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宝典》一书由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马克 列文编写, 他从70年代开始就已活跃于美国主流音乐界,与多位爵士乐坛大师级乐手同台演出,拥有极为丰富的演出和教学经验,这也成为他写作本书的深厚基础。 本书从爵士乐*基本的乐理讲起,逐渐涉及到和声、编曲等程度较高的内容。本书写作风格简洁而朴实,以浅显的语言为读者介绍相对专业的内容。同时全书配以近千个选自爵士乐唱片片断的谱例,向读者展示如何将纸面上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演奏。 图书不仅介绍了体系完整的乐理理论,还包括大量具体的练习方法。同时,书中完整例举了爵士乐手应该学习掌握的数百首乐曲曲名,以及上百张应该学习的爵士乐唱片。书中还见缝插针介绍了爵士乐的一些历史和轶事趣闻。全书洋洋洒洒近500页的篇幅,因此真可以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爵士乐宝典 。 本书90
如书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旨在以 西方文明 为整体舞台,展示音乐艺术在近3000年(自古希腊至20世纪初)的漫长历程中所扮演的戏剧性角色。由此出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将音乐置于极其广阔的 大文化 背景中,用特别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过来,音乐也同时被整体社会与文化的演变所影响)的历史进程,因而获得了学术威望和荣誉。 本书译者之一杨燕迪 教授曾说: 现在回过头捧读这本作品,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画音乐蕴涵的精神寓意时,在倾听音乐的 文化泛音 时,其眼界之宏阔、感应之饱满、笔力之雄健、辞章之华美,是 大师级别 。音乐绝不仅仅是美妙的声响,其中回荡的是时代精神的脉动、社会心理的余音和个人创见的智慧。《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的汉译经过,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权QW*音乐断代史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水平。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 ?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 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笔法,描绘了当代欧美流行音乐的全景图。作者全面、系统介绍了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和重要的流行艺术家;剖析了流行音乐产业的运行机制、流行音乐与技术和设计的互动,以及欧美流行音乐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书中附带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逸闻趣事,最后展望了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本书娓娓道来,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不仅是流行音乐产业相关专业人士和音乐院校师生的参 考资料,也是普通流行乐迷深入了解欧美当代流行音乐的有益向导。
变和弦本是自然和弦演变出来的,它是自然和弦的变化形态。因此两者之间无论在和弦结构、功能属性、和声进行以及声部处理等诸方面均存在着相当大的一致性与共同点,关系十分密切。 自然音和弦与变音和弦的同步进行,可以使人们大大提前对变音体系的接触与运用,从而能及早地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和声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和声语汇。 《和声学新编/作曲技术理论丛书》主要是为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的和声课而写,但是也可作为师范院校的和声参考书。
混音的质量可以决定一个录音作品的成败。对于不够出名的艺术家和家庭录音人员来说,混音制作是让他们的录音作品出彩的基本的催化剂;对于专业录音师而言,出众的混音技巧可以让他们节省大量的预算,并满足高端制作的需求。为了提升混音技巧,你需要具备有关混音的艺术和技术两方面的能力。 本书提供了你所必需的、能够用于实际操作的混音知识,从而帮助你提高混音水平。书中的内容从基本的概念延伸到高级的技术,还包括大量的小技巧和小窍门。 罗伊 伊扎吉(Roey Izhaki)告诉你混音观念的重要性,教给你如何完成混音工作并评估你的混音作品,并且使你的混音质量更上一个台阶。他介绍了混音中用到的各种理论和设备,以及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的方法。 本书带有大量的照片、图示、图表和音频样本,对于想要在混音领域取得成功的人士来说是一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 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诺顿音乐断代史 丛书是美国诺顿出版公司于二十世纪后期策划的一套音乐史系列丛书,由六部专著组成,分别是《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二十世纪音乐》,由各个断代史领域的著名学者执笔,反映了当今音乐研究的新成果,堪称西方音乐断代史论的优秀文本。这本书对巴洛克时期西欧国家的音乐与音乐生活提供了广范而平衡的概述。作者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举例说明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是如何促进了巴洛克音乐风格与常规的发展,通过对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与分析、宫廷文化、宗教改革与对应宗教改革的讨论,提出了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体裁与文化的意义。
本书是 诺顿音乐断代史 系列之一,亦属于美国研究生中世纪音乐课程的必修教材之列。大多数关于中世纪音乐的教材内容都颇为乏味,但此书的内容却妙趣横生。著作*章是对从罗马帝国结束至公元1000年的一段充满趣味的历史导论,第二章则是关于同时期基督教礼拜仪式的描述。后续章节包括对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详细论述。该书是一部既适于学术研究又适于扩展阅读的学术专著。原作者理查德霍平,这部专著长期以来是西方音乐学界(尤其是英语世界)有关欧洲中世纪音乐的标准论著,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叙述详赡,基本上概括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
内容简介: 《古琴艺术与中国文化(增订本)》主要是辑录作者多年来对古琴研究心得的点滴,采取深入浅出的手法介绍古琴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美学 , 美学 部分主要论述琴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调,探讨了琴乐中的虚实因素、其飘带精神之美、从琴诗的分析中看其审美情趣、并探讨琴道与禅道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 风格 ,主要讲不同琴派的探讨和分析、古琴曲式的介绍及古琴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部分为 文化内涵中的古琴 ,该部门内容多种多样,有对操缦环境的描述、打谱艺术、即兴演奏、曲目、解题的介绍,及探讨古琴作为精致文化与普及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等;第四部分为 琴人 ,着重介绍当代和古代的几位重要琴家,他们的美学思想、演奏艺术和对古琴的看法,介绍的琴家包括有吴景略 (1907-1987)、蔡德允
《音乐圣经(增订本)》是对原《音乐圣经》大大规模扩编。其版本推荐,主要以《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美国TAS、《留声机》杂志榜单为基础,并辅助以欧美日音乐杂志及各类唱片指南的咨讯。全书瑰集了目前可能得到的西方古典音乐的有关曲目、背景、唱片版本的全部资料。 本书融西方音乐史、曲名、作品资讯、作品解读、唱片版本指南为一体,是CD时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的选择。书后还附有:西方音乐史上重要作曲家与作品速览,经典唱片版本收藏推荐,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资讯,以及*值得收藏的500个版本。是广大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选择唱片版本、查阅曲目资讯、购买CD的好帮手。
8卷文字、60张 水浒叶子 插图、9幅精美古画。 《古乐之美》就是这样一部透过音乐、文学、历史、宗教、名物、绘画的材料,清简扼要的还原与复现60件音乐之美,思考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 音乐 所承担的作用与扮演的角色,为读者提供一个切近中国人精神风貌和美感世界的契机。 全书设计是通过古人对天地宇宙五行的认知感悟来展开,以天地玄黄的用纸配色,独具匠心的乐器制图,乐与礼,文与质,人情天意、史迹物趣,尽皆融入流水文字,是为藏书上选。
《DK古典音乐百科(全彩)》内容简介:同洞穴绘画、壁画和文物古迹一样,音乐文明作为人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从至少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凸显于每一种文明。古典音乐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让伟大的作品经久不衰,使当代作曲家仍在努力挑战 。从莱奥南、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到詹妮弗?西格顿,本书带你了解伟大音乐家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到当代,本书带你领略不同时期古典音乐的魅力,让你在聆听音乐时增添一份新的感悟。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称号,古琴艺术的独特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为了积极推进古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及古琴艺术研究成果,文化艺术出版社积极实践,努力创新,在数字化出版转型工作上迈出了一大步,在2015年《中国古琴珍萃》(增订版)基础上推出了小开本、便携的《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 《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收录唐宋元明四代共163张传世古琴,是目前海内外收录富的古琴图录。全书仍由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著名古琴前辈蔡德允先生题写书名,著名古琴家兼音乐史家吴钊先生亲自遴选琴目,并考订年代、增补释文。该书采用数字技术及多媒体手段为我们集中展示了中国古琴的历史、传承、风貌、形制、收藏、鉴
《爵士乐传奇》展示了爵士乐百年历史中50位传奇乐手。自20世纪初在新奥尔良发源,爵士乐已有逾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美国z为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爵士乐像是一条壮阔的大江,一路向前,在地理、风格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不同分支。从爵士乐创始人杰利 罗尔 莫顿,到将爵士乐发扬光大的现代萨克斯风演奏家乔 洛瓦诺,通过珍贵照片以及生动的人物传记,每位爵士乐传奇人物将得到全面的展现。
陈长林 先生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他自1946年2月起向闽派琴家、父亲陈琴趣和表姨吴子美学琴,并于1951、1956年先后加入今虞琴社和北京古琴研究会,向吴景略、张子谦、查阜西、溥雪斋、管平湖等多位名家学习,在闽派基础上兼学各家之长。 陈 先生同时利用大量时间进行琴曲打谱,至今已经公开发表的打谱曲目有74首(还有几首待陆续公开)。 陈长林 先生喜爱古琴,把古琴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弹奏古琴,而且研究琴学理论,在古琴音律、琴史、琴曲研究等方面卓有成就。 今年正值 陈长林 先生与古琴结缘7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的《陈长林琴学文集》的基础上,出版了《陈长林琴学文集》(增订版)。本次出版共增加文章12篇,增订附录4篇,篇幅由初版的392页增至615页,书后还
《合唱指挥实用教程》由基础篇、实操篇和乐谱篇组成,作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根据合唱团队的学习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外经典作品为实例,并在书中配以视频示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规范性,是合唱指挥者入门学习和进阶提升的教程。
本套书5册,分为总论、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五编。 民歌从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题材内容、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器乐主要研究多声乐器与独奏中的多声形态,丝竹乐、弦索乐、吹打乐、鼓吹乐和锣鼓乐的多声形态;戏曲对唱腔中的重唱与合唱、唱腔与伴奏构成的多声形态、器乐中的多声形态进行整理;而说唱音乐则主要从唱腔中的重唱与合唱、唱腔与伴奏构成的多声形态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研究。 全书进行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性研究,厘清各音乐类别中多声部音乐的独特的构成规律,既有助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也会有助于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总结与构建。
《幽兰春晓》精选了2003年以来古琴艺术领域57篇代表性学术论文,涉及琴论、琴史、琴派、琴曲、琴指法、琴律与琴调、琴谱与打谱、琴人、琴器、评论等主题,从中我们得以窥见杨荫浏、查阜西、管平湖等前辈学者和琴家为保护和传承琴学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并乐见当代学者立足传统,采用新方法、新观念进一步挖掘古琴琴器及琴乐意蕴的创新和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