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年度研究报告,每年出版一本。主要包括2020-2023年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回顾与展望,农业保险试点报告, 各保险公司年度发展报告,重点收录中国农业保险领域专家发表的较有影响的农业保险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政策法规学习体会、理论探讨、市场建设、科技赋能、承保理赔、农险精算及草原保险等方面,总计34篇。本书是我国农业保险研究成果的 体现,同时记录我国农业保险在理论指导下,在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的历程,可为政产学研各界研究和操作农业保险提供参考。
本书为卜凯教授苦心孤诣,费时五载所贡献之成绩,其目的一为训练学生使知如何利用调查方法,以研究农业经济,并了解本国农家经济之结构和内容,另一方面,使国际上对中国农民之生活资源、生活状态,有更深切的认识。本书不特材料丰富、持论亦复公允,论断皆出自调查数据,故其准确、客观程度非一般著作可同日而语。
赵俪生编著的这本《中国土地制度史》由《中国制度史论要》和《中国制度史讲稿》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针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阐述,后者则是作者为本科、研究生学习备课而用,二者互为表里,要在说明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沧桑流变,用以揭示中国古代的社会性质。 《中国土地制度史》对中国土地制度史进行了全面独到的分析。 该书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原始公有制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社会)中的遗存。古老共同体经济形式的遗存和军事政治上的,是中国古代私有制由浅化向深化历程中的两大阻力。中国古代无论私有制和公有制都不成熟,一直带有“亚细亚”色彩。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纯粹私有制,在鸦片战争以前,甚至在土地改革以前,都未曾出现。
作为中加双方共同努力、合作研究的重要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报告。报告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演进历史脉络的回顾、政策内容的评述、发展趋势的展望,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最核心的内容,回答中国农业政策框架“是什么样”、 “为什么是这样”和“今后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最初的研究框架中,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评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耕地保护制度、粮食安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业补贴政策、价格支持政策、产品贸易政策和未来农业政策展望等几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加双方经协商又增加了市场流通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农业资源环境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最终研究报告形成了包含十
农业遥感的发展是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和农学的发展而进步的。从最开始的技术开发应用,到现在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并重。尽管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学科,因为作为一门学科,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但在同领域科学家们扎实和富有睿智的研究中,正在一步步朝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迈进。这从该领域技术名词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基本判断,我们编著了本论文集。论文集共收录了42篇论文。分别集中于农情遥感、土地和草地资源遥感、遥感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和模型应用等方面。一方面,这是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近2年研究中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也在程度上反映了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努力和追求方向。这些研究工作既包括传统遥感技
《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从厘清合作原则与剖析合作金融制度框架入手,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判辨奠定了基准。作者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域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等中国农村社会最典型的合作金融形式的制度设计进行专题研究,分辨得失,为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制提供体系化思想素养和制度创新路径,以期发挥制度优势,从而限度解决“三农”发展的融资瓶颈。
本报告重点阐述了2021年度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具体包含四个方面的主要内涵:一是依靠乡村振兴,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生活水平的均衡化;三是缩小农村内部差距,实现农村地区间协调发展;四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实现勤劳创新致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既是新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本质体现。分主报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重点群体和重点区域、关键举措与推进路径和 外实践与经验,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本书以灌溉农业、畜牧业和小麦种植业为重点梳理殖民地时期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演变的整体进程,发掘澳大利亚农业系统建立过程中长时段与大尺度的环境变化、环境认知、殖民科学、种族关系等多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讨论多个种族在这段历史中的遭遇和贡献,解析殖民农业的发展叙事与殖民帝国的扩张神话。 如果说19世纪末之前,澳大利亚以畜牧、早期灌溉农业推行为主要内容的殖民农业是生态帝国主义的一部分。那么19世纪中后期以小麦的科学种植、牧草培育和灌溉农业种植为目标的殖民农业实际上是对生态帝国主义在新大陆引发的环境后果的回应。而19世纪未殖民农业的发展部分地成为环境修复手段,也成为生态进一步退化的原因。经典意义上“新欧洲”却从未真正建立。 温带作为一种气候类别未能区别澳大利亚大陆土地的多样化生态
任何一个养猪场的生产管理运营都离不开种猪、营养、管理、猪舍、生物安全,猪场的盈利与否与这五大要素的提高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具体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而知识的转化也许对农业领域很有价值!从猪场到猪厂的改变要做的就是改变场长的思维方式,规范标准养殖人员的行为习惯,提升效率,永续经营。另外,本书也就如何提高猪场生产水平,使猪场盈利为目的,专门针对未来养猪业的主要猪场规模群体(500~2000头母猪),从种猪、营养、管理、生物安全、猪栏建设这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本书对2011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2012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张莹、龙文军著的这本《中国羊绒产业链主要环节纵向协作研究》共分十一章:章论述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引述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中国羊绒产业链概况;第四至七章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计量模型分别对羊绒产业链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进行深入研究;第八至九章分别分析了外农业产业链纵向协作的做法和启示;第十章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羊绒产业链纵向协作关系的形成机制,然后运用典型案例总结了羊绒产业链的纵向协作模式,最后运用博弈论对纵向协作模式的优化机制进行探讨;第十一章归纳总结了中国羊绒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特点、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展望与相关对策建议。
本书名为《农耕文化与乡村建设研究文集》,主要内容由农耕文化研究和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两部分组成。本书“农耕文化”部分所汇集的论文,大致反映了笔者在这些方面的追求与探索。 本书研究的理论取向:针对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学者和民族学学者均片面搜罗负面资料以求证刀耕火种“原始”的充满文化中心主义色彩的研究,笔者坚持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和主位研究原则,整合生态人类学的文化适应和文化生态变迁理论,结合环境史等研究理论方法,进行历史动态过程的综合研究。
本书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 CRRS)的数据,系统地分析中国乡村振兴的推进情况。 CRRS覆盖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河南省、黑龙江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省(自治区)、50个县(市、区)、156个乡(镇)、308个行政村,获得农户有效问卷3833份、村庄有效问卷308份,了解15554人的家庭成员信息。 本书分为三篇。 篇是调查概况,介绍CRRS的方案设计、抽样调查方法,家庭成员、人口及就业基本信息情况。第二篇是主报告,从农户和村庄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展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 进展。第三篇是专题报告,围绕农业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农民工外出就业与返乡创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文明乡风建设等展开深入研究。
......
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与支持下,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自2016年以来,组织了千余名专业学者深入到我国中西部22个省份、500多个县(市、区、旗)进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实地调查,深入开展了县乡村干部访谈、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勤观察、细总结,努力求真实、献良策,抒写了发生在贫困乡村、脱贫攻坚一线、帮扶队伍中间与第三方评估团队中的一个个鲜活故事、一件件感人事迹,讲述了新时期中国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名好干部、一位带头人、一家好企业、一条脱贫路、一种好模式、一项好政策、一个新视点、一件难忘事(简称 八个一 )的典型经验和故事。 当前正直全国上下脱贫攻坚啃硬骨头,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相信本书的编辑出版不仅为剩余贫困分口精准脱贫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而且为广大扶贫工作者提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书中不仅细致地研究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探寻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土地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联系,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借鉴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战国秦汉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 的探讨。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茶业建设成就、经验及其发展动态的大型资料工具书。每年一卷,限收上年度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