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博古》丛刊共收录二十余篇文章。 从知识性方面来说,在陶瓷方面有朱裕平的《浅绛彩的工艺方法和绘画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收藏和鉴赏浅绛瓷的必要知识;在玉器方面,有华慈祥的《神游于宗教与世俗问的佛像——玉佛》和张明华的《吉祥玉及口彩》两篇,可资参考。徐建融先生的《艺术市场上的书画鉴定》一文,密切结合市场,针对书画鉴定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应对方法,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共分四节,上期已刊两节,本期续完。 来新夏教授对于新近发现的一批有关北洋军阀史的信札,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辨析,认为:“新史料之发现并及时报道,应是研究者的福音。但共望能于发表前有一基本评什,不过事夸张,以求实际。”反映了老先生对于史料工作的重视与严肃态度,同时也是对我们办刊工作的要求
本书记述了22位知名收藏家的寻宝、鉴宝故事。所涉的22位收藏家,无论是指点江山的大侠,还是独钓寒江的隐士,无论是饱经沧桑的前辈尊者,还是载歌载舞的后起之秀,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立场与价值确认,就是更看重器物的文化特征与历史信息,更看重收藏行为的审美功能。
从建筑到艺术到古物收藏,汉宝德凭着对美的敏锐,一砖一瓦,构筑了真情至上的收藏殿堂。 不需动人的釉色、无瑕的形体,在汉宝德的眼中,古朴重于一切。断了手臂的天王俑,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威严;残缺的石雕佛像,仍不掩“曹衣出水”的风姿;失去色彩的陶马、造型简单的宋砚,都有着静观可得的美感。 汉宝德娓娓道出古物收藏的深刻体验,在真与假之间,辨证美的真实,字字句句,散发出真与美的鉴赏情趣。他追求真实,追求美善,更收藏历史,收藏绵延的文化生命与情调。
不少读者认为,宙星的短文图片,所涉及的历史文献、民间艺术品内容丰富,把收藏这一神秘的话题变得十分明了,使人感到收藏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对他文中所提到的:剪纸、木版年画、雕版、木雕、民间刺绣、老商标等藏品,许多读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总会讲出一段收藏憾事。我以为,读宙星的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图,读者至少有三点收获。其一是长了见识,对于初涉收藏领域者而言,有识是条件。由于古今藏品种类繁多,对其年代、材质、工艺、流派、真伪要有一个起码的了解、鉴赏和识别。其二是大了胆识,过去你也许面对藏品踟躇不前,举棋不定,缺乏一言为定的勇气。如今有文图为证,虽说不可以完全按图索骥,但有了可鉴的魄力。其三假如你不是一个收藏者,对大量流传在民间艺术品也是一种间接了解,在阅读此文中得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