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为中国歌剧百年 经典唱段集萃第四册,收录了1990-1999年间创作演出的《归 去 来》《党的女儿》《马可 波罗》《张骞》《安重根》等15部歌剧中的34首唱段,如《铺平大道通长安》《卞姜,你在哪里?》《大王,快住手!》《你是草原上美丽的太阳》等。这一时期的中国歌剧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取向,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引进,使新创演的剧目均在原有的艺术模式上迅速突破。 《集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乐谱 所有唱段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限度为演唱者提供便利;二是文字赏析 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集萃》是一套系统化、专业化,集乐谱、伴奏、鉴赏分析于一体的中国歌剧文献集。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部涵盖全面、资料翔实、评价中肯的歌剧集
《中国歌剧百年 精选唱段集萃》以年代为编辑原则分为九册,涵盖了20世纪20年代至2018年创作的117部歌剧,366首唱段。本书是第二册,收录了1960 1979年间创作演出的17部歌剧中的33首唱段,如:《海风阵阵愁煞人》《红梅赞》《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等。乐谱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曲谱后有作品简介,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使演唱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作品的年代归属与时代特性,从而对音乐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的特色是字对字的翻译,字对字的翻译对大家理解作品、学习作品、欣赏作品和演唱作品都有极大帮助。作者挑选的版本都是非常准确的,排版方面争取做到零失误。对于没有学过法语的人,只是靠听外国人的读音,很难辨别一些细小的区别。所以,在每首歌曲里面都配了一个由男中低音歌唱家施恒先生亲自录制的法语发音,里面做了很多的讲解,包括在歌唱时应该怎么发音才能让观众听明白。特别是语言的演唱和说话上的一些区别,包括演唱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有哪些,大家要如何避免。本书是面向音乐院校专业学生、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以及艺术考生的声乐教材,所选曲目共有12首,选自11部法国歌剧,都是法国歌剧音乐会常用的歌剧咏叹调。
为什么几个世纪以来,歌剧使观众为之深深着迷?音乐学家卡罗琳·阿巴特、罗杰·帕克将起自1600年前后歌剧出现到21世纪初这四百多年的歌剧史娓娓道来,并回答了这一问题。书中涉及罗西尼、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等歌剧大家的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 但本书并非单纯地解读作品。为了让更多普通读者了解歌剧这门艺术,两位作者参考了当时的文本、学术界研究、人物传记等各种材料,讲述了歌剧诞生及发展的历史,考察了歌剧传播中的音乐与戏剧手段,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传统歌剧在现代化的世界遇到了诸多问题,传统经典剧目广泛传播,新歌剧的创作在锐减,但歌剧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经久不衰的感染力给观众以身体上、情感上、智识上的震撼,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本书中所展现的是令人着迷的歌剧世界。它不像一般同类书籍那样以冷静枯燥的口吻陈述那些必不可少的数据和事实,而是像在舞台上一样把充满悬念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奉献给读者。本书歌剧的选材不仅恰当,而且颇具说服力,情节的叙述也直观生动、引人入胜,同时还通过简单的附注举例对情节辅以意义深长的补充。这样的一本书肯定能够唤起年轻读者——当然也希望一起读本书的成年人:父母亲、亲戚和朋友们——对歌剧的巨大兴趣。
本套教材是参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教学大纲,并结合美术专业函授、大专自学考试大纲编写的。这套丛书是报考美术院校的高考生、美术自学考试者、社会助学单位、高校美术专业、公共美术教育单位和美术爱好者珍贵的学习参考资料。
本书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此书1956年在美国初版发行,随即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多年来在西方国家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征引次数最多的论著之一。
18世纪意大利正歌剧咏叹调旋律优美、动人,既适于初学者声音训练,又适于歌唱家展示其优美的音色、绝妙的气息控制力以及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既是每位声乐学生的必修曲目,也是许多歌唱家喜爱的音乐会保留曲目。但是由于歌剧史上一直的偏见——一些理论家和作曲家认为这个时期的歌剧仅仅是歌唱家炫技工具,是歌剧黑暗的时代——而对这个时期的歌剧及咏叹调研究甚少,这种状况不仅对于歌剧本身及歌剧史的认识有失公允,而且对演唱者的学习和表演极为不利。笔者希望这部著作能够为改善这种状况尽绵薄之力。 18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是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要求下,在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和阿卡狄亚学会的推动下,在音乐人才和文学人才聚集的作用下兴盛起来的。在这些条件中成长起来的正歌剧具有严肃的情节、高贵的历史题材和以咏叹调为
本书以历史和世界的视角再现了曾经孕育歌居0的社会背景,既有宏观论述,又有迷人的细节描写。莫扎特的维也纳的繁华,腓特烈大帝的柏林的喧嚣,颓废巴黎的诱惑,甚至澳洲内陆的荒蛮,无论哪里,一座歌剧院都被视作文明的象征,为戏剧性的,有时又是悲剧性的,偶尔又是荒诞的故事提供了多彩的舞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之15:怀素小草千字文》讲述了笔者对怀素的偏爱,来源于对草书的偏爱,更来源于对怀素《小草干字文》的偏爱。相比较于怀素的《自叙帖》,虽然《自叙帖》的个性风格、知名度和影响比《小草干字文》更大一些,但我却更喜欢这本《小草干字文》。每个人对艺术的审美都不一样,很多不同风格作品之间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如果非要二者必选其一的话,我则坚信《小草干字文》所达到的境界要比《自叙帖》高。
本书中所展现的是令人着迷的歌剧世界。它不像一般同类书籍那样以冷静枯燥的口吻陈述那些必不可少的数据和事实,而是像在舞台上一样把充满悬念和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真实地奉献给读者。本书歌剧的选材不仅恰当,而且颇具说服力,情节的叙述也直观生动、引人入胜,同时还通过简单的附注举例对情节辅以意义深长的补充。这样的一本书肯定能够唤起年轻读者——当然也希望一起读本书的成年人:父母亲、亲戚和朋友们——对歌剧的巨大兴趣。
萧友梅(1884—1940),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和音乐理论的探索者。 萧友梅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幼年时随全家移居澳门,曾与孙中山先生为邻,受革命思想熏陶,又受邻近的葡萄牙传教士奏乐的影响,而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00年,中学入广州时敏学堂,攻读新学课程。1902年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并在东京帝国学校选习钢琴、声乐。1906年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继续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这期间,他经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常掩护中山先生和廖仲恺等在日本的革命活动。1909年,萧友梅毕业回国,先后被任命为清政府奏派学部视学官、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广东省教育司学校科科长。
《歌剧演员创作时的思考与台词》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歌剧角色的创造,潜台词,演员的音调,什么是符号图示,台词的戏剧功能,语言的作用。本书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周枫先生长期以业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精神致力于西洋歌剧、歌剧中的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等唱词的条配工作,对我国声乐教育和演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分有益的作用,他和朱小强译编的五本《外国歌剧选曲集》,已成为声乐师生们案头琴上常见甚至是的乐谱,其影响极为深广。 最近,周枫先生又在这一套用于独唱的《外国歌剧选曲集》广获好评的基础上,再接再励地将西洋经典歌剧中的约五十首重唱曲也翻译了出来,并精心地使译词与音乐旋律相适应,做到可以上口的演唱。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中国歌剧音乐剧唱段精粹通俗唱法卷)》为安徽文艺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之一种,作者以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原则,在《芳草心》《山野里的游戏》《未来组合》《中国蝴蝶》《白莲》《玉鸟兵站》《香格里拉》《五姑娘》《再别康桥》《小河淌水》等剧的精彩唱段中选取音乐性和艺术性高超、可听性强、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经典唱段,编成此卷。
《宝塚歌剧团研究》是率先研究日本剧团的专题性研究,即戏剧组织结构研究。全书分析了宝塚歌剧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构成方式、演出模式和商业开发战略,阐述它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它与日本四季剧团、杰尼斯事务所和台湾的艺霞歌舞团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比较和归纳中得出宝塚歌剧团的组织特点、艺术风格及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原因。 本书把剧团与文化、演员与作品、组织与营销纳入研究视野内,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研究的内涵,从单纯作家作品的研究、导演表演的研究、舞台剧场研究,向着更宽厚的领域进展,由此,戏剧研究的空间获得了新的观察维度,经济学的、管理学的、营销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进入,将使我们获得全新看待戏剧的视角。
本书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此书1956年在美国初版发行,随即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多年来在西方国家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征引次数最多的论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