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5年出版《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之后,2006年卡特又出版了本书——《牢墙内的巴勒斯坦》(英文原名: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在美国社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响。 在书中,卡特讲述了中东历史和他个人与该区域主要政治人物打交道的经历,其中透露出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卡特曾以总统身份促成埃以和约,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并在2005年应邀前往巴勒斯坦观察选举,因此对中东流血冲突的根源、以阿长期对峙的症结、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以及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非常深入的认识。 卡特坦言,美国政府近七年没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致情况不断恶化;以色列如果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违反联合国决议,继续占领阿拉伯领土,压迫巴勒斯坦人,推行种
本书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在书中,戴秉国同志以平实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在台湾问题上如何处理“蜂蜜和苍蝇拍”的关系?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的“斯芬克斯之谜”,而中俄就像两根“谁也离不开谁”的筷子?朝核问题何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各方关切是什么?回忆了如何促成中国龙和印度象从相争到共舞;如何“破冰”甚至“融冰”,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如何迫使法方不在对华政策上瞎折腾;以及自己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值得一读。
本书以国际社会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国际谈判和所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为例,分析了各方在控制本国温室气体排放上所承受的巨大成本和《京都议定书》在减缓气候变暧这一国际公共利益上所能实现的有限成效,以及议定书这一气候变化领域新的国际制度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苏联东欧国家等不同类型的缔约方所提供的额外收益(选择性收益),论证了选择性激励因素和非集体性的收益对各国参与公共问题领域内国际制度的重要影响作用。
本书讲述的是毛泽东表侄女、中国第一位女副外长王海容首度开口,回忆毛泽东的卓绝风采,讲述30年前改变世界的一系列中国外交幕后故事。书中披露了大量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到秘迎基辛格、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签署上海公报等外交“大手笔”背后的秘闻,为中国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丰富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