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草编材料的加工方法及工具介绍;草编原料;草料的选取与加工;草编使用工具;草编编织方法;挑压法;编辫法;缠绕法;绞编法;收边法;盘花法;编结法;草编制作范例;麦草编制品;苇草编制品;玉米皮编制品;棕编玩具;草编制品的品种、产区及保存方法;草编制品的品种; 草编制品的产区概况;草编制品的保存方法;草编制品欣赏……
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的主角是十五六位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独特技艺。 这些手工艺人生活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却年复一年沉浸在繁复、寂寞的手造艺术中,其专注一心、淡泊宁静,接近禅的境界。巧夺天工的玉器,灵秀内蕴的陶瓷,数月乃至数年才成一件的古琴、折扇,华丽高贵的緙丝以及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旗袍……令人怦然心动的,不止是精美的物品,还有时光与技艺沉淀出的静谧。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72物候·72件手绘故宫文物 365天,每天重拾一种中国传统色 “青如翠羽,黑如乌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由具象而生色;“此五色为生气见”,色又使人联想到生气勃勃的意象。中国文化的意象世界是何其丰富,传统色是能够直接解读中国文化的桥梁。 然而传统色散漫难寻,在字书、史籍、诗词、佛典、医书、小说中只可窥得片语,色谱更无系统传承,传统色之美渐佚失在故纸碑刻之中。 今有《中国传统色:2021·色谱日历》系统梳理365种中国传统色,又以色系排列——绿、红、赤、紫、黄、流黄、青、碧、白、黑——暗合五正色之青、赤、黄、白、黑,五间色之绿、红、流黄、碧、紫。辅以色彩相关诗文,通过每天重拾一种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
《脸谱密码(民间剪纸中的变脸游戏)》由沈泓、舒惠芳所著,一套戏剧人物脸谱,犹如一条串珠,串起我们耳熟能详的各具性格的古代人物,他们或驰骋疆场,铁马;或指点江山,叱咤风云;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无名小卒,活泼生动……历史是人物创造的,可以说,一部脸谱,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戏曲脸谱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还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小小脸谱,凝聚着中国古典文化精髓,透过赏心悦目的脸谱,我们可以走近幽深迷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地把握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
在种类繁杂的造型艺术中,陶艺有着超越国界的“语言”优势。不仅是由于陶瓷这种融艺术与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的起源和发展在世界不少国家的古代文明史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性,也由于构成此门类艺术的基本要素水、土、火与人性的天然亲近感,正是这种与人笥相通并为生命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构成并创造了陶艺的神奇魅力。陶瓷大国的传统和基于平等对话、互为借鉴的前提下的广泛的国际交流及国内逐步成熟的现代艺术环境,使中国的当代陶艺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走过了西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的路程。 众多陶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使一些杰出的中国陶艺家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 河北美术出版社的系列丛书《设计时代——中国著名艺术设计工作室创意报告》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
仙居花灯起源于唐朝,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叠粘贴而成。亮灯观赏,“纸莹如玉,玲珑剔透,光彩竦异,轻巧能飞,精妙入神”。
祁秀梅所剪作品具有深厚的原始图腾内涵。例如“生命树”剪纸,除具有生命之树鹿头花的演变外,还在树下有石头和两只狗。这是“因为出自历史上古羌族和匈奴鲜卑聚居过的镇原,可能与古羌族认为石头是生命之源的白石崇拜和匈奴盘瓠的犬图腾崇拜的遗存有关”(靳之林语)。祁秀梅剪刀下的形象都具有神奇怪异的特点,夸张变形出乎常人想象。技巧娴熟,拿起剪刀就剪,从不描画底样,不愧为一位大写意风格的民间艺术大师。 她一生创作的作品,代表作有虎、狮子、道佛合一、牛命树、娃娃折莲、莲生子、柳鹤同春、莲花树、盆莲坐娃、海棠开花、蛇盘兔、鹭鸶绕莲等等。她还创作了不少反映农村新变化的新题材作品,深受外专家好评。
《赫哲 鄂伦春 达斡尔族服饰艺术研究》既是对三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又填补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研究的空白。赫哲、鄂伦春、达斡尔族民族服饰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意识形态和图案艺术水平,体现出较强的本民族特色文化,既有着原生态文化的意识表现,又与现代服饰有着很大的区别性。通过对三个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我国和世界的民俗与民族服饰文化;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三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传统民俗文化;了解三个民族服饰文化形式和开发的内容;而且为今后研究我国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宝贵资料。
东阳木雕、青田石雕、乐清黄杨木雕、乐清细纹刻纸、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宁波朱金漆木雕、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硖石灯彩、嵊州竹编,匠心独具,精美绝伦,尽显浙江“百工之乡”的聪明才智。 本书作者张雁洲、南碎开详细介绍了乐清细纹刻纸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制作流程等,并对乐清细纹刻纸名家、名作作了解读。本书让乐清细纹刻纸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使更多的人了解它、亲近它。
《说葫芦(王世襄集)》由王世襄著,是“王世襄集”之一种,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讲七种葫芦的特点和渊源,下卷讲畜虫类葫芦以及鸣虫的蓄养和欣赏。另有各种葫芦图片两百余幅,均有精彩的讲解和详细的说明。“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
民间艺术是古老的、传统的艺术。其中,民间剪纸更是民间艺术中历史悠久、作者普及、流传广泛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的形象载体,它蕴含着本土文化的基因、情结、内涵、价值。
提及制壶,世人皆知宜兴紫砂壶。其实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材料,广东潮州地区的手拉壶与宜兴紫砂壶都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可说是埋藏了300多年的国宝。《遇见手拉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手拉壶的历史、材料、工艺、艺术性入手,重点推介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谢华的艺术风格、审美观及代表作品,同时介绍了潮州工夫茶和冲泡技艺。书中配有多幅图片,展现潮州手拉壶之美,极具鉴赏及参考价值。
闽南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以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闽南摩崖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收集整理了三地各具特色的石刻资料,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和考证,并对其风格特色、形成价值、文化底蕴进行比较全面的讨论。相对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地区,记录闽南地区文化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一直相对缺乏。摩崖石刻在该地区留存广布、风格各异,能为研究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提供很好的佐证,具有史料与艺术鉴赏的双重价值。同时,书中众多的精美石刻插图,也为书法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欣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