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 范式转换 ,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 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或科学革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得 哈里森是目前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考察了圣经在自然科学的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示了圣经的内容,尤其是它被诠释的方式,对公元3世纪到17世纪的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新教处理文本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宣告了中世纪象征世界的结束,为科学地研究自然和用技术开发自然确立了条件。
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 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 约定论 ,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更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本册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
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对事物的现象从其内部联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设想、构思其内部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图景。由此推想,作为理论研究任务之内的哲学研究,虽然理应着力于改造世界,但首先要能够合理地诠释世界。对于显现人类智慧乃至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创造而言,亦应如此。 本著以为,科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图景是:自然的任何存在物都是有结构的,任何结构本质上都是一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物可以无限多样的序的方式或形态存在,现实事物只是无限多样的序的呈现方式之一。潜在的无限多样的序的形式,既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也是人类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空间;不同的序受不同的序律制约,不同的序具有不同的功能。科学创造的发明活动,就是提取序元,构建新序的活动;科学创造的发现活动,就是通过现实的序而发
本书是伦敦大学政治美学教授埃斯特 莱斯利于2005年写作的一部关于自然、社会、艺术化学工业结合的科学哲学书籍。本书一共分为七章,从前言、卡路里蛋白质的基因合成转化、合成颜色之美、垃圾物品再合成的经济角度等出发,重新审视我们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人工物质出现的迷人故事的几个方面,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说明我们可以如一步探索历的重大技术变革。这本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它以一种与科学和技术历史学家团体的方法标准不同的方式检查合成产品。这是一本大胆而新颖的书,将为科学技术史家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有人说,一部西方文明史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传播史,这说明科学创造与科学传播在西方文明中同样重要。但问题是,与其他民族相比,西方的科学传播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本书的主旨是,西方科学传播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扩散,而是有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思想家把科学知识升华为一种或几种观念,如原子论、理性主义、机械论、进化论等等,从而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因此,科学传播在本质上是科学观念的传播,科学传播的*境界不是传授具体科学知识,而是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本书依次讨论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章),中世纪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二章),理性时代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三章),分析时代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四章),后现代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五章),现代科学思想
《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系统哲学作出论证,以彰显系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哲学的数理化历来是一个重大课题。《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尝试用数理方式研究“系统哲学”,体现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高度统一,同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帮助人们在哲学与数。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由约翰·A·舒斯特编著。
本书是一本探索哲学的性质、结构、发展方式,以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著作。作者从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以及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不可截然分离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证了哲学与科学的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作者提出了一种人类知识在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规定和相互转化的一般发展方式:科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科学化。作者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层次分析提出了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乃是哲学的范式的理论,并以此为判据,认为由于未能在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亦即未能改变哲学关于“存在=物质+精神”的基本信条,所以,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
本书从哲学视角对技术机会的本质加以分析,并综合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机会的识别与把握,目的是深化并拓展对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理解。在剖析了机会的基本概念,并系统地梳理了哲学史中的机会观的基础上,对技术机会做了基本规定,认为技术机会是与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相对应的范畴,是创新主体认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并能动地建构技术创新可能性的过程。这种理解,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只将技术机会理解为“偶然的”和“难以把握的”,不挖掘其内在的必然性的研究和理解的片面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技术创新过程,为创新主体更好地利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机会奠定基础。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共分上、下两篇内容。上篇为科学技术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内容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价值的哲学探索.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等。涉及并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外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体系。 下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科技进步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科技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全球化和企业的技术联盟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侧重点是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从整体上勾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
这本书不仅是单纯的科普作品,更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史漫谈。就连作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定义它 它到底是一场噩梦,一出闹剧,一则寓言,一篇讽刺文学,一场心灵游戏,一场赌局,一句讽喻,一种观点,还是对一切观点的讽刺?或许,只有游历了八大领域的诸多人类思想,才能找到答案。
这是一个观点问题 Perspective 这个词本身有着多重意义和指向:作为观察事物的视角/观点,透视法,对事物存在的探究(光学、几何学),对未来远景的预期,以及表现事物的方式、绘画法则,等等。 今天,我们将视角与个人主义联系起来,视其为个人化的、不可逾越的真实存在。这一理解恰恰忘却了在古代, perspectiva communis 意味着共同的视野。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十字路口,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有待人们重新发现的传统:观点,不仅相互区分,也意味着互相分享。与其以消极的态度指责透视法学说引发了后 真理思潮和与现实的割裂,不如以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透视法,揭示出这个词在相对化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创造力。这是对历史语境与当今现实的双向考察,在造型艺术、建筑、现象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交叉点上,为我们展示出视角本身的多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