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我们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信息产业革命、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变革的潮流。改革开发令中国迅速融入了这次变革,并逐步确立起自己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新位置。紧随珠三角的快速崛起,潜力更大的长三角成为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热点。两大三角的发展,勾勒出21世纪初中国沿海经济版图的基本轮廓,也勾画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基本轨迹。 本书综合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组织模式变革、区域集聚模式创新、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以及香港回归大珠三角经济区等因素,采用大量的实证分析和访谈成果,深入阐述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特点,并对未来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势进行了客观的判断。本书特别对地方政府需要将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产业集
直面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立足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与利益和谐分配 构建资源、资本、知识、生态耦台的资源产业链发展模式
《后发展地区经济市场化模式创新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经济市场化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在对后发展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借鉴亚洲“四小龙”推进经济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建构了“政府主导下的以中小企业集群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后发展地区经济市场化模式”,并提出了推进这一模式实现的创新思维,即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主体创新、区域协调和政府职能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贴近农民的文化需求的内容。只要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得懂,农民读后就能用得上。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介绍了农村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农村输水工程,农田灌溉与排水,农村饮水工程,牧区水利,农村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等内容。
张文彬编著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周期,并结合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现实背景,对区域经济周期的总体特征和区域产业周期、区域投资周期、区域出口周期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财政政策的区域经济稳定效应做了经验研究。得到一系列新的结论。这为宏观调控政策在区域层面细化和区域经济周期理论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事实,进而有助于协调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采用目前国际上非常先进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如马尔科夫机制转换模型、时变参数模型、多动态因子模型、面板VAR、空间计量、动态相关系数等,与我国区域经济周期的实际较好地结合。形成与国际主流研究的对话平台。
本书运用分工理论剖析文化产业兴起的逻辑,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解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通过考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国际文化产业分工格局,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应该走以资源为依托的需求导向型模式,是一本从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解读文化产业的理论性著作。
中国史上市舶司的长官——市舶太监,其兴衰与市舶制度相始终。市舶太监早出现于广州,并后终结于广州、福州。粤地市舶太监常驻广州,对广州口岸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粤闽浙三市市舶司而言,粤地产生早,结束晚,存续时间长,对清粤海关影响*;就朝代而言,唐宋明均置市舶太监,尤以明代发展形态完整,表现典型。以明代广东市舶太监为中心,可以揭示市舶太监制度的兴衰过程及其在广州口岸史乃至南海贸易中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