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本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蕞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地“认识”电影。
《伟大的电影3》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完结篇。在本书出版十六个月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书中收录的100篇影评,被作者视为构成“伟大的电影”框架的最后基石,也见证了伊伯特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重启隔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在追问“究竟什么样的电影,才称得上伟大”的过程中,伊伯特重温了伯格曼的四部经典,重拾对喜剧电影兴致,甚至对一些争议作品重新下了判断。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学术著作。本书梳理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表奖获奖作品,总结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和价值。本书在对华表奖历年获奖佳片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选择了9部主旋律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开国大典》《焦裕禄》《阙里人家》《孔繁森》《红河谷》《鸦片战争》《生死抉择》《集结号》《建国大业》。本书主题突出,内容详尽,可作为电影类课程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电影爱好者的通识读本。
《伟大的电影2》是世界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续了前著的妙语连珠与犀利观点,携带私货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伟大的电影2》中收录的100篇影评,是100部被作者形容为“没得看,就会死”的电影,其中一些与伟大的名字相伴——罗伯特·布列松、希区柯克、伍迪·艾伦、戈达尔、斯皮尔伯格;另一些,人们通常不会将其与“伟大”联系起来,甚至会排斥。正如伊伯特所强调的,“我们基于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电影,而电影的伟大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伟大的电影2》里既有《大白鲨》《夺宝奇兵》等被认为“太过流行的”,也有《落难见真情》《男人的争斗》等“标榜娱乐的”,还有《厄舍古厦的倒塌》《史楚锡流浪记》等“过于晦涩难懂的”。伟大的电影是一份清单,而非榜单,记录那些维护艺
《救猫咪:电影编剧指南》是好莱坞知名编剧、剧本导师布莱克 斯奈德的代表作。这是一本简练、清晰的实战派指导手册,它不讲玄而又玄的原理理论,而是坦诚地传授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经典写作套路和技巧,直截了当,上手即用。从让主人公 救猫咪 ,到一句话故事,到结构节奏,再到推销剧本时必须注意的风险和机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职业经验,对于商业剧本写作的方方面面都给与了细致清晰的解答。对于编剧新手来说,这是一本写满通关答案的 作弊纸 ;对于职业编剧来说,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实用工具书。当然,它也适用于小说家、文案写作者,以及那些希望破解好莱坞套路的影迷们。 《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解析》是剧本导师布莱克 斯奈德 救猫咪 系列第二册。本书延续了第一册高效实用、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通过回顾影史上的各类经典电影
《中国电影史》是一部中国现当代电影发展的通史著作。作者通过长期积累,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描述了1905年—2021年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电影文化成就,以具有范式意义的影片、人物和重要电影现象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影发展全景。全书分为十章,厚今薄古,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做了精彩论述。全书70余万字,涉及电影海报和图片上百幅,对于电影爱好者、研究者而言,既是一本资料丰富、全面的中国电影史学习著作,也是一本极具收藏和参考价值。
“这本书,是为了表达感谢,希望它可以振奋心灵,即便是在至暗时刻。每一个日子也都如此宝贵,因为我们还在呼吸,依然能被洒向高耸的树枝、清晨的工作台或是心爱诗人墓碑的阳光所感动。”1994年,丈夫去世后,宝丽来Land250胶片相机帮助帕蒂·史密斯度过了无法写作的艰难时光;2010年,她获得了第一部手机,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用手机进行艺术创作;2018年,她开通了社交媒体账户,持续发信,以影像与文字同当下时代建立联系。2022年,在隔离之中,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社交媒体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部影像日记,记录下一年366天的珍贵时刻。在《从昨日醒来》中,身为音乐人与作家的帕蒂·史密斯,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记录方式,以简短克制的文字和相互关联的影像,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让过去与当下在纸上显影:手边的咖啡与墨镜、书桌上的琐碎之
《二十世纪中国电影文学史》是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周斌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4BZW042)的最终研究成果。它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和中国电影发展变革的复杂进程中,着重对中国电影文学(包括电影本事、电影故事、电影小说、电影剧本)在每一历史阶段的创作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论析。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从宏观上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电影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与社会变革和电影运动、电影思潮、电影产业等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又选择了每一个历史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电影剧作家和电影文学作品进行了具体评析;同时还论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变革与中外文化的渊源关系。它资料翔实、内容充实、点面结合、观点鲜明、论述详细、评析精当,是一部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本书是当代西方杰出批评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关于美国大萧条文化史的研究力作。作者集中分析了文化艺术的影响,从史诗般的电影到滑稽古怪的戏剧,从优雅的舞曲到受到大众追捧的摇滚乐,从装饰派的设计到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展示了特定时期的艺术是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宣泄痛苦与焦虑,如何呼唤希望与乐观的。迪克斯坦认为,大萧条时期的文化并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神话,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艺术的活力,提出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设计等艺术的世界,为现实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芒,成为人们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本书获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2009年度好书。
【全2册】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 哪吒三界往事
小津安二郎(1903-1963),风格卓著的日本电影导演,跨越日本电影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927年执导处女作《忏悔之仞》起,拍摄默片经过音响版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片到彩色片,至1962年《秋刀鱼之味》收官,一生执导54部电影,一半以上享有世界声誉。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巨匠之一,入选英国《视与听》杂志“电影目前伟大的十位导演”,他的《东京物语》被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为“很好日本电影”,其艺术成就尤其是被称为“小津风格”的性,令后世折服的导演遍布世界,更有在影坛大放异彩的电影人维姆·文德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等公开承认深受其影响。 围绕小津安二郎其人其作,国际研究一直在持续和深入,名作迭出,然而随着日本学者本着细致挖掘、穷尽搜罗的精神展开的人物访谈、文艺评论、资料挖掘和汇编,
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新历史主义等当代方法论,革新电影史书写方式,把电影作为一种美学、技术、经济、社会机制来描绘,介绍美国电影与文化互相塑造的历史,是美国公共电视台《美国电影》系列节目的配套读物。作者主要论及制作模式、类型和类型体系、美国 二战 后的历史三大部分:首先,梳理了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和制片厂制度;其次,介绍了类型片的美学特色,及其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如何体现美国民众的身份认同危机;*后,以电视普及、冷战、嬉皮士反文化运动、 3D 技术等关键词为主题,揭示经济变革、政治事件、科技发展对类型叙事的影响。 此次新版特别扩充了口碑或票房斩获佳绩的影片范例,如《社交网络》《大地惊雷》《拆弹部队》《阿凡达》《宿醉》,关注游戏叙事、后续市场等新概念,呈现更贴近当下的电影科技潮流和大众
《封神:东方美学笔记》是叶锦添倾力打造的一部关于电影美术创作的深度记录之作。 展现了电影从概念构思到画面呈现的全过程。在梳理多年电影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全书聚焦《封神三部曲》的精神底蕴,以根源性的中国意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使用大量手稿与设计图,从神话的氛围/场域、角色造型设定、道具的考古基础等多个维度,以美学随笔的方式建构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体系,出入于商周青铜器、宋人山水画、《山海经》与《庄子》等典籍,同时结合作者自身在《卧虎藏龙》《夜宴》《赤壁》等诸多经典古装电影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艺术经验,全面阐发了自己的艺术与哲学之思,开启了《封神三部曲》系列电影与受众之间的 深层次也 为持久的思想对话,将当代的观众全面带入与中国古典精神互动的精深境界。 全书共四百余页,
这是一本从编剧角度考察中国电影百余年历史的专业著述。书中梳理了不同阶段的剧作实践,以史料学与影人年谱的方法思路,细数那些对后辈创作者影响颇深的重要创作流派、美学思维、代表影人及其作品,如对鸳鸯蝴蝶派、左翼进步影人、 孤岛 时期的借古喻今作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选择下的商业类型电影、港台与海外影人实践等内容的论述,展示了中国电影的丰富样貌和独特品格,揭示了历史的渐进中中国故事讲述方法的多元可能性。同时,还尤为关注经济、社会、美学、技术等因素对剧本创作的影响,拓展了电影史研究的理论视野与范式方法,极具学术参考价值。
中国现实主义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制作团队倾囊而出——从电影采风开始,展示线稿、概念图、分镜、模型、着色、打光、效果调整、过程笔记、Matte painting等幕后制作全过程。袒露真实,既是精美画册,更是一部便扫盲动画电影制作过程的国漫教科书级设定集。分享每一个细节、每一步进退、巧思与反思、知识的干货和艺术的创造。在版式设计方面,尽优选努力把素材及其内涵表现得贝联珠贯、酣畅淋漓,让影迷、动画爱好者拥有物超所值的体验。
布鲁斯?布洛克有四十余年的影视行业工作经验和电影教学经验,对影像的视觉结构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认识,本书已被译为七种文字,是电影专业的经典教程。 书中介绍了空间、线条和形状、影调、色彩、运动、节奏等
这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笔记,也是他大半生的艺术思考和实践。无论是做艺术指导还是服装造型设计,抑或是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一个写作者,叶锦添都是一边专心致志,一边神游八荒,在这种矛盾且统一的状态中,他才能达到他想达到的境界——既要做到很好,又要找到足够多的可能性。艺术就是创作,叶锦添说:“找到那个目的,一直为了那个目的创作。我们很难找到标准答案,因为没有固定的答案。”与众多各个领域的大家合作过之后,他拼命汲取着艺术的养分,比如,他这样评价李安:“李安的电影永远是在一个含蓄、高雅的感觉中,如一支银针般刺痛了神经,令人过目不忘。他深刻地认识自我,勇于尝试不同的题材,克服地域文化的差异,而那种隐藏的士大夫情怀,却从不缺席。”他从西方看到东方,从东方看到西方,将东西方融合,诠释出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