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5000年建筑设计与风格的视觉指南,全书精彩呈现350多座世界标志性建筑。 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世界各国的经典建筑不断铸就人类对于人造奇观的观念和历史,专业建筑评论人乔纳森 格兰西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五千年辉煌建筑之旅,从古代的苏美尔到当今玻璃和钢结构的壮丽城市景观,一路体验佛教之和谐、巴洛克之丰盛与现代派之功能主义。 本书提供了对历史和当代建筑的真正世界性探索,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和剖面图使读者视野更加开阔。探索某些形式和特征如何不断进化、获得生命力,以及这些惊人的建筑如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一座建筑不仅与其设计者相关,它还与其委托人及使用者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建筑是有关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德维希 密斯 凡德罗和勒 柯布西耶,以及本书所代表的众多其他人的作品
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第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 经典小木作 和 经典大木作 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全面系统地调查梳理了我国现存的古塔,范围囊括佛舍利塔、佛教供养塔、佛教墓塔、风水塔、文峰塔、道教墓塔,乃至佛教、道教经幢,共涉及古塔(及经幢)约2400座(包括双塔,墓塔林中单独的塔)。其中专门配有图文介绍的古塔约960座,其余千余座则以塔林的形式集体呈现。我国现存的精品古塔已基本收录于此书中。 同时,本书也绝非一本简单罗列所有古塔信息的 名录手册 ,作者以简洁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梳理并呈现了中国古塔的发展脉络,融合过去几十年学术界对古塔的研究成果,并提出创新观点,为普通读者构建起了认识、欣赏古塔的专业知识体系。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 从入门到精通 的古塔介绍之作。 本书名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座中国古塔》,但 1001 是个虚数,其零头 1 ,代表着无尽可能的全新开始。也衷心希望读者朋友能在翻阅本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 琼斯、克里斯多佛 雷恩、勒 柯布西耶等等,以及今日的明星建筑师们。
这座城堡展现了时代的样式与色彩! 拿破仑 在法国,一千多年来从弗朗索瓦一世到拿破仑,从玛丽 安托瓦内特到约瑟芬皇后,枫丹白露宫是法国历史上的34位君主与统治者生活过的城堡,是半部法国史的缩影;在中国,枫丹白露宫是诗人徐志摩、文学家朱自清笔下难忘的欧洲旅行记忆之一,也是西方掠夺圆明园珍宝的藏地。在这样一座城堡中,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株植物背后都暗藏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 在枫丹白露宫,让我们穿过一扇扇宫门,爬过一级级楼梯,凝望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开启一段段历史与美的回忆之旅。
1911 年5 月,年轻的勒 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途经中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本书就是这次旅行的记录。全书贯穿着他对古典精神、东方(近东)艺术和生活之美的现场体验、情感激动和深邃思索。《东方游记》是柯布西耶的*本书,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后一本书。柯布西耶伟大的艺术征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凝结在他那些建筑作品中的古典灵魂、东方元素,对人、光、空间关系的感悟,以及他在建筑理念、功能、形式等方面不断前进与突破的创新精神,拒绝和因循守旧妥协的态度,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初的原点。
本书综述了世界家具设计的系统与风格,并介绍了世界范围内的家具设计大师及其思想与作品,从19世纪开始,直至活跃于21世纪的设计大师,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介绍不同学派的家具设计大师。本书共包括五章。首先概述世界家具的系统。第二章从七个不同学派介绍现代家具设计的先驱者。第三章介绍包豪斯与同时期的经典设计大师。第四章介绍包豪斯之后的设计革命时代各学派大师。第五章介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新生代家具设计师。同时附录部分介绍了200余位家具设计师的生平简介和代表作品。
本书初版于1978年,是国外研究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性专著。2002年,由汉学研究者夏丽森女士修订,她是明代计成的著作《园冶》的英文译者。本书讲述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园林与中国哲学、绘画、建筑、文学的互动关系,通过中国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 作者玛吉 凯瑟克在中国长大,从小浸淫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挚爱中国园林。她尝试在纵深的历史和宽阔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园林的精粹,既有追本溯源的梳理,也有典型个案的描述与分析。本书堪称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园林导览,也是我们了解西方人如何欣赏中国园林的一种重要参照。借此,更能体味中国园林本身所包含的精彩的精神意蕴。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 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鲁班经》是一部有关古代建筑家具设计的著作,大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与那些官修著作不同,《鲁班经》出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内容也十分繁杂,既有与建筑家具设计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择日择址的堪舆风水。其中很多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继承,也有一些内容是当时匠人的创造。可以说,《鲁班经》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工匠智慧光芒的著作。 《鲁班经图说》在原《鲁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点校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三百余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全新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凭依。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繁华地段,如今已然成为一处现代艺术的圣地,是了解现代艺术的必看之馆,代表性藏品有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等。本书选择了馆内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出欧美现代艺术的概貌。
本书内容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共收录140余张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收录了苏州园林的图片20余张,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 兰 弗利尔奖章获得者。 《苏州,一座园林城市》初版于1936年,作者弗洛伦丝 露丝 南希曾在苏州生活多年,对苏州城内外各处景致了如指掌。她的丈夫文乃史参与创办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并在1922至1927年间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 《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初版于1943年,是一本详细的游园指南。作者包爱兰曾在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苏州大学一部分)任教。
伦敦泰特美术馆坐落于伦敦米尔班克地区的泰晤士河畔,是英国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囊括了从16 世纪至今的艺术杰作。书中包含威廉 布雷克、约瑟夫 马洛德 威廉 透纳、约翰 辛格 萨金特、约翰 威廉姆 沃特豪斯等欧美著名画家的画作及赏析, 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历史、主要馆藏及相关艺术家的生平。
本书收录了柯布西耶职业生涯中11种类型公共建筑,合计80个作品的图面和三维模型空间图解。通过建筑功能分类展开的作品解读,能让读者了解建筑家在处理不同功能建筑时所采用的形态策略和思考。其次,以全公共建筑作品在时间序列上的定位为线索,也能窥探建筑家在设计思想上的延续和转折。通览全篇,能让读者更能切实理解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