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是以戏曲为绘画题材,与戏曲形态及其表演内涵紧密相联,是绘画特有的艺术品种,创造了戏曲二度创作的辉煌。 《画里看戏:中国戏曲百图赏》展现了关世俊所创作的百余幅戏画,含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秦腔、高安采茶戏、莆仙戏、吕剧、徽剧等各剧种,数量多,覆盖面广,对了解、欣赏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关世俊以戏入画、以画品戏,生动传神地记录了现当代戏曲名家、名段、名表演的精彩瞬间,为戏曲艺术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丹青记录。既具可观可赏的艺术价值,亦具可借鉴思索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史研究中重要的 图像符号 。 文人票戏者众,然善丹青者少。画家绘戏曲人物者多,却懂戏者稀!而关世俊乃梨园戏骨,触类多能。各种表演动作在其笔下全无扭捏之态。其笔下所涉剧种之多,行当之全,剧目之繁甚为罕见。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 中国 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寻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文化认同。
本书是罗周的第一部著作,内容丰富、厚重,包含《缀白裘》戏曲编剧法研究、创作谈、提纲札记以及代表剧目剧本。本书既包含被多次搬演于舞台的戏曲剧本,还有作者多年来的编剧经验总结,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制作戏剧演出的应用性书籍。全书共分为五部分,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介绍戏剧制作的含义;第二部分是戏剧管理概述,包括艺术管理、戏剧管理和演出行政管理等内容,主要阐释艺术和管理的含义;第三部分是筹备戏剧演出,包含戏剧演出的发起、策划商业演出、编写策划案、演出立项、组建剧组、编制制作预算、组织艺术创作等内容,阐述筹备戏剧演出需要做的管理工作;第四部分是剧目制作,包含舞美制作管理、进场前的准备、舞台合成及彩排、歌剧制作、演出运营等内容,阐述剧目制作的方式方法;第五部分为演出市场营销,包括演出营销管理、演出信息传播和票务销售等内容,阐述如何将演出剧目推广出去。
本书是介绍日本乃至亚洲运营良好的著名剧团 四季剧团的专著。作者经过对剧团的细致采访,将四季剧团的开创业绩的过程和经营理念做了全面的阐述。对其成功的秘诀如世界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全国公演和企业化运营、演员培养、剧目的排演和移植以及个性化和人性化剧场的建立和拓展、话剧代表剧目的积累等做了分析。对其两届掌门人也做了访问,分享了现代剧团的经营和演出之道,对剧场管理、编剧、导演均有参考借鉴作用。
帕梅拉 霍华德的《什么是舞台美术?》扩展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的完整分析,它包含空间、文本、调查研究、艺术、演员、导演和观众七部分,验证了□1世纪舞台美术本质的□革。 《什么是舞台美术?》包含了帕梅拉 霍华德瞩目的职业生涯中近十年来创作的新作品的前期资料研究,包含《卡门》和《夏洛特:三原色音乐剧》,还有她近期作品的彩图和来自更大范围的当代戏剧制作人的新评论。 《什么是舞台美术?》除了专业戏剧设计师外,还适合舞台美术和戏剧设计专业的学生。
20世纪20年代,粤剧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极一时,是北美音乐史、演出史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在美国音乐史中,长期以来它都是缺失的一环。 本书作者基于这一现状,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辉煌时期粤剧演员的演出和生活,以及粤剧戏班和戏院的经营,并以此勾勒粤剧乃至华人戏曲文化在北美的发展脉络。书中搭配丰富的历史数据及图片,介绍20世纪20年代北美七个华埠鲜为人知的戏院历史,描绘华人移民生活的音乐文化,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探讨此元素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在北美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荣获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 年度书籍奖 等多项重要奖项。本书属于《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剧本写作训练》是一部教学参考用书,既可以满 足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学生 学习剧本创作的需求,也可 以供有志于戏剧、影视剧本 创作的爱好者学习剧本创作 ,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央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在培养编剧人 才时的教学理念,其中的两 个关键词是:融通理念和阶 梯式训练。本书的第二章 散文写作 、第三章 小品与 短剧 、第四章 多幕剧写作 、第五章 影视剧本写作 四个章节对应了戏剧文学系 戏剧创作专业 的 写作课 教学训练进程。第六章 文 献剧创作 是近年来教学改 革中 创新性 写作教学实践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通史(套装上中下册)/前海戏曲研究丛书》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北杂剧与南戏 、 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 、 清代地方戏 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汇集了来自全国著名专业院校的教师、硕博研究生及表演实践者在上海戏剧学院参加迈斯纳方法大师班的感想和思考。对迈斯纳大师对戏剧表演的经验、技巧、方法进行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并加以记录整理。本书可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和戏曲学院的青年教师,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广大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为研究对象,内容涉及戏曲文本、礼乐制度、舞台艺术、作家、演员、观众接受、改编流变等诸要素。本书采用编年史的著述体例,从整体上梳理了自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 年)至逊帝溥仪离宫(1924年)近三百年间宫廷演剧活动资料,将清代重大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学事件与宫廷戏曲史料一同系年,将宫廷戏曲放在大的社会背景和戏曲史长河中进行定位,直观地展示宫廷戏曲发展的盛衰变化,尽可能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宫廷戏曲的整体样貌和丰富形态。
从历代戏曲文艺文献中选录Z有价值、Z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以1911年为下限,按时间为序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而成的一部类书,下设理论总部、词曲总部、演*部等三个三级经目,总部之下分为法规部、戏曲集部、体类部等十五个四级经目,各经目下设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著录、艺文、杂录、图表等九个一级纬目,繁体直排。
本书作者通过我国话剧历史的回顾,通过多篇纪念我国戏剧前辈的文章,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演出的评论和对多位话剧艺术家论著的评介,对我国话剧进行了历史的、全局性的、通盘的研究和思考。近几十年来,更联系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研究,联系境内外、国内外戏剧交流中涉及的新的戏剧品种进行研讨,并以研讨中新的课题丰富了我国戏剧教育的内容。虽然我国目前戏剧发展处于盛况中,但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书稿对戏剧研究和爱好者有着一定的学习参考价值。文章内容饱满,条理清晰,对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由保加利亚学者卡利娜 斯特凡诺娃(Kalina Stefanova)和美国学者马文 卡尔森(Marvin Carlson)共同编著并于2021年出版的一部文集,聚焦1989年 铁幕降下 这一当代重要事件发生以来,东欧地区的20位重要导演的作品与创作理念,这些导演可谓整个东欧戏剧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催化剂。 相较于2000年以来国际上出版的其他几部有关东欧戏剧的论著,本书除了对这一地区快速发展的戏剧进行了更为及时的介绍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了当代戏剧文化的一个特殊而又核心的部分 导演身上。自20世纪初以来,导演一直充当着现代戏剧的核心力量,这一点在东欧各国戏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这20位导演,因他们勇于打破传统戏剧的限制,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面貌,而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戏剧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 集外 ,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本书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丁悚是海派文化史上开一代风气的人物,他曾在1944至1945年间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自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丁悚之孙丁夏将这组文字整理并集结成册,且附上了多张丁家收藏的珍贵照片。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是研究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本书是就202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基础上的的典藏本,增补16篇文章、丁悚年表、数十帧珍贵照片,并公开与周璇的12封信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丁悚的生活迹象以及民国艺坛面貌。
本书以中国古代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和古典戏剧理论的历史分期为 史 的线索,以 曲学 叙事理论 和 剧学 为三大体系,从横向角度清理古代戏剧理论的独特思想内涵,探索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体系、理论特色和价值功能,进而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民族性格。此次修订再版,结合十余年专业研究新成果,精益求精。此书历来为中文系推荐之参考书目,也适合推荐给广大古典戏曲爱好者,可对中国戏曲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自孔子揭示其忧患之一是 学之不讲 这一观点以来,在社会上进行讲学便构成了儒学的传统,而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则莫过于近世中国的宋明时代,特别是16世纪阳明学时代更有集中的展现。 在阳明学时代,王门诸子推动的讲学已经超越了学术切磋的知识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讲学具有了阳明心学的学派建构和身份认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对阳明学时代的讲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文献梳理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阳明学时代的社会思潮及其时代特征。 本书以收录原始材料为撰述形式,这些材料原是吴震教授为撰写博士论文《阳明后学研究》,大量阅读明人文献时随手摘录的,此次增订本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全书以活动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现了16世纪初以来阳明学时代思想活动的发展样态,揭示了阳明学作为一场思想运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作者将自己对教学与创作问题的思考整理成文,其中有的是阅读斯氏体系的体会,有的是关于导演教学的思考,有的是关于导演创作的记录,有的是阅读文章后写下的心得。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先记录表演练习,通过表演练习进行训练,再通过对这些练习的分析,总结出一个又一个表演的基础元素。许多有关表演创作与训练的概念以及表演元素的理论内涵,都隐含在了表演本身与做练习时师生们的讨论当中。 《姜涛导演笔记:实践斯式体系的教学与创作》对导演和表演专业的学习者会有帮助。
《节庆晚会编导手册》是一部由我国著名的文艺编导、电视撰稿人陈念祖编写的一部编导技巧手册,内容包括永恒的节日、缤纷的节庆、艺术的盛会、奔放的爱心、荧屏的盛宴、多彩的晚会、动感的韵律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在不同的晚会场合的编导须知事项,适合从事编导工作的电视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