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追溯中国商帮从明朝到现在600年脉络的大著作,是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变迁史,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商人命运史,更是一部鲜活的政商博弈史。 在中国商帮、商人崛起与衰落的过程中,权力与资本之间的纠缠博弈从未曾停止。盐商、海上私商、外贸商人、买办、票号商人和近代金融实业家;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和甬商 无论是以行业区分,还是以地域代表,中国商人群体每一次的崛起、没落与再出发都离不开政商博弈,更受制于社会的开放或封闭。 什么是600年政商关系中的变与不变?中国未来的政商关系能走向何方?政商的边界在哪里?中国商帮史能给当代商人怎样的启示?本书整合中国货币史、朝贡史、贸易史、官宦史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变史等多种角度,为你一一解开这些问题,还原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史,带你从时空看中国商脉
《美国货币史:1867 1960(精校本)》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 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 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该书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为深远和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在长期经济增长领域享有盛名的学者安格斯 麦迪森的代表作,也是计量经济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以一个地缘政治的视角审视经济利益如何推动制度改进,进而惠及人类长期增长,同时以系统性的计量考察为基础,辅以有说服力的案例,挑战、评价和重建一些影响深远的定性分析假说。 在本书中,麦迪森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在各个有关历史研究领域中发掘出来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诠释和分析(全部数据收入本书的姊妹篇《世界经济千年统计》一书中)。在此基础上,他从人口、资源、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以及以市场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人类社会过去两千年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也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 本书的问世是长期经济增长研究和计
维持中华帝国长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财政机制是什么? 从财政来看,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与西方相比有什么独特性?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财政动因是什么? 中国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商代以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财政中国三千年》借用 财政 这条线索对中国史进行重新梳理,从钱粮收支的角度来解释历史演变的规律,从中你可以洞察中华民族艰难成长的历史,把握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利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方面的秘密与智慧,看明白历史发展的方向所指与力量所在。 除了叙述中华帝国财政制度的变迁,本书还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与重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探讨,例如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叶适、张居正 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运用财政工具治理国家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在近现代,又有哪些思想主导了帝国财政的转型,民众行动对于财政转型乃
如果不了解几个世纪前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打下的基础,就无法理解如今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全球化世界。 《重说工业革命的经济史》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 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析一个经济体如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开始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 《万国争先:次工业全球化》将工业化、全球贸易、殖民主义、生态环境、外交政策、战争中立等历史学家通常视为独立发展的历史编织在一起,深入剖析帝国、贸易、技术与战争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制造为王:发明、制造业、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全景式展现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科技发明、制造业、政治思潮、社会制度及国际格局。展现发明家、产业家的个人命运如何与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大时代相互交织。
英国在1620 1720年金融革命期间发展起来的现代信用体系,为英国在18世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并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然而,这种新的信用体系伴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它不仅不稳定,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而且依赖于信任、公众舆论,最终不得不采取暴力来维护。 本书作者重建了孕育金融革命的思想背景,追溯了关于信用的理论阐述是如何演变的,并对光荣革命、科学革命、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等问题做出了回应,引导我们了解同时代的英国人如何看待信用的不稳定性,以及暴力 战争、奴役和死刑 在维护信用方面的作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部分论述了美国货币体系从殖民初期到19世纪末期的演变;第二部分讨论的是 美联储的起源 ;第三部分确认了从1914年成立到1928年,促使美联储从成立之日起就几乎不间断地扩大货币供给的金融利益和思想意识,还分析了摩根和洛克菲勒集团之间金融利益的一致性和冲突,如何影响了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任期美联储的政治倾向和行为,以及罗斯福政府第二任期的国际货币政策和国内银行金融政策;第四部分阐明了为什么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美国政府如此急切地寻求在一个具有严重缺陷和通货膨胀幻象的古典金本位币制基础上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原因,并分析了导致金汇兑本位制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瓦解的 内在矛盾 ;第五部分讨论了新政与国际货币体系,罗斯巴德对推动新政政策的根本转变并从中获益的经济利益集团进行了分析。
本书是一本较为系统地考察美国建国以来贸易政策以及贸易政策背后的政治决定因素的学术性与可读性都很强的著作。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 从汉米尔顿到《斯穆特 霍利法案》: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第二部分是 转变:自由经济秩序的建立 ;第三部分是 贸易保护主义的复活 。本书准确划分了美国贸易政策历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聚焦了美国历史上的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人物,比如汉米尔顿、胡佛总统、里根总统、克林顿总统以及现任总统川普和其身边的重要谋士,生动刻画了美国贸易政策转变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决定因素。 阅读本书,能够使读者对美国的贸易、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历史叙事中深刻认识 贸易即政治 的美国政坛游戏。同时,观美国贸易与政治的关系,看世界经济之全貌,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背后的国别因素,
彭信威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金融学家和货币史学家。《中国货币史》是其数十年专研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该著考订精详,分疏清晰,论断准确,体系完整,是了解中国货币史的之书,自问世以来即广受学界好评。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附录收入作者后续研究的数篇力作,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学术风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通史著作,按照时间顺序,较为系统地阐述自先秦至清所施行的社会经济制度演变历程。内分 6 篇:原始时代、 未成熟的 封建社会之成立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成立时代、均田制之成立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发展时代、官僚主义的封建制之完成与其崩坏时代,具体论述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状况,为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进步。作者以旧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了各时代中国经济基础结构之本质及进展的关联,对后人进行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有较大裨益,具备较高学术价值。
傅筑夫教授是我国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论著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经济史学界。 傅筑夫文集 (辑)共五册,具体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三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宋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傅筑夫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从西周起,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两宋,论述了两千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进、经济结构变迁的历程,以及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独具色、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见解。其核心观点包括:(1)中国奴隶制度的
在经济领域,自由贸易享有其他任何学说都望尘莫及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但西方的繁荣富强果真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吗?自由贸易真如主流人士所称,是普适的公理吗?在《自由贸易思想史》中,美国贸易学家道格拉斯 欧文系统考察了源远流长的自由贸易思想史,既解释了自由贸易是如何逐渐赢得其优势地位的,又展示了古往今来深刻的思想家们对它所发起的强有力挑战,使人得以窥见西方民富国强的要诀所在。《自由贸易思想史》资料翔实而论述紧凑,题材重大却行文简易,洞见迭出又妙趣横生。凡对贸易学说、产业发展、富强之策感兴趣者,都应将此书引为文献。
《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是著名经济学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汪丁丁教授*推出的讲义。 汪丁丁教授从思想史视角反思经济学及其历史已近十年,他认为,逻辑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冲突和相辅相成实为 经济学思想史 这一原创学科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的方法论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来的经济学必然是跨学科的存量经济学,融入社会科学以为公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不同于初版于 2008 年面向本科生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本书脱胎于作者近 6 年来为研究生班讲授的 经济学思想史 讨论课程,内容不再围绕经济学中的几大核心观念,而是直面现代经济学的本质冲突,呈现对方法论的深入省思和未来展望。书中叙事结合了汪丁丁教授的许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图为主的创新性教学法,希望能够以此达到他心目中 教育 的目的 令学
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编号:05AJL004)的*终研究成果。 全书采用宽阔视域、长期角度和崭新方法,对中国城乡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探讨中国市场长期变动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因素的相互关联,勾画出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市场史,中卷论述明至清中期的市场史,下卷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市场史。
作者全汉昇一向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把在各学术期刊上登载的论文和书评等,辑成《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册二书。长期专心致力于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经济史的探讨,先后写成论文几十篇,但散载于各学术期刊,不免过于分散。因此,此次汇印成论文集,以便参考,书中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经济学研究价值。 《中国经济史论丛》所收论文和书评,主要根据原来的书稿合理编排而成,展现了作者的研究脉络和思想方法,并借此次出版机会,成立编委会,进行了认真的校对。本书主要集结了作者所写的从唐宋到明清有关中国经济的论文,内容详实。
作者全汉昇一向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把在各学术期刊上登载的论文和书评等,辑成《中国经济史论丛》上下册二书。长期专心致力于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经济史的探讨,先后写成论文几十篇,但散载于各学术期刊,不免过于分散。因此,此次汇印成论文集,以便参考,书中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经济学研究价值。 《中国经济史论丛》所收论文和书评,主要根据原来的书稿合理编排而成,展现了作者的研究脉络和思想方法,并借此次出版机会,成立编委会,进行了认真的校对。本书主要集结了作者所写的从唐宋到明清有关中国经济的论文,内容详实。
《剑桥拉美经济史》分为上下两卷,本译稿为下卷。作为享誉全球的剑桥史系列著述的一部分,本书沿袭了经典的编写惯例,由本领域的权威学者每位负责一个章节,共同构成一部汇集了近二十年来全球各国拉丁美洲经济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原创性,且有创新突破的专题研究论文的专业著述,旨在用当下前沿水准的知识分析拉美经济发展。本书论述的历史时间跨度绵长,始于西班牙征服时期,止于21世纪初期,大体以1850年(即现代经济的指数增长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时期,而非常规的以19世纪20年代,即拉美各殖民地相继独立这一历史转折期作为经济阶段的划分)分割两卷书稿。著作从不同视角、学科和方法论出发,不仅对拉丁美洲各项政策与制度进行定性历史分析,还涉及计量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下卷副题为 漫长的20世纪 ,从
中国近代出现了数以万计的经济学新术语,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重要问题和难题,学术界迄今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潜心10年,对该主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本书成果。本书内容涵盖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依据近代经济学概念体系选择主要术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关注重点在古今经济知识与经济思想之变;既从个案上研究了132个中国近代经济学主要术语的形成,又在整体上研究了三个阶段经济学术语形成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将学科史与概念史方法相结合;在史料运用上,以教科书、经济辞典、经济论文等经济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材料为主,尤其注重中文术语与英文、日文术语原文的对比研究,以追本溯源。本书揭示了近代经济学术语形成的过程、规律及其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学术语的形成是一场古今术语革命,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史。本项目成果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本项目传承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为研究主线的思路,紧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扩张(在本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和战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延续(在本期主要是封建性的土地与农业制度的延续)、中国资本主义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本期主要表现为工农商交金融及财政等经济行业部门遭到破坏而出现停滞及不平衡发展)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几大主题,探索其在1937-1949年的发展和重大变局。本项目按照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终成果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
本书是我研究传统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三部曲的后一部作品,前两部一部是关于士大夫的作品《发展还是停滞》,一部是关于海洋的作品《的海事活动和社会经济后果》。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对于其经济史成功和失败的理解,长期以来学术界素有争论,希望本书能对此争论的解惑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