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根源在于体内毒素太多,毒素在反复吸收的过程中进入血液,被污染的血液流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病症。病症表现不一,毫无头绪,但万变不离其宗,治疗的办法就是排除血液毒素。王氏刮痧排毒法,根据中医经络原理以及远端取穴的方式,将千奇百怪的病症归结到人体五脏六腑,将人体几百个穴位分门别类。生病的时候,看看症状出现在哪个脏腑上,对应于哪条经络,再加以简单的刮痧,就能轻松找到病灶点,在此基础上,根据俞募配穴的原理,在三个部位加以治疗,很轻松就可以解除病痛。可谓一步找病源,三步除病根。
中医的诊疗方法很多,艾灸亦备受宠爱。晋代医家葛洪堪称倡导灸疗的先驱,他在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简便易行的有效灸方。唐代的王焘甚至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宋代窦材进一步完善灸法理论,认为“保命之法,灼艾”。医学圣典《灵枢》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唐代大医孙思邈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艾灸离不开穴位,人体穴位繁多,足三里穴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足三里灸也在艾灸的厉史长河中渐渐凸显出来,并光彩夺目。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事实如此。《圣济总录》
从左侧《庄子》中可以得知,孔子说“我一直没有生病就是因为自己经常艾灸”。因为艾灸能够祛病缓疾、延年益寿,所以孔子长寿功劳肯定缺不了艾灸的调养。 中国人用艾灸治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得相当全面了。比如在《孟子·离娄》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句话是拿艾灸做了一个比喻。古久指出疾病缠身七年依然可以通过艾灸治疗,并且恢复健康,由此艾灸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医圣孙思邈灸足三里活百岁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医圣”之称的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中年时喜欢上了艾灸,据其自己述说常常“艾火遍身烧”,且尤其爱灸足三里穴。孙思邈即便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正是因为艾灸的这种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