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单行本,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在当今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对 现象 的具体研究时,本书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对 规则 的关注。作为一本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家的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多项基本制度,涉及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传播与政策制定等重要情境,并讨论了政党、选民与利益集团等关键行动者。通过对政府与政治领域中关键结构、情境与行动者的全面论述,作者绘制了关于政治的规则图景。同时,还对政治学关键概念与基本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为读者对 规则 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书呈现了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以比较各种形式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政府与政治体制的运转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模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对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与议题形成框架性认识,又可尝试
本书对制度主义相关的种种理论与方法论作出了兼具创新性与系统性的批判,其中也包括近年来影响力渐增的 新 制度理论。作者将制度主义的发展划分为探索与再发现、发散与分隔、趋同与融合三大阶段,论述制度如何结合规则、惯例与叙事话语并由此塑造政治行为,反对关于新制度主义的分裂说,具体说明了制度主义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所共有的概念内核;选取了丰富的案例,考察了制度是如何设计而成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也探讨了制度怎样赋予权力、构建政策方案。本书以宏阔的视野,有力地阐述了制度为什么是我们理解政治行为及其结果的核心命题。
本书的中心议题是探寻现代乡村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并非一个单纯的治理体制或治理模式问题,其在本质上是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建构乡村秩序的过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在乡村社会塑造一套与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结构。本书一个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 乡村治理的基础秩序 这一学术命题,将通常意义的乡村治理研究转化为治理活动与作为其基础平台的农民形态、产权制度、空间布局之间互动秩序的分析,拓展了乡村治理的研究空间。基础秩序构成了乡村治理现代化 内生的锚 ,基础秩序的变动和变革,一方面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内在的稳定性与秩序感,另一方面也必然催生治理体制的现代转型。
国务院总理*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具有以下四大亮点:1.实施公开招聘。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效回应社会关注的“萝卜招聘”、“内部招聘”问题。2.规范聘用合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3.参加社会保险。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4.工资增长机制。条例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本书聚焦于科技政策与就业政策之间的冲突与消解,探讨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如何促进科技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本书采用 结构-过程-效应 分析框梨,揭示政策文本、执行过程及社会效应中的冲突表现,并探究冲突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政策冲突源于信息障碍、信任壁垒、部门本位和利益博弈。为消解冲突,本书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协同策略,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保障,实现政策间的精准联动。本书为理解政策冲突提供新视角,并为政策协同提供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增强人们对宪法的认同感,将纸面上的宪法转化为镌刻于人们心中的行动自觉。 宪法是为了确保国家治理科学化、人权得到保障而设计的一整套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国家组织活动的基本形态,还形塑着公民的个体行为。宪法是人类政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内蕴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念,外化为一种宽容、妥协、诚信以及多元的生活观念。宪法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真正的宪法必然铭刻在人们心中,增强人们的宪法思维成为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的关键。 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宪法知识中,找准提升宪法思维的关键节点,梳理宪法精神的历史脉络、发展主题、演变规律,串成一条宪法知识启蒙的脉络,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初学者揭开宪法的神秘
文本乃治学之本,现实为创新之源 。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文本,又关注现实。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与弊病,探寻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途径,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起点,亦马克思文本创造的逻辑开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本走向现实地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内在关系不难发现,对利益问题的关注,特别是为实现广大人的根本利益,是促使马克思主义从文本走向现实的主要中介。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破解文本与现实之疑难,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础。文本与现实相统一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试图从文本与现实之关系角度,探寻新时代中国特色
本书聚焦 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绩效损失是如何产生的 这一理论命题,在厘清政府绩效损失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个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实践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治理过程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等,构建了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绩效损失产生过程的理论模型,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及这些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损失厌恶、刻板印象、当前偏差等微观行为机制,并提出了减少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绩效损失的六大对策。本书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拓展了公共管理的研究视域。
.
《王汉斌访谈录:亲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键的一步 王汉斌访谈录之一、一、血的教训使我们懂得了法制的重要、二、设立法制委员会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三、抓七部法律的起草工作、四、恢复和重建国家机构迫切需要有法可依、五、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六、向世界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意向和决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根本保障 王汉斌访谈录之二、一、关于修改宪法的过程等。
当今中国,政策制定中如何应对日益明显的利益冲突,如何科学、公平地协调各方利盏,是一个非常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然而相对于西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系统都有很大不同,面对政策制定的独特挑战,我们很难从国外的研究中直接找到答案。 本书针对中国国情和政策制定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能够弥补现实体制缺陷的政策研究方法——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通过在实验室中创建相对理想的利益表达、博弈与协调环境,该方法能够为政策制定者和政策研究者理解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冲突、寻求利益共赢之道提供支持。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产生的背景、基本思路、操作细节,以及在政策咨询、公共参与、教学模拟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该方法与相关研究的联系。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政治学、软科学、系
本书主要介绍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本书共分13章,分别介绍了行政体制、行政职能、行政主体、行政职能、机关管理、财务行政、行政信息、行政监督、行政法治、行政伦理、行政绩效、行政发展等内容,并在每章后附有案例和思考题,在书末开列了主要参考文献,相信会对学生拓宽视野、加深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对其他研修者的学习探究也不无裨益。
本书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方法,融合法学、传播学、网络安全和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知识对 一带一路 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实施路径作了探讨,主要包括 一带一路 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与合作,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治网理念和形象的国际传播等研究内容,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路径。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介绍有关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概念和治理理念,包括其定义和内涵、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与理念的演变以及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现状;第二,结合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络空间发展和规制现状,从区域、国家视角和合作领域两大视角探究 一带一路 网络空间治理与合作;第三,介绍 一带一路 国家网络安全国家战略,包括新加坡、马来西
本书主要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9年度结项成果 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 脱钩'改革背景的研究 拓展而成。这是一-本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关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前后对比的专著,全书立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采用了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政府部]和行业协会商会以及企业家进行了长达18.8万字的访谈。同时,对全国27个省份进行了问卷调查。依托这些数据,全书对比了脱钩前和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挑战以及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互动合作机制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政党是美国政治生活和政治运作中的核心要素,深入认识美国政党政治有助于更好理解变革中的美国政治。本书分 政党和政党制度 作为组织的政党 选民中的政党 政党、提名和选举 政府中的政党 五大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政党的发展历程、组织和运作以及政党在各级机构及其选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还通过对竞选策略和竞选手段的详细介绍,揭示了美国两党之间激烈的交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如何在选举中争取选票、美国政党如何面对来自利益集团和媒体的挑战、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的重要作用等。本书内容全面、生动直观、论证清晰,是研究美国政治的指南性读物,有助于读者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美国政治的运转。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干部身处乡村振兴工作一线,急需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具备基于深入领会中央工作部署上的高度的工作自觉和基于对各方面具体工作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成熟谋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成功经验启示进行积极探索。为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具体操作的政策能力、规划视野和工作能力,本书精要讲解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方针,提供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和案例,指出在具体条件下一线工作可以努力的方向和做法。
本书对人民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核心、主体、目标、规划、方法等十个方面重要内容做了系统阐述,概括为:党是领导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人民群众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主体,现代化城市是人民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一尊重五统筹”是人民城市建设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民城市安全发展理念,科学规划是人民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历史文化是人民城市的灵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型人民城市,提高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人民城市要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一个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逻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