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我国巴克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虽简明扼要也相当全面的概括,这表明本书是批判地考察和总结国内有关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的。但它又绝不是旁人的已有成果和总结,而是以自己的研究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已有成果,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不仅考察总结了国内的已有成果,而且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近的巴克莱哲学研究的状况,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巴克莱研究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扼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突出成就,并对他们的得失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本书在巴克莱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值得重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巴克莱哲学的本质或主要倾向,提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对这方面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成就也不仅在于对巴克
本书是古罗马 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古罗马专享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历史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是什么,而且也要研究我们的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百年来我国的新史学似乎偏向于思辨的方向较多,而于批判方面的思路则显得重视不够。如果说历史研究就必须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重视其知识论方面的自我批判呢?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我国巴克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虽简明扼要也相当全面的概括,这表明本书是批判地考察和总结国内有关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的。但它又绝不是旁人的已有成果和总结,而是以自己的研究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已有成果,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不仅考察总结了国内的已有成果,而且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巴克莱哲学研究的状况,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巴克莱研究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扼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突出成就,并对他们的得失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本书在巴克莱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值得重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巴克莱哲学的本质或主要倾向,提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对这方面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成就也不仅在于对巴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人生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与“我们要到哪里去?”是为开端问题与终结问题。中间并非不重要,但是它是由开端与终结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的。本书第一部分是评价契柯夫的思想。作者用的“创造源自虚无”这样一个标题,他认为契柯夫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头撞墙的人物,他们在为寻求可能性而斗争。本书第二部分是一篇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他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先知,认为他已经预见到了人类伟大事业的“前夜”之事情。在此后的部分,作者一再申明,我们生活是无根基的,我们生活于巨大的虚无之上。为了这样一种存在主义特性的生活特性,我们需要一种救赎式的信仰。但这种信仰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的追寻与斗争。 本书是作者展开其信仰传统这样一个主题的具体表达。作者在本书中毫不避讳地强化了其
《沉思录》原为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自我对话的记录,行文质朴,不尚雕琢,然而由于发诸内心,灵性内蕴,故充塞着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种深沉的崇高之美。 正因为它出诸内心,不加掩饰,所以我们方能窥见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沉思人生大义,领悟宇宙迷题,从中升华自己的智慧和心灵。 哲学原来并非如后世的哲学教科书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潭活水,流泻在人生的小道之上、山水之间,由涉足其间的沉思者随手掬来,涤荡心胸。所以读《沉思录》,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条剖理析;也可以于闲暇之时,憩息之余,捡起来随意翻读。
本书是集尼采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尼采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尼采自提出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之后,举世哗然。本书提出叩问: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最后用尼采的哲学思想为您一一解答,其中自然有惊世骇俗的狂妄智言,也有心平气和专属于师者的教诲。
这是一本对亚里士多德和其主要思想进行介绍的通俗读本。他是继柏拉图之后世界古代史上的另一位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古典希腊一切思维成就的总结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古代世界最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他开拓了形式逻辑学、动物学、生物分类学等全新的学术领域,并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位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著述之巨,无人可比,尤其是对哲学的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
本书是依作者给研究生开设的“西方哲学经典概论”课程整理而成的讲课实录。作者用十五次课的时间,分别选取了两方哲学吏上从古希腊到近代的九位哲学家,根据《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所选著作分析各哲学家的思想,阐发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本书并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是着意于经典,通过对经典哲学家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重历思想的产生过程,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针对性的讲解。在对经典哲学家的阐述中贯注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不少地方提出了一家之言,颇有独到之处。 不止如此,作者还以身说法,对如何解读和研究西方哲学经典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一睹此书,我们或可反省自己读书之误。
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人,似乎人人都听说过萨特。他写小说、戏剧和新闻评论,为的是赢取更广泛的受众,但到了最后,他所有的贡献,都被缩略为一个简单的画面:存在主义者萨特,坐在一间咖啡馆里,奋笔疾书着重要然而事实上难以理解的哲学著作。 在萨特写作的那个时代,主流哲学似乎完全没有触及与我们的责任和生命的意义相关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普通人希望哲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正是萨特让人们一直关注这些古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就算是那些不喜欢他答案的人,也将他视为一代哲学大家。现在看起来,主流哲学似乎再一次与普通人脱节,是时候阅读萨特,向他学习了。
伯特兰·罗素的名字,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这个人的一生,令很多人羡慕,不仅仅因为其寿命长,情人多,更重要的是,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责任两方面,他都未偏废,而且达到了两个高峰。读罗素的学术著作,冰清玉洁,如不食人间烟火;读罗素的时评政论,则道义澎湃,每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都能听到他不畏权势的激越抗议。几乎难以设想,像他这样的纯粹学者竟也会因为不同政见,两次入狱,最后一次是一九六一年,当时已达九十高龄。百年人生,他始终将知识关怀与社会关怀这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相融于一身,肯定很不容易、。但是有罗素这一成例,也许有助于说明,为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个知识分子可以坚持至少可以向往的境界。
《古典哲学的趣味》与那些以时间为顺序、以伟大思想家为轴线介绍古典哲学的著作不同,本书着意向读者展示古典哲学的清新与生动,以及古典哲学传统在主题与风格上的广泛多样性。本书将古代关于情感与理智、幸福与美德等主题的论辩呈现给读者,并引导读者理解这些主题在古代的流变。 锐利、精练,充满哲学研究的激情。作者的这本导论在叙述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关的内容时,大胆突破按时间顺序行文的传统写法,直接切入人类问题的核心,涵盖范围从理性与激情的关系到真理的客观性。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叙述方式。
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学问。果真如此吗?读完这本小书,人们也许会重 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本书的25篇文章短小精悍,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进而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每一篇既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精要介绍,而且是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读起来,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更具性的是,本书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哲学大师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如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
本书是集尼采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尼采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尼采自提出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之后,举世哗然。本书提出叩问:人活着究竟为什么?最后用尼采的哲学思想为您一一解答,其中自然有惊世骇俗的狂妄智言,也有心平气和专属于师者的教诲。