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但人首先是心理人。思考人心与人性早已成为人们尝试理解社会与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政治学理论也常常含蓄地建立在有关人们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基础上。在科学取向与社会取向的持续张力中,政治心理学常被认为用科学的衣裳装扮起来,却试图隐藏其社会责任那一面。《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一个经验性的和累积性的知识领域;作为一种资源,政治心理学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心理过程与社会行动之间,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因而可被视为促进社会反思及改进的 社会美学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达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论及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从影响个体及群体心理秩序的人格、
本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全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第二,深入调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培养模式和成效评价;第三,细致分析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第四,尝试构建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大学 人工智能 X 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本书遵循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内涵和意义、要素与结构、目标、机制与原则等方面的探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策略,力图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作出一点探索。
本书系统梳理和分析了近年来受城镇化影响的儿童群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翔实的数据和事实基础上,结合最新儿童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制定 儿童优先 的城镇化政策提供了科学建议。报告还提出了城镇化下儿童发展的美好愿景:到 2030 年,实现儿童优先的新型城镇化,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所有儿童都享有公平的早期发展、营养健康和教育机会,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到 2035 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儿童优先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本书基于认识论向度,以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阐释-价值存在形态-同向同行基础-学科交叉基础-功能展望为主线,分析论证 课程思政 何以可能的问题。以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阐释为切入点,论述 课程思政 引发的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观念革新。在对 课程思政是什么 的问题达到清楚明白的基础上,探究 课程思政 的实现基础。深入分析 课程思政 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存在形态、 课程 与 思政 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 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学科交叉基础等问题。最后,对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进行预判,并对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趋势中的未来进行展望。
本书主要围绕产业转移如何驱动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路径探索。首先,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引出了产业转移与工业发展存在的联系;其次,梳理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与测度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企业工商注册信息测度产业转移的方法,并刻画了沿黄城市群工业转移的现状;再次,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路径,且进一步探讨了环境规制对这一作用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最后,针对五大维度的作用路径,在全面分析现行政策体系基础上,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驱动沿黄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优化建议。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成果;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研究,这一部分是在承担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的课题中,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博士生培养、学科与思政课关系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尤其是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根据讲话确立的思政课改革的目标要求研究的成果;立德树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成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这一部分是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其部分社会思潮剖析批判的研究成果;社会热点问题研
《二战启示录:铁血人物》主要介绍了数十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的人物,其中既有运筹帷幄的战略家,也有身先士卒的名将,还有神出鬼没的间谍、巧舌如簧的说客……考虑到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特殊性,作者并没有介绍中国方面的风云人物,但仍介绍了陈纳德等在中国作战过的将领,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