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OP.68,作于1807-1808年。当时贝多芬以完全失聪,这部作品其实是贝多芬在失聪情况下对大自然依恋的表达。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贝多芬什么都听不见了,就只好在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他已经灭亡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方法,是让它们在他心里唱歌。”这部作品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首演,指挥是已失聪的贝多芬自己。在首演节目单上,贝多芬这样解说这部作品:“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贝多芬为期中每一乐章都确定了标题:“1.不太快的快板,到达乡村的愉快感觉。2.极活泼的行板,溪畔小景。3.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4.快板,暴风雨。5.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3-5乐章不间断的演奏。这部作品需听其细腻,它朴实无华的在简单朴素的优美乐句上留恋,从宁静安逸中能感受到那种天使般的
本书所包括的全部内容,将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能够满足各类读者对音乐剧有关知识的基本需求,发挥其多方面的功能和应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将努力成为艺术家的良师益友,广大观众的艺术导游,文化商和企业家的投资顾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决策参谋。
钱仁康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为我国最早被授予带音乐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导师之一。本书是他几十年来在音乐领域中研究成果的选集,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选编有他对中国音乐研究的论文,下卷则选编了他对外国音乐研究的论文。钱先生治学严谨,不尚空谈,所言之物,掷地有声。文集中时可见其独具只眼,言人所未言,发人所不发;他所研究的课题,常独出机杼,深入到前人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去进行探索,自成一家之言。如果带着问题去读他的书,常常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不期而遇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