文尔雅,而内寓刚劲的书法风格。他的行草书主要来源于王義之、王献之,结构紧凑匀称,用笔灵活流利,如行云流水,风神潇洒。他的传世书法作品极多,楷书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等,小楷有《汲黯传》、《道德经》等,行草书有《洛神赋》、 《千字文》、《嵇康与山巨源绝书》和《后赤壁赋》等。
曹有刚编著的《王羲之兰亭序(全彩色放大本技法解析及全帖)》分为四个单元。 在“单元《兰亭序》基本点画的变化”中,解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挑八种基本点画的变化。 在“第二单元《兰亭序》偏旁部首的变化”中,解析了《兰亭序》中偏旁部首的变化。本单元列举的偏旁部首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 在“第三单元《兰亭序》结字的变化”中,从轻重有度、笔画连带、点画省减、疏密得当、参差错位、体势欹侧、避就揖让、行草杂糅、态势自然、同中求异十个角度对《兰亭序》结字的变化进行了解析。 在“第四单元原帖赏读”中包括《兰亭序》全帖及释文;全帖均为精选善本,并进行了放大。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言辞简炼,含义丰富,朗朗上口,便于诵读。不过儿童早期的识字、写字与启蒙老师的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古代的启蒙老师多亲自用端楷书写“三百千",供学童识字、摹写和临仿之用。然而人们习字多从颜体人手,而后柳、欧、赵诸体,可惜前人未能给我们留下用此四体书写的“三百千"。人们很难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识字和写字的教育地结合起来,实在是一件憾事。我们邀请了当代于颜、柳、欧、赵四体有专攻的实力派书家,分别用四家体书写“三百千
这套欧、颜、柳、赵、苏、黄、唐七体楷书标准习字贴与间架结构习字贴的首编人柳溥庆先生(一九○○—一九七四)是中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印刷印钞专家,总工程师,一生从事美术印刷印钞工作。他利用十多年业余时间,在中国历代书法家论的基础上,研究又好又快地书写楷书的规律,并将总结出的楷书法理论与历代楷书名家代表作的范字相结合,编印出欧、颜、柳三体标准习字贴及柳体楷体间架结构习字贴出版。『十年动乱』后,其长女柳伦继承柳老遗愿续编其他多体标准字贴。这套字贴自一九六二年公开出版以来,已累积发行数千万册,至今长销不衰,受到书法爱好者与习字者的欢迎。
毛泽东在奋斗求索一生中的墨迹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承载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内容。毛泽东的手书,既是一部思想史、革命史,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刘炳森隶书字汇
《中国书法全集》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名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著、附录、補遗十编。精印现存世界各地珍藏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三万余幅。论文、考释二千余万字。许多图版均属首次发表。每卷内容有:书法家评传(或断代专论)、图版、书家书论、书家年表、书家生平行踪示意图、图版考证说明与释文、参考书目等。 该书不是一般性的艺术图册,而是继宋代《淳化阁帖》、清代《三希堂法帖》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介。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微地研讨一门艺术,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学术界也是罕见的。此书对书法专家、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均有极高价值。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虽是年龄的,在兄弟中却也是最有天资的,再加上他勤奋刻苦,因此少便富盛名,连王羲之也曾叹到:此儿后当富有大名。而王献之也未负众望,成为与其父齐名的大书法家,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被称为“天下小楷”的《洛神赋十三行帖》,笔力劲足,墨彩飞扬,尤具大家风范。而他的行草也不甘示弱。张怀瓘曾评价他的行草说:挺然秀处,务于简易,情弛神纵。《历代书法经典放大系列:王献之中秋帖》也是王献之的名作之一,又称《十二月帖》,细观此书法,笔力雄健,挥运之际,情弛神纵,一气呵成,米蒂对此书帖十分钦佩,他在他的《书史》中曾评价《历代书法经典放大系列:王献之中秋帖》说:大令《十二书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帖也。如此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追求“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然而,由于书学语境的不同,古人往往极少保留自己的临摹书迹,对临摹和创作并非像我们今天一样看得泾渭分明、指向明确。一代又一代人从临摹到创作的实践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湮没。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体的作
张旭,字伯高,书法家,常醉后落笔,时称“张颠”,以草书与李白歌诗裴剑舞,号称“三绝”。吴郡人,世称张长史,生卒年月不详。他得书法得之于“ 二王”而又能新意。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 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远超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
本书用字体从《曹全碑》选出。本书编辑方式主要以描红本为主。主要分为:基本部首练习;基本笔画练习;基本结构练习;综合练习四个部分;方便书法爱好者基础技法练习。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书画部与宣教部为使专业展览能被更多观众理解而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希望此书对传播兰亭文化起到的作用,也希望观众在以后的某一天,不经意地瞥见这本书,仍能回忆起这次珍品云集的兰亭展。
这是鲜于枢抄录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魏将军歌诗》,以草书来书写,全贴书法纵橫挥洒,奔放自如,笔势连绵而气酣墨畅,有一气呵成之势。一些字的点画停顿处,提按变化较少、取法于唐人,以气势称胜。为鲜于枢的草书精品。
《毛泽东印谱印话》围绕毛泽东书法作品、毛泽东保存的印章,讲述毛泽东与印章篆刻人之间的交往故事。曹立庵、齐白石、陈巨来、谢梅奴、刘博琴、邓散木、钱君匋、吴朴堂、叶露渊、谈月色、石昌明、方介堪、齐燕铭,等等,都为毛泽东刻过印章。有些作品毛泽东收受了,但是很少使用;有的作品毛泽东收藏了,但是只是偶尔使用;有的时候,毛泽东甚至婉然拒绝对方的好意,你可以刻,我也可以拒绝……因此留下了许多佳话。这些佳话,正是《毛泽东印谱印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