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其成因和发展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背景,其特殊性表现在以求 善 的、教化的思想为鹄的,且具有与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不同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涉及新儒家、知识论、元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充分透析,与西方哲学作同与异的比较,进而为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的发展探寻可能的方向和道路,把不可说变为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
《我已经没有烦恼了:东方哲学与分析哲学》用600幅可爱漫画,讲解了72位东西方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190个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哲学命题,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哲学入门指南。 本书内容分为中国哲学、日本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四个部分,涵盖了东方哲学中的经典思想和西方现代哲学的新发展。 在东方哲学部分,对心斋坐忘、上善若水、自然无为等我们熟悉的名词有详细解读,全面解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在分析哲学部分,弗雷格、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等当代哲学家轮番登场,试图从科学、日常语言中思考哲学。 东方哲学滋养心灵、安排生命; 分析哲学不断追问、磨砺思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难解困境与烦恼,哲学家们也都会有。面对烦恼,哲学家们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本书就主题来说,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 无为 或 轻松自如 ,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无为 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 乃至此法所依据的 涉身现实主义 的原理 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本书基本由三大部分构成: *部分为比较哲学的理论探索,主要区分了比较与判教的问题。除了阐述如何运用 判教 的思维与方法,还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附会现象,比较哲学与思想过程中深刻的洞见与不自觉的文化偏见、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通约性与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 第二部分对具体哲学问题以及少数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的成果作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对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赞美与批评的重省,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镜像式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从 世界哲学 的角度来探索性地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思考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对立与类比》是劳埃德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早期希腊哲学方面研究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劳埃德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基本的两对概念即对立与类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阿拉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斯学派、乃至于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资料,并且还扩展地使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比较的研究,从而对形成希腊哲学基本方法模式的对立与类比的思想进行了基于方法论和逻辑学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劳埃德的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奠定古希腊哲学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西哲学比较中心主编的系列丛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8辑。本辑内容以 跨文化文本研究 为主题,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70后学者的研究论文为组成主体,从哲学、宗教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开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卓有新意的见解,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各自论题的认识。整个文集富有锐气,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适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大学各类学生阅读参考。本书由吴根友编*。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6辑)》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编辑的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系列论丛第6辑(耶儒比较与对话专辑)。前1 4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从第5辑起移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辑收有中英文论文约17篇,乃前两年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耶儒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其主题主要集中于耶儒比较与对话,包括 理论效应 与 个案研究 两大层面。该文集作者们在这一领域均有独到研究,各篇论文亦各有新意与创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这部文集本来的标准是《跨越不同的世界》,意为其中所收的文章出入中西哲学两个领域。其实,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读书人就不得不跨越两个不同的世界,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从十九世纪末抱着一部洋装书芽芽学(外)语的“老新党”,到二十世纪末“汉话胡说”的“后学小生”,无不如此。 本书内容涵盖了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从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到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从孔子的《论语》到朱熹的释义学,作者以其作为一个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这部文集本来的标准是《跨越不同的世界》,意为其中所收的文章出入中西哲学两个领域。其实,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读书人就不得不跨越两个不同的世界,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从十九世纪末抱着一部洋装书芽芽学(外)语的“老新党”,到二十世纪末“汉话胡说”的“后学小生”,无不如此。 本书内容涵盖了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从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到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从孔子的《论语》到朱熹的释义学,作者以其作为一个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本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4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阶段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讨论思路。全书正文内容分为“总论部分”、“理论部分”、“海外回响”、“个案分析”四个部分,“附录”内容为两篇综述。这些论文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讨论深入,是围绕中西哲学不同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力图突破过去以西方哲学为依傍的传统做法,为未来的哲学比较研究乃至哲学本身的发展寻求新的空间,体现了大胆探索、力求创新的理论热情和勇气,具有的学术水平和相当的启迪意义。
本书突破传统编著思路,创新编著方法,把浩瀚无际的中西哲学体系转化为五个基本层面加以介绍和论述,具体包括:追溯中西哲学的思想渊源,探究中西哲学的演进历程,阐释中西哲学的主要流派或主题思想;求索中西哲学之于实践的价值:简介中西哲学的经典著作。其特点是系统而简明,从而给广大的哲学爱好者和需要哲学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中西哲学入门的可能途径。
本刊为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思想史研究辑刊。辑刊旨在知识越来越被学科化、教条化的今天,回到思想史的鲜活源泉,回到各科学术贯通发展的强力中去。 本辑主题为“希腊与东方”,相对于已经为汉语学界渐渐熟知的尼采、海德格尔、斯特劳斯及其追随者建立在重新诠释解读希腊经典基础上的思想路向,本期试图引入某种新的视野:通过古典语文学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探讨希腊与东方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与张力。
本书是《神奇的五行系列丛书》系列之一的《生灵的哲学》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自然”的人格、不可逾越的法则、“上帝的暗示”、欲望是动物的本性、习惯是生物的禀性、恐惧是生灵的共性、信仰是人类的灵性、天堂的由来等内容。 这是一本现代人看的“古代”书,也是一本“古代”人写的现代书。它说:人体是天地的“具体而微”者,人与天地息息相通,人类的行为应当取法于天地,与天地保持一致。它又说:风水能够影响人,人也能够影响风水。它还说:诚是天人相通的媒介,做到了至诚就能与天相通。生灵的哲学,在这本破译自然法则、揭示生灵奥秘的作品里得到了广度和深度上的双重诠释。
本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4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阶段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讨论思路。全书正文内容分为“总论部分”、“理论部分”、“海外回响”、“个案分析”四个部分,“附录”内容为两篇综述。这些论文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讨论深入,是围绕中西哲学不同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力图突破过去以西方哲学为依傍的传统做法,为未来的哲学比较研究乃至哲学本身的发展寻求新的空间,体现了大胆探索、力求创新的理论热情和勇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相当的启迪意义。
《孟子》是记述继孔子之后战国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轲的言行以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相互问答的一部典籍。孟子主要阐述了仁政思想。他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提出爱民好仁,天下无故。提倡为了正义敢于舍生。研读《孟子》,有助于我们年轻人明确仁人志士的人生价值观与培育大丈夫的浩然正气。
本书系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之一。全书通过对西方哲学与早期儒家的比较,来论述儒家的家庭观念和德性教育观念对于当代的启示。早期儒家的哲人认为对在襁褓中的婴儿和尚年幼的儿童所培养的德性的敏感是其成长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