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是三种不同的大众美术体裁,它们有各自的艺术规律和形式特点,同时又在新中国的宣传领域内 团结战斗 。本书将年画、连连环画、宣传画综合起来研究,这一创新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不一样的内容。 全书共四个篇章,300余张高清大图,生动有趣地介绍了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政治生活 我们走在大路上:人民的劳动生活 八小时之外:人民的娱乐生活 我的小日子:人民的家庭生活 ,呈现出20世纪50 80年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温暖而富有烟火气,蓬勃而鼓舞人心,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作者通过对比两个版本的连环画《朝阳沟》,分析了画家如何通过不同的绘画技术、绘画理念表现生活、表现美;通过分析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细节,让读者了解画家创作的 小心机 ;书的最后,作者通过40多年
这是一本兼具专业性、权威性、可读性与典藏性的中国绘画典藏画册。本书由中国艺术史领域专家伊瑞、覃琨瑛精选编撰,耗时3年写就,力图以清晰、简洁的文字,传神地讲述1600年的中国绘画。 本书前言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整体的发展脉络、风格特征,分门别类地介绍画派、画家、作品。 图片部分按照年代顺序,精选挑选了160张绘画作品,尽收中国传世名画,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型,每一时代每位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均被收入其中。每一幅画作均配有简练、深刻的解说文字,不仅讲述了每位画家的生平小传,还生动分析了作品画面风格、技法、历史意义等,带领读者共同走入中国绘画的历史。
《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辑“山中何所有”,回答的是“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时间中的风景”,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移步换景”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空隙之美”,以美学讨
《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是对“翰墨荟萃”展的导览读物。2012年,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百年前或几十年前流入美国的《溪岸图》《捣练图》《晴峦萧寺图》等巨制将回到中国与观众见面。本书邀请单国霖、余辉、高居翰、方闻、谢柏轲、姜斐德等国内外美术史学者,以及张鸣、白化文、扬之水、杭侃等人文学者,介绍了画展陈列的唐宋元名画,将这些名画的魅力充分地展现给读者。本书由陈燮君主编。
《二十四诗品》是探讨古典诗歌创作,特别是古典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成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的经典名篇。 二十四品 分为雄浑、 冲淡 品、 纤秾 品、 沉着 品、 高古 品、典雅品、 洗炼 品、 劲健 品、 绮丽 品、自然品、 含蓄 品、 豪放 品、精神品、 缜密 品、 疏野 品、 清奇 品、 委曲 品、 实境 品、 悲慨 品、 形容 品、 超诣 品、 飘逸 品、 旷达 品、 流动 品,并以四言诗的形式,为每一品的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客观来说,该书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其诗性化语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是感性的认知,缺少理性的逻辑分析,难免使读者产生困惑。《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创造性地将 二十四品 的审美体系运用到中国传统诗、书、画、印的鉴赏上,选取古今佳作,以具象可感的诗、书、画、印与每一品风格相印证。阅读此书,不但能使读
《敦煌粉本与绢画精粹》一书作者为:何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书开本为8开,内容主要介绍敦煌粉本、壁画、彩塑、绢画,演绎了敦煌菩萨之美。敦煌壁画曲折地、广泛地表现生活,反映对现实生活的美的认识。作者经过多年时间收集和整理20世纪40年代敦煌莫高窟壁画粉本与绢画,精选出百余幅佳作分类汇集成以下主要章节:写经丹青、敦煌苦修、敦煌粉本、敦煌旧影、朝圣敦煌。在图片展示的同时作者也述之文字供读者雅读,每一幅作品上的人物各部位均用汉字标明颜色。粉本线条流畅自然,贴近原作,在诸多壁画毁坏的情况下,该批粉本与绢画具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绘画艺术价值。本书文笔流畅,兼具有通俗性和学术性,而且图文并茂,在同类书中实属优异。
提到艺术品,我们往往认为它们是被静态摆放的,但艺术品在成名前往往有着非凡的流浪之旅 常常伴随着神秘与历险,它们或许被盗窃、掠夺、成为遗产中的被争夺之物,有的甚至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革。 本书以时间轴串联,带领读者踏上诸如《阿诺菲尼的婚礼》《镜前的维纳斯》等世界名作的流浪历险之旅。在这趟颠沛流离的旅程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艺术家、收藏家和商人)、多种艺术风格和艺术运动(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以及这些艺术品在旅途中的 经停站 (从国王的私人会客厅到银行家的办公室)。 一起来了解 高雅艺术 背后不太 高大上 的旅行吧。
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故宫博物院(前身为北平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专题性刊物为主要内容,从故宫收藏的无数瑰宝中精心挑选,将那些只能远观的传世之作,甚至是无法再公开展出的稀世珍品,以高清细腻的图像,配以详尽的解说,呈现于读者眼前。书中收录的940幅绝美画卷,不仅体现着千年的墨韵清风,也承载了华夏文脉之魂。翻阅本书,可感受到王羲之的行云流水、吴道子的飘逸线条、郑板桥的坚韧竹意,亦可品鉴乾隆御笔的磅礴气象 在这本集大成之作中,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书画作品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宋代的山水意境,到元代的竹石梅兰,再到明清的花鸟工笔,每一幅书画都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诠释。
孔子见老子和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师是两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在文献中流传不绝,也留存在汉墓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本书旨在结合文献与图像,通过分析七十余幅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窥汉儒和地方官员的内心世界。下编 画像石过眼录 ,详细记述了作者近三十年对此类画像的田野考察经过,并特意多附同一画像的多种资料图片,希望能为读者呈现更多细节和线索。
本书精选了启功有代表性的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并加以注释和赏析,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启功先生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和特色。本书采取的是诗人解诗、书法家解书法、画家赏画的方式,注释者和赏析者均为与启功先生交谊深厚的学生和友人。他们不仅能对启功先生的这些作品进行专业、精到的解读和赏析,还将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中可见启功先生的艺术人生与人品性格。这些无论对于艺术创作者、研究者还是普通文史爱好者都是极有价值的。
这是一部在大视野下以全新角度 图像 解读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读物。本书以宣传画串联每个时代发展重心,看中国发展进程;以宣传画解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鼓舞群众,上下一条心、一起干大事的决心及成果。 全书共250余张尘封已久、珍贵的、不同年代的宣传画,按不同内容分为 宣传画里的中国 让工业之花盛开 大办农业 争取更大的丰收 向科学进军 和平的心声 五个篇章,以小见大,生动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 同时,本书系统梳理、分析不同时期宣传画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创作思路、艺术表现手法等,描绘了宣传画发展过程与特点。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全书分为十八章,主要从对美的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主题动机等方面进行剖析,引导读者欣赏世界名画,进而提高对绘画的鉴赏水平。启示读者看到一幅画时会思考这幅画作是否只是简单地表达出画家意识到的自然界的宏大与美丽呢?还是画家想要通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呢?本书给予的提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探寻不同画家的创作动机与观点。
读懂一幅画作,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不断涌现的过程,而艺术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便在于这些常被疏忽的细节,细究名画系列(A Closer Look)便是这样一套带领读者在细节之中探究艺术的经典书系。该丛书于2009年由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2022年首次授权中文版,是备受全球艺术爱好者追捧的艺术进阶读本。丛书云集了英国文博界学者的深邃目光,他们在浩若烟海的伟大艺术作品中精心遴选,提炼出技巧、色彩、面孔、画框、静物、风景、赝品、构图、修复九个维度,以厘清和解释我们对这些艺术品的兴趣、激动和沮丧,使读者得以靠近艺术家的创作,感受他们的情绪,贴近艺术史中那些关键的时刻。 各册简介 1 《赝品》 :专家们是如何判断杰出的画作的?绘画作品在历史长河里并不总是有大师的署名与文字说明,那么人们又该如何在一幅经历重大改动的画
本书为 傅申中国书画鉴定论著全编 系列丛书之一种,全书聚焦宋代文人书画中有代表性的三位大家黄庭坚、苏轼、米芾,摘录了其论书、论画的言论并进行分类整理,并试图从中厘清三家之书画观念,具有较高的文献、艺术价值。
本书内容为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画作,本书共有16分册,书中分:人物卷、山水·杂画卷、工虫卷、花卉卷、蔬果卷、梅兰竹菊松卷、禽鸟卷、水族卷等。分类成卷,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特别吻合国画界的分类方法。在每一分卷中,以作品的时代先后为序,没有明确纪年的作品或没有原“齐白石纪念馆”鉴定创作年代的作品,编者根据画风的相应年代插入其中。每一件作品注明画题、尺寸和创作年代。
中国画,简称 国画 。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但当艺术品产生了价值,并在市场开始流通时,就会有相同仿品出现,是人们为私欲驱使,追求利益,谋划生计的一种古老而隐秘的特殊行业。几千年来这一行业不断的漫延,手段越来越高明,技法越来越多样,真真假假,混迹于世,一直困惑着人们的眼球。本书由看画、读画、识画、赏画等章节组成,分别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如何看懂一幅中国画的过程。使读者能够在原有的赏画基础上有一个进阶的认识。
中国浮世绘研究领军人潘力教授,联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近 50 家世界知名机构及私人藏家 ,为中国读者奉上前所未见的 典藏级的大8开浮世绘宏篇巨著 ! 选材考究:日本进口特种纸、丝光布接、烫库尔滋金,堪称不可多得的收藏及礼品书。 全书分为浮世绘的黎明、 锦绘 的诞生、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的幕末浮世绘、邂逅西方的浮世绘风景画、迎接现代的浮世绘这六大部分,清晰梳理浮世绘发展历史,全面介绍所有知名流派及48位巨匠,并逐幅解读所有名作的内容、风格、技法乃至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本书为288mmx395mm超大8开尺寸,其中多数艺术作品以原作尺寸呈现,即几百年前的浮世绘作品多大,读者现在看到的就多大,营造难得的沉浸式体验。
《玉合记》是明代梅鼎祚创作的戏曲,此剧据唐孟綮《本事诗一隋感》中韩拥的故事和许尧佐《柳氏传》演义而成。《重校玉合记》原版框高二十一点六厘米,宽十四点四厘米,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眉栏镌音释,白口,无鱼尾,单界栏,四周单边。版心镌 玉合记 、卷次、页码书中有插图十七幅,双面合页连式。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
石涛是清初的一位天才艺术家,一生创造了大量激动人心的作品,其艺术影响三百年来中国绘画乃至艺术的发展。但传世石涛作品的伪作情况极为严重,在传统书画流传史上也堪称典型,当今世界公私收藏以及拍卖行经拍的石涛款作品半数以上为赝作。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石涛艺术的理解,也制约着石涛研究的水准。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传世石涛款作品的真伪进行考订,希望尽可能地呈现石涛生平创作的基本面貌,从而为石涛研究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除《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外,同时出版的还有经过大幅修改的《石涛研究》(第二版)以及《石涛诗文集》,这三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对石涛这位艺术家的综合研究。
精选50幅达 芬奇杰作背后的象征和意义,还原一代奇才达 芬奇的创作轨迹,包含圣母玛利亚、圣徒、使徒等闻名于世的人物肖像画,还有他为机械和军事所做的创作等。同时,作者还从达芬奇的同辈人中精选了同类型的创作来与达 芬奇的创作形成联系。全书紧扣达 芬奇艺术杰作本身,或全貌、或局部地解读藏在艺术杰作中的秘密,让我们彻底读懂杰作的意义。同时,透过模切窗口,让我们的眼睛更便捷地聚焦于画面的细节,增强了欣赏每幅杰作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