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认为,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其成因和发展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背景,其特殊性表现在以求 善 的、教化的思想为鹄的,且具有与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不同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涉及新儒家、知识论、元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等内容,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充分透析,与西方哲学作同与异的比较,进而为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的发展探寻可能的方向和道路,把不可说变为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
本书就主题来说,旨在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 无为 或 轻松自如 ,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同时揭示其固有的概念矛盾,因为这种矛盾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演进。就方法论而言,本书希望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这种想法未必成熟。本书专门研究战国时期的中国,但与其主题和方法论相关的讨论,必然超出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范围,甚至会扩展到晚近东亚宗教思想或西方所谓道德伦理传统,凡是对此感兴趣的读者, 无为 这个话题对他们来说就不陌生,也可谓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概念隐喻研究法 乃至此法所依据的 涉身现实主义 的原理 还能为比较思想研究、甚至一般的人文科学,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工具。
本书基本由三大部分构成: *部分为比较哲学的理论探索,主要区分了比较与判教的问题。除了阐述如何运用 判教 的思维与方法,还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附会现象,比较哲学与思想过程中深刻的洞见与不自觉的文化偏见、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通约性与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 第二部分对具体哲学问题以及少数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的成果作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对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赞美与批评的重省,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镜像式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从 世界哲学 的角度来探索性地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思考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对立与类比》是劳埃德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早期希腊哲学方面研究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劳埃德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基本的两对概念即对立与类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阿拉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斯学派、乃至于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资料,并且还扩展地使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比较的研究,从而对形成希腊哲学基本方法模式的对立与类比的思想进行了基于方法论和逻辑学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劳埃德的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奠定古希腊哲学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西哲学比较中心主编的系列丛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8辑。本辑内容以 跨文化文本研究 为主题,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70后学者的研究论文为组成主体,从哲学、宗教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开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卓有新意的见解,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各自论题的认识。整个文集富有锐气,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适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大学各类学生阅读参考。本书由吴根友编*。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就是要把20世纪这一百年内哲学论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真实、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选取了诸多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元素,例如王微、米芾、石涛的画论以及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画,并将此与自柏拉图 柏罗丁直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观加以对照,以此揭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乃至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本书旨在对柏拉图与荀子的正义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这一课题至今是学界的一个空白。作者采用了功能还原的方法来比较柏拉图与荀子政治思想,这一方法有益于打通不同文明和思想传统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书发现柏拉图与荀子之所以在正义的实现问题上踌躇于人治与法治之间,因为他们意识到法治与人治都有局限,需要相互配合。柏拉图倾向于以法为主、以人为辅,而荀子倾向于以人为主、以法为辅。
在先秦时代,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墨家虽然源于儒家,但却是从儒家阵营出走个反对派。西汉以下,儒家依然称显天下,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墨家式微。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孔子,而冷落了墨子?儒显墨微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文库(第1辑):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儒墨两家尤其是孔子与墨子思想的比较,从其理论形态、结构本身去揭开这一历史之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文库(第1辑):孔墨哲学之比较研究》共十一章:章,导言;第二章:孔子思想略说;第三章:墨子思想略说;第四章:即内在即超越与即外在即超越——天命与天志之比较;第五章:道德理想主义与爱的理想——仁爱与兼爱之比较;第六章:文质合一与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