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犯罪的起因,一直是犯罪学的闪光点暨价值所在。但是,以往人们多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和解释犯罪现象的发生,而犯罪的发生实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是有因即有果的简单关系。本文引入“机理”的概念,以动态和过程的观念为指导,把握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和作为个人行为的犯罪的内在联系,从犯罪发生的必然性、致罪因素及其作用形式、致罪因素导致犯罪发生的过程三个方面,对犯罪发生机理进行探讨,以期对犯罪发生的真实性作出科学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犯罪发生机理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表现,并据此提出了当前我国控制犯罪的构想。
本书紧跟时代步伐,对 和各部委部门发布的重要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了介绍,包含了 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并且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本书首先对信息安全概述与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立法、司法及执法组织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信息安全法律规范的发展和体系;然后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和各部委发布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介绍,包括网络安全法和 层面的重要法律; 后对相关的信息安全 法规层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互联网络安全管理和其他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以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安全专业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信息类专业学生或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其他领域人员查阅相关法律和法规的瓷料。
死刑问题是一个当下时髦的问题,是一个承载历史重任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作者作为从刑事法律适用入门进而热衷于刑事审判研究的刑事法律人士,一直对死刑的立法与法律适用有所关注。作者从我国死刑核准权的下放与回归,认真分析了我国死刑核准制度变迁的时代背景与法律意义。将自己对死刑制度的潜心钻研成果组织成篇,让广大关心刑事审判工作特别是关心死刑复核权回归的热心读者,能够在急切地观望与思考之际,通过阅读这部《人民法院法官审判实务精品丛书·死刑片论:死刑复核权收归之际的思考》,更加理性地去思考与认识死刑复核权回归审判机关的法律意义与政治意义。
本书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本书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本书是《国家工作人员违法犯罪惩治与防范丛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罪界限与定罪量刑研究》一册。书中针对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解释的精神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分析,力争对多数问题给予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司法处置对策,希望以此来减少职务犯罪惩治与防范中的定性不准与量刑不当情况,从而为打击职务犯罪、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刑事法学博士文库:刑罚的界限--Joel Feinberg的 道德界限 与》对范伯格的 刑罚的道德界限 的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刑法的道德界限理论比较完整地引入中国大陆刑法学界,揭示了包括道德界限理论在内的以往所有关于犯罪本质理论的共同缺陷,建构了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具体内容,对刑罚的界限进行了新的界定,并得出犯罪本质的新定义。
《环境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分上下两篇:上篇理论篇主要涉及环境刑法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环境犯罪的现状以及现行环境保护刑事立法的不足两个角度对环境保护刑事法律的完善进行了论证。下篇实务篇从具有典型性的个别案例切入,并结合我国环境刑事犯罪立法的规定,重点研究环境刑法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的源泉在于实践,理论的价值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准确诠释每个罪名的立法本意,才能进一步深化环境刑事法治建设。
刑法的研究存在着多条径路。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立足于“刑法之外研究刑法”和“刑法之上研究刑法”的立场,较大地推进了刑法研究从“教科书式”向“哲理范式”的转变。
刑事司法裁判权应当独立行使,并且需要监督。但它却无法摆脱内外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形成了对刑事司法裁判权正常运行的制约机制,包括其内部与外部本身的监督机制以及外在的诸多因素,如民愤、刑事政策、司法转处、地方保护主义、专家意见书等对其干涉、渗透、影响与左右。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试图找到一种边界,以保证司法的独立、公正与人道。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的司法现状,发现刑事司法裁判权独立与受制方面的制度缺陷,进而提出完善的策略。
作为一种初步研究,我们仅将关注的重点置于腐败犯罪学学科的建构,有其诸如此类问题的论述上:腐败犯罪学的概念、研究对象或范围、研究框架,腐败犯罪的主体、根源及其表现形式,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犯罪增生的原因,腐败犯罪与腐败惩治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中的特点,腐败犯罪行为的具体形式(如贪污贿赂行为)及在具体领域(如在国企、司法领域中)的特点、成因和防治对策,以及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腐败犯罪与腐败惩治概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