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理想国》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自认丑陋却是个永不悔悟的引诱者;中产阶级出身却是无产阶级热心的捍卫者;笃信马克思主义却为同信念的人所憎恨……萨特也是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搞笑的人,喜欢寻开心,甚至有些过分。 他是知识分子,是渴望行动与享受的一代人崇拜的偶像,圣-日耳曼大街灯红酒绿的夜晚,即兴式爱情的卿卿我我与热力四射的政治讨论、哲学争议交叉进行,便是他的生活的主旋律。萨特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的思想家;他随时介入,对当代敏感的政治事件都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会毫不理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使充满动荡的不安的世界更加混乱。 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作家、哲学家还在争吵不休,想弄明白他究竟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大骗子。在林林总总、互相矛盾的不同看法之前,读者也迷惑不解。萨特究竟是什
这是一本来自灵魂的内省之书。 《单独中的洞见》以格言体书写,共分十二卷,涵盖对人性、生命、关系、欲望、死亡、孤独、精神等多维层面的感悟精髓,透彻又富有哲理性,独到又饱含现实意义。 作者张方宇立身于单独中,以其特有的笔调一语道破这世间和人性的本质,用犀利和睿智的语言书写对这个世界的洞见与思考。为你开启一扇走进灵魂深处的大门,让你于纷乱表象之下找到真谛,于心灵中顿悟,千单独中洞见!
《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是复旦大学利徐学社学术主任魏明德先生的自选集,选取从2000年起至2012年写成的一系列文章,涉及社会管理、文化艺术、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中不仅收录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长文,而且包括刊登在通俗杂志上的短文,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对话结构,体现了作者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哲学思想与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本书不是关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面面具到的评述,而是作者近年来关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综合。本书不拘泥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一般评述,而是根据作者的眼光,就其具有合理意义的一些方面加以剖析,本书不仅包含作者所受启发的合理思想,而且尽可能按照这些合理思想的发展趋势加以发挥。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因为“意志”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本书稿辑选的文章也都围绕这一对核心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
《唤醒智慧的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部书,中译旧版名为《一生的学习》。本版本采用全新中译稿,且中英文对照,值得珍藏。 在《唤醒智慧的教育》中,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实行“正确教育”的学校应具备的精神、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传统教育存在模式化和统一化、过度追求技术知识和外在的效率而忽视人类内在心灵、隐藏教育者的虚荣和野心等问题。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看到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所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帮助个体变得成熟和自由,让他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唤醒智慧的教育》中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令人警醒和反思。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本书的几个特点:首先,本书把工程概括出十个方面的特性,并进行逻辑化的哲学论述,我认为这是一个有特点的提炼、归纳和演绎。像这样的结构目前在还不多见。其次,本书紧密结合工程活动的实践,运用大量的工程案例,而且大都比较典型,用鲜活的材料来证明哲学的逻辑。这在也不多见,也可以看做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再次,本书虽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议论,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哲学味很浓。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最后,本书为了更形象和直观,大多数的案例都附有一到两张照片或图画,所以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这些照片或图画,有的是工程单位的同志提供的,有的是本校老师到工程建设线考察或开展帮助工作时拍摄的,有的是请美术工作者绘制的。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定位于工程师,因此尽可能使用工程师的话语方式,哲学的
哲学底目的,是用艺术底精神,把日常生活底经验,和科学的研究底结果,组织的综合统,来树立毫无矛盾底全的体系底世界人生观。现代是哲学复兴底时代,是新形而上学建设底时代。对哲学底要求和努力,在现代底思想和生活当中,都极其显著而且都板极其强烈。
《哲学家的休息》,是由《第欧根尼》(DIOCENES)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选的哲学卷论文集。《第欧根尼》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刊 DIOCENES的中文选刊,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赞助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出版。
本书一方面献给国内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们,同时也献给那些曾和作者讨论过而居住在外国的朋友们。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只是作者对现代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完成本书后,作者将集中力量研究另一个思潮,即逻辑实证和分析的思潮。本书在一个注中介绍了对海德格尔Dasein的译法,但在大多数行文中,只能直接用德文原文。 对现代西方哲学本书只能算是一个学习、研究心得。
本书收录了熊十力的两部著作。 《破破新唯识论》是一部反批评的著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1932年出版后,南京支那内学院刘定权(衡如)于同年12月在内院年刊《内学》第六辑发表《破新唯识论》予以驳难,欧阳竟无(渐)特为作序。熊先生随后于1933年2月出版本书反驳刘著;是书由北平斌兴印书局代印,北京大学出版部等处代售。此次出版即以该版本为底本,并参考中华书局1985年本点校。 《摧惑显宗记》是熊先生又一部反批评著作,针对印顺法师1948年发表的《评熊十力的 》一文。原稿以黄艮庸(庆)名义发表于1949年《学原》杂志二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上,又收入《十力语要初续》。1950年,熊先生改写此稿,并于前增写约万言,概述《新唯识论》要旨,又于后附录两长文,由大众书店印行单行本,题曰《摧惑显宗记》,署为“黄庆述”。此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